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新聞“四假”滋生及防范
摘 要:假新聞媒體,假記者站,假記者,假新聞,被統稱為“四假”。作為新聞的立身之本,就是新聞真實性,也是採制新聞的基本要求。造成新聞真實性缺失,新聞媒體權威“失寵”,公信力下降,正是媒體“四假”造成的。鑒於此,本文詳細分析傳統媒體“四假”的滋生和如何有效防范,提升公信力的建立。
關鍵詞:新聞媒體“四假﹔滋生﹔生存與危害﹔整治
中圖分類號:G2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8)07-0067-02
媒體“四假”的泛濫,在社會上帶來很大的危害,也對我國社會經濟及和諧發展都具有很大的危害性。“四假”嚴重違反了新聞的客觀規律,必須嚴厲打擊。因而,通過合理而有效的防范措施加大打擊力度,減少避免媒體上出現假新聞的現象,不斷提升公信力,成為當下亟需解決的問題。
一、新聞媒體“四假”的滋生和蔓延
作為記者採制新聞報道,新聞的真實性,是新聞報道所具備的最高准則﹔新聞的真實性,是新聞報道要達到的終極要求﹔新聞的真實性,是新聞能夠生存的價值和傳播的意義。近年來,無論是在官方還是在一般百姓中間,提起記者,褒貶不一。有些人對記者產生由衷的敬意,甚至有些知識層次低的百姓,打官司不走司法部門,直接找到新聞媒體﹔我從事新聞職業很多年,一度出去不敢亮明自己的身份,害怕挨百姓的罵。所以作為本行業要長期的打擊和整治媒體“四假”,應該持之以恆,不走過場,切中脈搏,常抓不懈。
1.假新聞的蔓延及危害。有媒體報道,近年來,全國假記者急劇增多,行騙手法多種多樣,加之新媒體的蓬勃發展,假記者甚至出現了暴力手段和公權力介入以及組織化的傾向。新聞媒體的假媒體,假記者,假記者站,假新聞這“四假”是從什麼時候滋生的?這個問題很難准確的說清楚。因為廣播,報紙,電視和網絡等新聞媒體,它們的起步時間各異,表現的手法不同,加之各地經濟發展的遲緩,對媒體重視程度的差異等等,都是“四假”滋生和蔓延的主要因素。可以肯定的是,當地經濟的快速發展是新聞媒體“四假”滋生和“大發展”的最根本條件。就我們被稱為“能源之都”,“中國科威特”的陝北榆林來講,“四假”的滋生應該是從上世紀末到本世紀初開始的。記得早些年,榆林還是以農業為主導,“靠天吃糧”的年代,我們出去採訪,經常靠徒步,食宿沒著落,很少聽到有“假記者”這個說法。不難想象,記者這個行當,既辛苦,有無利可圖,沒有人會去冒充這個出力而不討好的職業。
2.“假”新聞 “名與利”兩輪驅動造假盛行。近年來出現的新聞媒體“四假”問題,關鍵是假記者。正是有了假記者,才產生了假報刊,假記者站和假新聞。榆林自上世紀末到本世紀初煤田,石油,天然氣等能源大開發以來,不同名目的駐外媒體在榆林遍地開花,有省上的,有國家的,甚至還有香港的和外國的。榆林市委宣傳部不得不將駐外媒體造冊備案,各縣也紛紛出台,“外來媒體不到縣委宣傳報道就不接受採訪”等土政策,但仍然不能控制鋪天蓋地的記者採訪風潮。一些比較顯眼的地方,冠冕堂皇的挂著“省駐榆林記者站”的招牌,有些干脆挂出“國”子頭駐榆的“記者站”。據不完全統計,榆林一個小小地級市,高潮時駐外記者站就有50多家之多,還有未設記者站而持省上或者國家“記者証”的記者隨處可見。為什麼突然有這麼多的“記者”會光顧榆林這塊曾不被人認為“不具備人類生存條件”的地方呢?答案是:這裡的人有錢了,雖然經歷了前幾年的鄂爾多斯“金融風暴”,市場進行了重新洗牌,但是依然有記者“光顧”,他們就是沖著錢而來。一些組織,團體,甚至個人為什麼要要“明知故犯”的傳播,制作虛假新聞呢?一針見血的說,就是為了那點“名”和“利”。
2007年7月,北京電視台《透明度》欄目報道了“紙做的包子”如何出爐,這樣一篇新聞。記者採用暗訪形式,深入了解了朝陽區一無照加工點使用廢紙箱為餡制作小籠包如何制作到最后出售。說真的,看了這則新聞后,讓人不敢再吃包子。
京城“紙餡包子”假新聞播出后,當地相關領導和部門高度重視,要求要查事情真相,如果屬實必須嚴辦,要向大眾公布真相。然而事情的真相卻是:6月初,剛任職的記者在《透明度》欄目組選題會上提出,曾接到過群眾電話反映“包子有摻碎紙”的問題,此后由於選題已上報,記者壓力很大,加之自己剛來,想名利雙收。之后在拍攝過程中,記者叫來好友將其撿來的紙箱經水浸泡剁碎摻入肉餡中,制成包子喂狗。最終,制造“紙箱餡包子”新聞的北京電視台臨時人員以損害商品聲譽罪被北京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判處有期徒刑1年,並處罰金1000元。我們必須深知:無論是個人,還是集體,以虛假新聞追逐名利,一定是選錯了方式或手段。做出了不道德的行為不可能獲得道德的回報﹔而違法的方式最終要受到正義的懲罰。
3.受眾對待假新聞的認知。假新聞,就是以不真實的“新聞事實”來說話,或者說,根據新聞事件的夸大新聞本省存在的,或者以虛構出的“新聞事實”來進行重新制造加工的的“新聞”。而假新聞的出現,是為了滿足大眾的獵奇心理以及對於新聞事件趣味性的需求。有個別記者正是了解了大眾的需求,開始在標題上下功夫,儼然一個”標題黨“。因此,假新聞能夠大行其道的的原因就是他符合受眾的需求。以前人們習慣了深度翻閱報紙,細細品讀文章內容,而現在工作,生活,學習種種的快節奏,人們已經開始了“文化快餐的”生活方式,取而代之的是通讀標題,通讀引言的快速閱讀方式。很少有人在意或者認真檢驗一篇報道是否准確,而受眾對媒體的高度信任也是形成了一種習慣,由此也就縱容了假新聞的出現。
4.新聞職業精神的缺失。有些地方經濟的迅速發展給新聞媒體的“四假”提供了滋生的先機。真正做過記者的人都有一個共同體會,記者職業太辛苦了。一些地方經濟落后也罷了,如若經濟條件好的地方,記者實事求是的形象正是給那些想不勞而獲的人提供了行騙的公眾信任度,行騙來的快,來的穩。目前我國正是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的轉型期,傳統媒體也正是如此,部分媒體工作者一味追求收視率和市場收益,忽略了自身的職業准則和職業操守,忽視了記者這一身份和重大職責。眼下,傳統媒體缺乏針對性的對採編人員進行職業規范和道德培訓。
二、防范“四假”的對策及措施
1.開展新聞常識教育,提高全民防范意識。各部門和單位要組織廣大採編人員不僅學習業務知識,還要定時抽出一,兩天時間,組織干部職工學習編輯記者的職業規范和道德培訓。有關部門利用媒體,板報,發帖等一切可以利用的形式廣泛向群眾做“四假”防范宣傳,號召廣大群眾發現“四假”立即舉報。這樣,不僅提高了全民的防范意識,同時對“四假”也可以起到震懾作用。
2.完善記者証管理辦法,嚴格手續審批。從上到下嚴格把好記者証發放關口,至關重要。要讓每個編輯記者學會如何識別“記者証”真偽,如何網上查閱記者基本情況等相關常識。
3.常抓不懈,對打擊“四假”始終保持高壓態勢。本著“堅決打,堅持打”的原則,不搞形式,不走過場,常抓不懈,將打擊“四假”工作常態化,始終保持高壓態勢。每年推出“假新聞”,起到警醒和震懾作用。
4.提升引導力,傳播主流價值。新聞媒體要增加新聞敏感和新聞價值判斷能力,要通過微博,微信,電腦,筆記本等各種傳播工具和途徑了解新聞輿情,對政府和群眾廣泛關注的難點、和焦點,要以敏銳的眼光,做出精准的判斷。對於可以預判的新聞大事件,大活動,要事先進行策劃,提出預案,鞏固和強化自身作為主流媒體的影響力、 引導力,不斷提升新聞媒體的公信力。
4.多渠道獲取新聞信息,提高公信力形式所趨。網絡傳播讓社會進入了信息爆炸乃至信息過剩的時代,受眾希望在盡可能短時間內得到准確的信息。在過去,新聞報道是“內容為王”,但現在是“渠道為王”,因為掌握了渠道就可以很方便掌握新聞事件的內容。曾有業內人士得出這樣的結論,全媒體時代是“得終端者得天下”。因此,新聞媒體需要真實,准確無誤的信息,需要記者獨到的新聞視角,別具特色的觀點,有了這些條件才是傳統媒體能夠應對全媒體時代競爭的首要條件。我們說“真實是新聞的生命,是媒體的生命”,媒體隻有結合自身,定制符合欄目要求的新聞,才能打造欄目品牌,打造品牌優勢,提升公信力。
總之,為了未來媒體的生存發展,傳統媒體在向全媒體轉型期,守住新聞底線,遵循新聞事件的客觀規律,對新聞“四假”不搞形式,不走過場,保持常態化,還新聞環境的一片明朗的天。
參考文獻:
[1] 田宏勝.城市廣播電視台如何提升傳播力[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11(12).
[2] 楊保軍.認清假新聞的真面目[J].新聞記者,2011(2).
[3] 陳有謀.淺談假新聞的根源及預防[J].新聞知識,2010(9).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