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8年·第7期

淺析微博中的突發公共事件:媒體、政府、公眾

高碧瑤
2018年09月18日09:32 | 來源:今傳媒
小字號

摘 要:近年來,發生在新媒體平台或以新媒體曝光信息為導火索的突發公共事件層出不窮,短時間內聚集了大量社會關注和討論。本文從微博中的媒體、政府、公眾為切入點,發掘基於此平台的互動、交流及其結果,討論新媒體背景下的突發公共事件中此三方面的相互作用及影響。

關鍵詞:微博﹔政府﹔媒體公眾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8)07-0048-02

個人發聲的“一呼百應”,食品安全問題的質疑如潮,公益組織的聲譽坍塌等類似事件在微博上頻頻發生,微博成為我國公眾“響應突發公共事件的新陣地”[1]。人們從微博上獲取信息,繼而參與討論、追逐或者影響輿論。“突發公共事件”主要強調參與處置和傳播主體為政府,並且影響規模較大,需要通過媒體參與傳遞信息、有效動員,和“災難”不同,它更強調時間上的緊迫性[2]。

新媒體時代的突發公共事件常常爆發於網絡,也要平復於網絡,用符合新媒體傳播規律的方法,深入了解網絡輿論、應對並解決突發事件,而不是刻板、呆板地回應或者漠視,給公眾以“不重視”“不關心”、“反應遲鈍”的觀感尤為重要[3]。本文對突發公共事件的微博傳播研究將涉及到突發公共事件應對的利益相關者(stakeholders),也就是研究的框架內包含三個層面:政府、媒體、公眾[4]。以他們對微博的使用為研究對象,分析其在突發公共事件中的話語及行為。

一、媒體和媒體類微博

截至2015年8月,我國經認証的媒體類微博為26259個左右,其中傳統媒體微博17323個[5]。突發公共事件中,作為具有交互性的新媒體,微博能夠快速接觸到公眾和政府兩方,成為調節輿論、改變信息不對稱的重要力量。除此以外,媒體在微博上的體現主要包括以互聯網起家的新媒體和傳統媒體的微博平台。新興媒體利用微博平台,打造靈活、多變,具有明顯互聯網基因的新聞(信息)傳播機構﹔傳統媒體開設微博尋求新的發展道路,增強傳播能力,擴大影響力和互動性,打造“兩微一端”傳播矩陣。

從現狀來看,媒體型微博最普遍的問題包括報道未經核實的消息來源、傳播帶有偏向的內容等,造成本就混亂的信息場域變得更加“噪音”不斷。真實的信息無法得到有效的傳播,洞察式的意見無法獲得理性地討論。假新聞不斷、信息流繁雜、碎片化閱讀的等問題困擾著受眾。

首先,新媒體、自媒體既是突發公共事件被曝光的信息源頭,也有可能是虛假信息的集散地。新媒體平台轉發內容隨意,已經成為普遍現象,同時部分傳統媒體的新媒體賬號發布、轉發新聞和信息太過於隨意,也為媒體的公信力和權威性埋下隱患。比如,2017年9月一則涉及到甘肅交警的視頻出現在某新媒體機構的微博平台中,在沒有進一步調查和証實的情況下,大量傳統媒體微博賬號對此進行了廣泛的轉發傳播,不到兩天,此則新聞卻被証實為假新聞。媒體類微博應該注意要區別於普通自媒體或網友的發布內容,在人人都可發聲的時代,建立報道作品的公共性和責任感尤為重要。

其次,新媒體自身所暴露出的缺乏嚴謹性、深刻性、權威性等致命弱點,需要傳統媒體給予糾正和改變,至少是彌補。然而,面對新媒體的強勢挑戰,傳統媒體非但沒有展示自身公信力的優勢,相反出現社交媒體和新媒體裹挾傳統媒體的苗頭[6]。傳統媒體在新聞報道方面,本來擁有著新聞專業性等優勢,卻在面對突發公共事件時,受限於“博弈”容易失去“時效性”,而互聯網、自媒體等不斷發布的事件信息又常常使傳統媒體處於尷尬境地。

同時,在新媒體時代,我們應該警惕新聞消費主義(商業主義)對我國本就處於萌芽狀態的新聞專業主義的消解[4]。以專業媒體機構為背景的微博平台,在突發公共事件的報道中,既要充分發揮網絡媒體的“時效性”優勢,又要摒棄“記者在焦急地等待姚貝娜死去的消息”這種違背新聞倫理的做法[7]。

二、政府及政務微博

新媒體環境下,網絡可能是社會大眾乃至媒體記者獲知突發危機事件的第一個管道。當這種危機事件發生時,政府微博是否起到了良好的溝通、對話功能,是否緩解了緊張的輿論情緒?據2015年統計,中國政務微博賬號達24萬,在國家大力支持和推動下政務新媒體獲得空前發展。但與此同時,政府微博有兩個普遍現象:第一,普遍粉絲量不低,但留言率、互動率較低。比如甘肅某地方政務微博賬號,粉絲近萬,然而賬號出現連續十條微博無評論無轉發無點贊的零互動情況。第二,一般而言,全國性質的政務微博其粉絲量及互動情況均好於地方,地方輿情化解緩慢,“兩微一端”反應不夠迅速、態度不夠積極。

在這種現狀下,以地方為主要爆發點的突發性公共事件普遍化解時間較長,引發了一系列負面效應。比如“麗江打人事件”后“麗江古城”等麗江當地政務微博賬號做出的充滿傲慢和偏激的回應﹔“刺死辱母者”事件被《南方周末》報道后,引起全國人民廣泛關注,而在這種關鍵時刻,事發省份的政府官方微博賬號——“濟南公安”發表不當言論被網友強烈批判。突發公共事件中,相關政府的一舉一動備受關注,政務微博本為一種加強信任與建立溝通的工具是可交互的即時性媒介,但以上事件的發生卻造成了“雪上加霜”的局面,形成“衍生突發事件”,也就是說在突發事件中,加之網絡輿情的影響容易繼而引發新的突發事件,導致衍生或連環突發事件,[8]在微博平台上削弱了公眾對政府的信任,引發了大量質疑。

從政務微博的官方發布、對網友評論的回復等內容,我們可以看出部分政務微博還是存在著一些問題。第一,思想意識的轉變不夠及時,官本位思想仍然有所體現。從幾次突發危機事件中看到,政務微博還是會出現思想偏頗、話語傲慢的現象,沒有真正理解和掌握具有傳播力量的“正常化”話語符號。第二,從業人員專業度不夠。作為政府部門的新媒體管理或者發布人員,專業水平令人堪憂,對媒體屬性不夠了解也不考慮受眾及傳播效果﹔當發生突發危機事件時政府會用“臨時工”來搪塞,而現在民眾真的認為政務微博的水平只是停留在了“臨時工”層面。第三,積極溝通話語太少。比如提前的信息公開、主動增加賬號的回復與交流互動、打造政務新媒體矩陣交流平台等。

綜上所述,政務微博的內容雖然有了一些多元化、口語化的表達,但大部分微博內容仍然是單向信息發布,“信息不暢”“信息不力”的情況時有發生。在更有效地提供公共服務、拉近與公眾的距離方面還有待充分發揮。如果不能構建良好的對話、鞏固雙方信息,僅憑單向發布信息無法在突發公共事件中仍然確保有效溝通的續存。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