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新聞戰線》>>2018年·第6期

文化綜藝節目的融合創新之路

宣 沂
2018年09月13日09:39 | 來源:人民網-新聞戰線
小字號
原標題:文化綜藝節目的融合創新之路

  以弘揚民族優秀文化為核心加強內容創新,以獨特的藝術表現和多種影像手段推動形式創新,以融合傳播方式提升電視綜藝節目價值,是文化綜藝節目的魅力所在,也是可持續發展之路。

  電視綜藝 文化回歸 融合傳播 形式創新

  隨著國家政策的進一步約束,市場的成熟和觀眾理性的回歸,電視綜藝節目不斷自我升級和進化。2017年上半年,以《朗讀者》為代表的文化綜藝節目引發了系列話題和關注,把文化綜藝節目推向又一個高潮,引領電視娛樂節目向深層轉變。這之后,中央廣播電視總台綜藝頻道(簡稱“綜藝頻道”)順勢推出《國家寶藏》《信·中國》等文化綜藝節目,將文化綜藝節目推向高潮。與此同時,各地衛視和視頻網站也推出了類似《國學小名士》《漢字風雲會》《審美·閱讀》《見字如面2》等等。

  文化綜藝帶有與生俱來的使命,其彰顯的不僅是中國電視綜藝行業的進步,更是一種文化自信。然而,文化的傳承總難免陷入教化的桎梏,對於電視綜藝節目而言,審美教化、文化熏陶固然重要,但如果一味地傳授嚴肅而枯燥的文化知識,就失去了綜藝本身的審美娛樂功能。因而,好的文化綜藝節目,應該是文化的內容,娛樂的手段,既滿足觀眾的感官需求,又充實其內心世界,起到寓教於樂的作用。

  時代主題 創新表達

  2017年以來,綜藝頻道主打“國家舞台”戰略,體現主流媒體的責任擔當和文化自信,加大綜藝節目創新力度,相繼推出《朗讀者》《國家寶藏》《信·中國》等現象級文化類綜藝節目,通過精心設置,深入挖掘和細致闡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讓觀眾在享受視聽盛宴的同時,感懷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自覺學習傳播祖國優秀傳統文化。

  《朗讀者》:塑造文化傳承的情感紐帶

  《朗讀者》是綜藝頻道推出的大型文化情感類創新季播節目。節目契合了全面發展全民閱讀和提升媒體價值導向能力的時代主題,通過“文化+情感”“名人+普通人”“朗讀者+專家解讀”“文本+電視”等組合策劃,使嘉賓的情感與觀眾的心理產生共鳴,同時也使閱讀文化深入觀眾內心,激發觀眾參與閱讀的熱情。節目播出后,網絡及社交媒體好評如潮,並引發了來自海內外的多方關注,成為現象級文化綜藝節目的引領者。

  《國家寶藏》:解讀中華文化基因密碼

  《國家寶藏》是綜藝頻道推出的大型文博探索節目,緊密圍繞“國家寶藏”主題,整合全國文博資源,由故宮博物院攜手8大國家級重點博物館(院),以“文博+文化”的全新表達方式展現國寶魅力。節目融合了演播室綜藝、紀錄片、戲劇表演等多種藝術形態,首創“紀錄式綜藝語態”,實現傳統文化的創新性表達,從而讓“文物活起來”。《國家寶藏》於2017年壓軸登場,自播出起便受到廣泛關注,並在短時間內穿透各年齡層形成了現象級的傳播話題。

  《信·中國》:重現書信文化魅力

  《信·中國》是綜藝頻道推出的一檔大型人文藝術類節目。第一季以“黨性與人性的輝映”為主題,每期精選若干封“理應受到更多關注的信件”,由多位殿堂級藝術家以及觀眾熟知和喜愛的文藝工作者誦讀,由主持人結合舞台立體情境化再現書信背后的故事,通過現代舞台科技讓老照片、影像資料等鮮活起來,營造電影化的呈現效果。節目播出之后,其收視位列同時段第一,引發眾多媒體和網民熱議,被贊為“最生動的黨課”。

  文化回歸 融合傳播

  在各類娛樂綜藝、真人秀節目充斥熒屏的喧囂聲中,《朗讀者》《國家寶藏》《信·中國》等文化綜藝節目被譽為“一股文化清流”,讓觀眾重拾久違的古典詩意之美,同時也成為中華文化當代化、大眾化傳播的重要載體。然而,文化類綜藝節目要走出同質化、低收視的困境,首先要在內容、形式和傳播上有所創新,讓人們印象中“高冷”的文化節目真正具有觀賞樂趣,讓觀眾產生共鳴和參與感。

  以弘揚民族優秀文化為核心加強內容創新

  創新是藝術的生命力,而節目創新的核心則是內容創新,是源於生活、高於生活的藝術呈現。綜觀近幾年的文化綜藝節目不難發現,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質朴純真的大眾心聲是節目創新最堅實的源泉和支撐。

  以《朗讀者》為例,中華民族文化寶庫博大精深,文學更有著光輝燦爛的歷史。節目中嘉賓選取朗讀的片段多是文學經典,通過與主題的呼應,嘉賓自身經歷的分享,體現出濃濃的人情味兒,兼具文學性和故事性,對受眾是一種更高層面的精神慰藉。

  在《國家寶藏》中,國寶文物成為節目主角。節目從博物館“文物”入手,以博物館和擁有五千年歷史文化底蘊的中華文物為切口,注定了節目的格局更為宏大,視野更為開闊,選材更為豐富,作品更具活力。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浩瀚如銀河,璀璨若繁星,博大精深的國家文化寶藏,為節目內容創作提供了取之不盡的源泉。

  《信·中國》則巧妙地把握住了“信”字,從2000多封信中,精心選取了50多位共產黨人寫給親人和友人的書信,並通過李幼斌、唐國強、吳京、徐崢、黃渤、陳建斌、蔣勤勤、劉濤、陶虹等60多位觀眾喜愛的藝術家和演員進行深情朗讀詮釋。主持人朱軍對先烈家屬或相關人士進行訪談,結合舞台立體情景化再現,傳遞出書信背后的精神力量。

  1948年,拉斯韋爾提出大眾傳播的三個功能,強調了大眾傳播的文化傳承功能,即通過大眾傳播,傳統的社會文化得以傳承。①中國國學文化久遠深厚,文化種類豐富多彩,除卻成語、古詩詞、書信外,媒體工作者還應思考,在文化綜藝節目內容上,選取更容易觸動受眾內心情感的題材,讓人們不自覺地感受到文化魅力,讓傳統文化的回歸更全面多樣,使傳統文化熱不僅呈現於熒屏,更深入人心。

  以獨特的藝術表現和多種影像手段推動形式創新

  “電視節目形式是電視節目的結構、形式和形狀,它是節目內容的載體和表達方式。”②中國文化元素在電視綜藝節目內核中的浸潤,不僅讓傳統文化的精髓與智慧不斷啟發文化綜藝形式的創新思路,同時也助推中國原創電視綜藝節目模式走向海外。2018年4月,綜藝頻道制作推出的《國家寶藏》《朗讀者》等優秀原創節目模式首次集體亮相戛納春季電視節主舞台,引起國際模式市場極大的關注,意味著中國原創節目模式走向海外邁出了具有裡程碑意義的一步。

  如《朗讀者》打破以往人文綜藝節目的束縛,採用“訪談+閱讀+解析”的方式,將朗讀和人本位的故事相結合,增強觀眾代入感的同時使節奏緊湊而又統一。節目具有一種儀式感,儀式的功能在於提供共同體驗的瞬間,激發、增強或重塑個體成員的集體意識和認同,促成其在信仰、情感、意願上的高度一致。③節目中,在朗讀者進行朗讀時,屏幕的右方會以書本的形式呈現文字,伴隨著朗讀者的朗讀,文字下面的線也會逐漸延伸,保持和閱讀者同樣的速度,這樣一種儀式感會把觀眾帶入情景中,增加情境感知,帶給觀眾真實的閱讀體驗。此外,節目嘉賓囊括了素人和明星,既通過明星效應提高了話題度和關注度,也給觀眾帶來了素人故事的新奇感,將新的社會話題、社會偏好及年輕人喜歡的表現形式與傳統文化結合起來。

  《國家寶藏》作為一檔文化綜藝節目,以“上下五千年,讓國寶活起來”為口號,文物本身是靜止的,如何用雅俗共賞的方式讓蘊藏著豐厚歷史人文信息的文物走入觀眾心中,需要一種與之匹配的表達。《國家寶藏》很好地找到並實現了這種表達,一是文物專家權威推介﹔二是請觀眾喜愛的文藝工作者以國寶守護人的名義生動演繹文物的前生故事﹔三是利用現代技術炫酷地展示; 四是動員現場的觀眾投票評選。這種集演播室綜藝、紀錄片、舞台戲劇、真人秀於一體的全新模式,真正實現了“讓文物活起來”。

  《信·中國》借助科技手段打造“時空隧道”,為走入書信空間提供了具象化的表達方式。節目的舞美及視覺體系充分融入科技元素,通過潘多拉投影等多媒體手段,構建不同的舞美呈現空間。此外,節目結合舞台多樣的變化支點,還為主持人構建一套接近於科幻電影的虛擬操控體系,隻需在空中做出相應手勢,就可完成啟動時空隧道、舞台變換等操作指令。節目理念的升華與科技感的融入,吸引了全年齡觀眾的支持與喜愛。《信·中國》使傳統文化和綜藝形式成功結合,把當前社會中小眾的書信文化變成了大眾文化。

  獨特的藝術表現是綜藝節目形式創新的追求,創新的形式和方法多種多樣,文化綜藝的節目形式需緊緊圍繞受眾本位的理念進行創新,設置平民化、熱門的節目形式類型。目的是用群眾喜聞樂見的節目形式,通過藝術提煉提高講故事的能力,使節目能夠吸引觀眾、感染觀眾,讓觀眾能夠在觀看電視時對節目的認同感加強,互動度更廣。

  以融合傳播方式提升電視綜藝節目價值

  內容和形式是創新的本體,而融合傳播則能夠使文化類電視節目更好地推廣。近年來,在社會上形成口碑的電視綜藝,基本上都實現了全民觀看和全網傳播。

  《朗讀者》第一季,以多級口碑效應引爆全民傳播熱潮,由電視節目進入網絡視頻、音頻傳播空間,在新聞媒體、社交網絡間自由流轉,突破了傳播平台的限制與圈層的壁壘,形成蔚為壯觀的自傳播影響力格局。統計數據顯示,節目從2月18日開播至收官,52城收視率最高達1.2,位列同類型綜藝節目第一。除了電視端的出色表現之外,《朗讀者》獲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等中央級媒體共27次點名稱贊,超過500家平面媒體1310篇次報道節目內容,累計覆蓋人群高達20億人次。節目相關視頻全網播放量達9.7億次,並以4.25億的播放量成為喜馬拉雅音頻平台上收聽量最高的電視節目。

  此外,《朗讀者》在新媒體上的表現尤為突出,節目關鍵詞近30次登上新浪微博熱搜,主話題#CCTV朗讀者#閱讀量高達近14.1億次、討論量近286.1萬次。微信公眾號與節目相關“10w+”文章累計312篇,體現網友搜索熱度的微信指數最高達2400萬。在極具公信力的社交網站豆瓣上,節目評分最高達9.5,並曾連續6周位列豆瓣綜藝板塊推薦位第一,節目以嶄新的視頻節目形態成功引導了受眾新需求。

  《國家寶藏》節目啟動、開播后,央視全媒體矩陣成為節目第一宣傳主陣地,從《新聞聯播》到專題節目《面對面》,央視多頻道多欄目輪番報道,深挖節目背后的新聞背景,而CNTV、@央視新聞、@央視一套、@央視綜藝、@央視影音、@央視微C、央視綜藝春晚客戶端等通過微博、微信、客戶端與電視媒體聯動,形成央視全台新媒體矩陣。央視網海外社交平台在Facebook和YouTube賬號對《國家寶藏》欄目進行海外傳播,形成多級傳播效果。

  與此同時,眾多權威媒體對《國家寶藏》給予高度關注和好評。據統計,各大平面媒體報道節目相關新聞累計達654篇次,累計覆蓋人群高達8億人次。人民日報等超20家中央級媒體近50次大篇幅評論點贊。除線下各大平面媒體、電視媒體外,節目組充分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媒體,積極組織各類線上活動,實時與觀眾網友保持互動。截至3月15日,節目相關視頻全網播放量近7億次,節目音頻在喜馬拉雅FM收聽量達2.6億次,節目主題曲《一眼千年》MV全網播放量破4000萬。微博方面,主話題#CCTV國家寶藏#閱讀量達18.7億,粉絲討論量破100萬﹔節目關鍵詞30余次登上微博熱搜榜。微信方面,與節目相關閱讀量破“10w+”的微信公眾號文章數量破百篇,節目相關微信公眾號閱讀量破“5000w+”。

  與傳播數據相對應的,是廣大年輕受眾的關注度與口碑,節目完整視頻在以年輕用戶為主體的視頻網站Bilibili上播放量破2000萬次,網友評分高達9.9分,創電視綜藝B站互動第一。節目豆瓣評分最高達9.5分,被豆瓣評為2017年度最受關注的大陸電視綜藝節目。《國家寶藏》的關注人群集中在“95后”甚至“00后”的年輕群體,諸多年輕網友自制節目嘉賓及國寶表情包、動漫手繪、視頻等,進一步引爆話題,首次形成國寶的“擬人化傳播”,在新媒體平台產生了巨大影響,很多網友紛紛表示為中華民族自豪,為中華文化驕傲,更有諸多例如“此生不悔入華夏,來世還生中華家”的“豪言壯語”在視頻播放彈幕上刷屏。

  《信·中國》的宣傳推廣中,中央級媒體+省級媒體+央視全媒體矩陣成第一宣傳主陣地,全國150余家平面媒體大篇幅報道節目內容,人民網、新華網、光明網等449家網絡媒體報道節目相關新聞,節目播出5期,累計相關新聞搜索量7740萬次。此外,節目通過新媒體矩陣、網絡媒體、平面媒體、廣播電台、手機客戶端、自媒體等途徑強化融媒體傳播,設計完成主體策略、媒介策略、排期策略、地面活動的配合宣傳,還創新性地圍繞“值得更多人關注的信件”主題,借助新媒體端開展“我身邊值得更多人關注的信件”征集活動,打通觀眾參與渠道。

  節目開播后,在新媒體端開通“未來郵局”,形成欄目延伸,架構話題點,讓觀眾給未來的自己和他人寫封信,增強與觀眾的深度互動。截至4月8日,節目相關視頻全網播放總量超過2億8千萬次,百度直播“《信·中國》專場”30分鐘直播答題輻射受眾達2000萬。微博方面,節目主話題#CCTV信·中國#連續3次進入微博話題榜TOP5、微博綜藝榜TOP3﹔23個節目關鍵詞登上微博熱搜榜﹔主話題#CCTV信·中國#閱讀量達5.6億次,粉絲討論量突破430萬,話題總閱讀量達9億余次﹔1500余家微博大號推廣節目相關信息,累計覆蓋人群達19億。微信方面,與節目相關的微信公眾號文章破100篇﹔閱讀量破“10w+”的微信公眾號文章數量逾10篇。

  新媒體時代,“酒香也怕巷子深”,節目生產者應避免局限在傳統電視平台制作傳播的思路,以互聯網思維和跨界思維,利用多手段、多平台將優質內容傳播出去,實現電視節目的傳播效益最大化。此外,文化綜藝節目還需根據年輕受眾的觀看習慣及媒體不同的介質,打造特色各異的推廣模式,適時引入彈幕、投票、評論等。

  結 語

  經歷了兩年的探索,《朗讀者》《國家寶藏》《信·中國》等文化綜藝節目再次成就了一場輝煌盛宴,綜藝頻道以國家台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將更多被遺忘的民族精髓挖掘出來,展現國家級電視台的高遠情懷和審美追求,彰顯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所具有的強大生命力和獨特魅力。

  文化綜藝節目根植於人民群眾之中,應該在未來發展中不停求新求變,重視融媒張力與形態重塑,提高文化品質,張揚節目個性,激發受眾共鳴,滿足民眾的精神文化需求,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變成主流文化,真正實現文化類綜藝節目的可持續發展。

  (作者單位: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央視綜藝頻道)

  注釋:

  ①詹姆斯·W·凱瑞著,丁未譯:《作為文化的傳播——“媒介與社會”論文集》,華夏出版社2005年版,第7∼11頁。

  ②高曉莉:《我國電視綜藝娛樂節目的形態創新》,西北大學2007年碩士學位論文,第9頁。

  ③鐘妍:《媒介儀式中的有聲語言傳播》,《東南傳播》2012年第8期。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