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8年·第7期

辦活地方電視台時政新聞節目之我見

江  陽
2018年09月18日09:57 | 來源:今傳媒
小字號

摘 要:本文立足當前地方電視台時政新聞節目面臨的的困惑和實際,通過對時政新聞種種不足和弊端的分析,提出了創新時政新聞報道理念,辦活地方台時政新聞節目的新觀點。作者還從傳播規律角度論証了時政新聞的民生報道視角、時政新聞的民生表達形式和時政新聞的人文關懷等創新性新聞報道方式的應用,這對業界的相關探索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時政新聞﹔傳播規律﹔理念創新﹔新聞策劃﹔人文關懷

中圖分類號:G2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8)07-0187-02

傳播力,是有效的傳播能力,更是一檔新聞節目的影響力和生命力[1]。構成傳播力的要素是傳播內容、傳播形式、傳播速度、傳播效率、傳播的深度和廣度,它實際上是對這檔新聞節目傳播能力和效果的總體評價。電視時政新聞節目不僅是一個台的立台之本,更是這個台的核心競爭力所在,做活做強時政新聞節目,是每個地方台強台的必由之路。而要做到這一點,唯一的途徑就是進行理念和形式的創新。隻有注重新聞節目的策劃,把創新精神貫穿到傳播的每一個環節,我們才能真正把新聞做到新鮮熱辣,吸引力強,也才能實現時政新聞節目的精准、高效傳播。

一、電視時政新聞報道的常見誤區

電視時政新聞,就是一個地方時事政治方面的新聞報道,它涉及當地黨委政府如何貫徹落實黨和國家路線方針政策,如何解決經濟社會發展以及與民生息息相關的所有問題的具體措施和做法。時政新聞報道權威性大、政策性強、時效性突出,這就對我們的新聞報道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新聞實踐中,電視時政新聞報道往往存在以下常見誤區。

1.報道內容的慨念化。報道內容完全按文件內容或領導講話稿或會議流程來確定,別無解讀和記者的個性化發揮。這類報道往往內容單一,空洞無物,空話套話連篇,流於表面,信息量小,純粹是為報道而報道。

2.報道形式的程式化、模式化。長期以來,時政新聞報道都是縣台學市台,市台學省台,省台學央視。無論是會議報道還是領導人活動跟蹤報道都按嚴格的套路來做,領導畫面定格時間按職位確定,電視同期聲幾乎都集中在主要領導身上,而這條新聞的價值在哪裡,報道的新聞價值挖掘和受眾的關注度都不在記者考慮之列。這類時政新聞報道估計也隻有黨政領導和部分公職人員關注。其報道方式的呆板僵化,千篇一律,對受眾來說無疑是一種漠視。殊不知,越往地方,受眾越關注身邊人和身邊事,這種不接地氣高高在上的模式化、程式化新聞報道,注定是對新聞公信力和傳播力的有效殺傷。

3.報道手法的陳舊僵化。長期以來,我們時政新聞的報道手法不外乎是領導畫面、會議場景、現場同期聲,再加上幾個簡單畫面的組接,這就構成了我們電視新聞長消息、短消息的固定模式。畫面語言枯燥單調,表現手法陳舊,新聞信息量小,重點不突出,這樣的報道通病日復一日,觀眾無法從新聞報道中找到自己關注的、有價值的信息,也無法被報道的內容和形式所吸引,他們的唯一能做的就是拿起遙控器轉台。

4.報道主題的空洞化。缺乏對新聞報道主題的深度挖掘,缺少新聞的故事性和細節感。自然也就缺乏新聞的人文情懷。

以上電視時政新聞報道常見問題的根源有三:一是我們對電視新聞報道喉舌宣傳功能的過度夸大,而忽略或淡化了新聞媒體傳播屬性的研究和應用,簡單的把新聞當做宣傳來做,結果導致媒體的吸引力、公信力下降,反而影響了宣傳效果。二是新聞媒體缺乏對時政新聞報道規律的深度探索,也不懂得傳播手法的運用和對受眾市場的客觀分析,仍然停留在我播你看,我的新聞我做主的固化思維模式中,導致我們的新聞缺乏受眾意識,缺乏精品意識,更缺乏人文關懷,高高在上,曲高和寡。三是我們新聞記者的責任意識、服務意識和擔當精神還沒有真正樹立起來。以會議報道會議,以領導活動來報道新聞,剪刀加漿糊,一個文件、一個會議通知、幾張圖片或幾個領導活動圖片就成為他們新聞報道的主要素材。缺乏深入基層的對當地黨委政府中心工作的深度了解,缺乏調查研究,缺乏責任意識和擔當精神,更缺乏自身業務素質和對傳播規律認識的提高,這才是所有問題的根源所在,也是我們地方台時政新聞報道叫好不叫座、領導關注、群眾遠離,收視率長期低下的內在原因。

二、地方台時政新聞報道的理念創新

地方台時政新聞報道的理念創新首先來自於我們對自己工作職能的准確定位。地方電視台是黨和政府的喉舌,是黨和政府聯系人民群眾的橋梁和紐帶,這是毋庸置疑的。作為黨的喉舌,我們為黨和政府的中心工作鼓與呼,強化宣傳教化的功能,這也是地方台存在的首要前提,所以我們在新聞報道中必須樹立政治意識、責任意識、大局意識和擔當精神,堅持以正面宣傳為主,把黨和政府的聲音傳達好,貫徹好,這是我們的職責所在,也是工作的本份。另一方面,新聞媒體是傳播工具,它具有傳播屬性,有自己的傳播規律需要遵循,它要求我們研究傳播要素,研究受眾市場,提高傳播效率。隻有真正懂得了傳播規律的運用,也才能有效傳播黨和政府的好聲音,使我們地方電視時政新聞成為政府權威發布、政策解讀、民生關注的高效信息平台。所以,地方台時政新聞報道的創新,首先就應該是理念創新。就是要把宣傳需求和教化功能蘊藏於新聞傳播的每一個環節,真正讓黨和政府的聲音通過科學高效的精准傳播方式而被社會所關注,被民眾所接受,從而實現傳播效益的最大化。這才是我們時政新聞報道應有的正確理念和革新方向。

檢驗我們時政新聞報道理念創新方向是否正確,最簡單的方式就是新聞實踐,就是通過實踐效果來反証我們的創新思維是否正確,是否湊效。其標准就是看我們的時政新聞是否真正活起來,是否對受眾產生吸引力和感染力,也就是說是否具有傳播效果。這可以通過收視率調查和網絡推送的點擊量來反饋,也可通過其它社會調查分析來掌握這檔時政新聞節目在當地的關注度、美譽度和受眾口碑。

要實現時政新聞報道的理念創新,關鍵在於如何踐行新聞的“三貼近”原則,真正實現新聞工作的“走轉改”[2]。這是我們創新理念思維必須遵循的根本原則。尤其是把版面留給基層,把鏡頭對准群眾,深入基層、深入群眾的做法,是我們今后時政新聞改革的努力方向。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