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新聞愛好者》>>2018年第9期

媒體融合時代提升媒體公信力探析

鄭遠芹
2018年09月28日10:30 |
小字號

來源:《新聞愛好者》

【摘要】媒體公信力是新聞媒體的生存和發展之基,是媒體的立身之本,是媒體核心競爭力的重要內容。新時期進入媒體融合時代,媒體的公信力呈現下滑趨勢,這是不可忽視的重要問題。通過認真分析影響媒體公信力的各種因素,探索增強媒體公信力的策略,以便獲得新聞輿論強大的影響作用,更好地引導人民群眾自覺遵守黨的政策指向,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有利的輿論保障。

【關鍵詞】媒體融合﹔提升﹔公信力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不斷提高和社交媒體的普及與發展,當前我國社會已進入一個融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融傳媒與受眾互動於一體的“媒體融合”時代。新時代的媒體融合顯示出其獨有的特征,時效性與互動性增強,深入性、短暫性和顛覆性更加明顯,尤其是碎片化突出。媒體融合的特征為輿論的正確引導帶來了新的挑戰。如今作為新一代的媒體人,已成為“融媒時代”的中堅力量。2014年,在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四次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特別強調“媒體融合”的推動與發展問題,指出:“建成幾家擁有強大實力和傳播力、公信力、影響力的新型媒體集團,形成立體多樣、融合發展的現代傳播體系。”這體現了黨中央高度重視新時期媒體融合發展,為新聞事業指明了努力方向。

2016年2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新聞工作座談會上又一次強調“切實提高黨的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在2017年10月18日黨的十九大報告裡再一次強調:“堅持正確輿論導向,高度重視傳播手段建設和創新,提高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1]黨中央之所以一次又一次把新聞輿論的四力即“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集合一起進行強調,是因為這“四力”是構成新聞輿論的四大生產力要素。新聞輿論“四力”之間的關系毫不孤立,密切相關,是以傳播力作為前提條件,以引導力作為手段,影響力和公信力這兩者是結果,這個結果主要是以傳播力、引導力兩者共同作用得來的。[2]誠然,媒體“公信力”的高低,決定了輿論影響力的大小。公信力是新聞輿論的至高點,是新聞傳播的生命力,新聞傳播失去公信力就無立身之本,就會被人們唾棄。當今,在日漸激烈的媒體競爭中,公信力一直是媒體核心競爭力最為重要的一項內容,公信力的提升至關重要。那麼,媒體融合時代,探析提升媒體“公信力”的措施既具有必要性,又能顯示其現實意義。

一、公信力的解釋以及提升公信力的意義

《現代漢語詞典》裡解釋的“公信力”就是“使公眾信任的力量”。其實在社會日常生活裡,“公信力”真實表達公共權威和社會系統信任,歸屬於政治倫理的范疇。而媒體公信力則是指社會公眾對新聞媒體自身內在的一種力量的信賴,是指媒體本身在公眾心目中所佔位置的高低,包括了內部品質、外部形象。社會公眾往往會以此為標尺,衡量媒體信譽度和權威性的高低以及社會影響力的大小,甚至以此體現媒體贏得社會公眾信賴的能力與否。媒體的公信力越高,其影響力越大。[3]

提升媒體“公信力”的意義就在於實現新聞輿論的社會價值,順利推進黨和國家各項事業沿著正確道路前進。能夠真正做到站在意識形態的最前沿,成為當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推進器”、民意表達的“晴雨表”、社會發展的“黏合劑”、道德建設的“風向標”。目前最現實的體現是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報告精神,高度重視新聞輿論領域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為社會人群樹立正確的發展觀念,在思想上與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形成共識,促進社會和諧發展,更好地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共同奮斗。

二、媒體融合時代影響公信力的主要因素

(一)多維傳播格局導致新聞失真

媒體融合時代,徹底打破了傳統單一的傳播格局,突出展現了多維傳播格局特征。傳播主體呈現大眾化,傳播內容顯示碎片化,傳播方式體現多樣化,傳播速度達到零時差等。有關方面的統計數據顯示,在碎片化新聞中70%以上來自社交媒體,並非來自傳統主流媒體。[4]網民常常將自己所謂的親眼看見和親耳聽見的一些事件發到網絡社區、微博和有關論壇之中。部分傳統媒體認為這些都是非常難得的好素材,繼而不加考証隨意轉載,可最后導致以假亂真。

據悉,《中國新聞周刊》曾經在官方微博中報道一起有關金庸的事件。時間是2010年12月6日,內容是“金庸因中腦炎合並胼胝體積水於2010年12月6日19點07分,在香港的尖沙咀聖瑪利亞醫院去世”。最早它僅僅是百度貼吧上一個求証的貼子而已,后來不斷地被轉載,最后從求証內容竟然轉變成了“新聞”,而且變成了公眾認為的“真新聞”。這樣隻為追求所謂的時效性,卻將虛假信息,甚至是謠言通過轉載演變成了新聞。類似事件並非少見,的的確確時常發生在媒體中間。[5]又如,2015年10月,曾有報道“亳州女子救人被狗咬傷”事件,其實這個女子並沒有救人,真相是該女子被狗咬傷的原因是在男友家喂狗所致。這次的“救人”之說是她的男友為使其得到人們的同情,周密策劃報出的,目的是企圖獲得捐款。當時,接受報道請求的是一名當地的電視台工作者,隨后這件事情便以“救人被狗咬傷”的說法被公開報道。由此可見,記者隊伍中仍然存在著魚龍混雜的現象,他們的業務能力及自身素質也良莠不齊,其中責任意識不強者依然存在。[6]惡劣的虛假新聞,敗壞了媒體的公信力。

(二)廣告虛實混亂對媒體的重創

目前媒體非常注重經營廣告以獲得經濟效益。媒體在經營廣告過程中,增強大眾對廣告的關注度是媒體的目的所在,因為廣告企業都投入了相應的資金,同時也與媒體和企業的經濟效益相關聯。

媒體融合從技術上帶來了宣傳內容新穎獨特的動態設計,甚至從構圖、錄音及錄像等多方面進行虛構。不可否認,某些媒體為了達到高度的關注與熱議,使用了一些標新立異的辦法,或用“新聞形式”的表現手法做廣告,並助長廣告違背道德缺乏誠信,夸大事實、虛實不明、難辨真偽。媒體經營隻注重經濟效益往往會出現一些不切實際的夸張廣告,造成誠信缺失現象不斷涌現,同樣導致媒體公信力的極大損害。譬如說,某家新聞媒體本來的公信力是很高的,但是,從某個時候開始出現了相當低劣、為數不少、缺失誠信的廣告,后來該媒體的公信力必將整體受到嚴重創傷、急速下降,甚至會漸漸落進流失的深淵。

(三)大搞新聞“炒作”事件屢見不鮮

由於市場經濟的沖擊,部分媒體為了提高收視率、收聽率,加大發行量,實現更大的經濟效益,大搞新聞“炒作”。有組織、有計劃、目無事實真相,積極主動地制造出能吸引讀者的所謂有“新聞價值”的事件,或嘩眾取寵的低俗信息,目的是吸引大眾的注意力,賺取點擊率,引發轟動效應,使被炒作的組織或個人的名字在新聞媒介中頻繁出現,以此提高其知名度、樹立所謂的“良好”形象。這種無事實可言的“炒作”行為,會令受眾產生厭惡之感。其權威性、真實性也會遭到嚴重質疑。進而,媒體的公信力就直接遭受很大影響。

(四)媒體融合報道突發事件不當

有些重大性社會事件或非常性事件對社會的影響極大,例如洪水、地震、礦難、意外傷亡等都屬於此類事件。但當這些事件突發時,作為專業主流媒體人因考慮社會秩序的穩定因素,而未及時詳細報道,這就讓社交媒體搶佔了先機出現在新聞第一現場,以最快的速度為大眾提供了十分重要的社會輿論渠道。在這種特殊情況下,如果社交媒體在提供真相時與事實有偏差,甚至缺乏正面引導,就會對社會造成較大的負面影響。又因大多數人隻看信息發布內容,並不注重信息來源,這就很容易弱化傳統主流媒體的公信力。

(五)受反轉新聞事件的不斷沖擊

反轉新聞是指新聞內容因不切實際,而后造成了事態情節向相反的一面發展的新聞。網絡技術迅猛發展,各種媒介不斷相互融合,網民可以隨時通過論壇、微博、微信、網絡社區等在自媒體平台上將個人生產的內容發布出去,社會公眾的廣泛參與使很多此類新聞事件不斷發酵。自媒體給網民提供了“自澄清”機制,可以時時對曝光的原有事件進行跟蹤披露,將相關不實信息加以糾正,再使事實真相大白。例如,曾經發生在濟南長途汽車總站的一件事就是如此情形,時間是2016年4月19日,引爆網絡的視頻內容是交警將騎摩托車的一名女子按倒了。當時,網民們輿論高漲,紛紛指責交警執法不當。可是,隨后又有交警拍攝的視頻和目擊者所拍視頻發布出來,証實了該名女子的確存在不當行為。像這樣說法不一,此一時彼一時的信息發布會使媒體的公信力大打折扣。

三、媒體融合時代提升媒體公信力的措施

(一)各種媒體攜手進行有效融合

毋庸置疑,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相比傳播力是滯后的,傳統媒體要實現其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的歷史使命,就必須攜起手來加強合作,利用新媒體高效的傳播率,短期內有效整合,把諸多優質資源整合在一起,新聞的傳播內容、理念、形式、方法等加以創新,採取集中式傳播,提高新聞的輿論效果。例如廣播電台、電視台和一些紙媒平台等共同發力。此外,還可以同各種智能終端整合在一起,實現共享資源或分享資源,並用QQ、微博、微信等新媒體平台全方位傳播各種新聞信息。以此促進新聞輿論高效廣泛地發揮正確引導作用,使公信力得到極大提升。[7]

(二)媒體人必須有高度的責任感

網絡的便捷性大大豐富了新聞的消息源,但是要一分為二地看問題,如果僅僅注重所謂的便利,而不注重真實性,可能出現虛假的信息。作為媒體人要對信源的真偽加以核實,因為檢驗信源真假與否,是捍衛公信力的第一道防線。不能隻搶時效,不管真假,尤其是不能將“謠言”謂之“新聞”。專業媒體人士更不能盲目轉載,要樹立高度的責任感,需要站在歷史的高度、民族的高度和時代的前沿,充分做好正面宣傳,積極融入和引導。

曾有學者認為媒體融合時代已達到了“全民皆記者”的程度,此論斷引起公眾的廣泛傳播和關注。著名主持人敬一丹和白岩鬆等曾於2016年記者節之際,組織多名新聞界和學界嘉賓,在中國傳媒大學深入探討關於“全民皆‘記者’,記者做什麼”的話題,共話新時期記者責任,大家都認為真正的記者一定是具有責任感的。記者具有專業性優勢,利於把握和傳播事實,必須在這充滿無限可能的時代,勇立潮頭。在事關大是大非和政治原則問題上必須主動介入,掌握主動權、打好主動仗,做好我黨關於群眾路線工作的踐行者,善於到基層、到群眾中去深入生活。除專門針對政府中心工作信息發布動用媒體資源盡可能多的情況外,大眾關心的話題和自媒體所發信息,也需對相關媒體資源進行整合,統籌發布。避免虛假新聞、失真廣告,以事實說話、正確引導,嚴格遵循新聞傳播的規律,切實增強媒體公信力。

(三)建立健全媒體應急反應機制

注重建立健全媒體應急反應機制。媒體提升自身公信力千載難逢的良機,當然是對突發事件的報道。尤其是主流媒體更要不斷增強自身的應急能力。首先必須建立較為廣泛的信息收集機制以便更好地建立起應急反應機制,最好是統一納入政府應急反應機制。突發事件一旦發生,主流媒體決不可隻滿足於對事件信息的發布,更重要的是一定做好輿論的引導工作。此外,還要認真把握好各種網上信息,及時回應公眾疑問,千方百計使謠言無機可乘。加強建設具有高尚的職業道德、專業素養較高、能征善戰的新聞採編隊伍,憑借過硬的本領及時了解突發事件的前因、后果和事件發生、發展的全過程以及某些主要細節,幫助受眾了解詳情,充分滿足他們的知情權。這樣就一定能樹立起媒體良好的公信力。[8]

(四)完善新聞媒體輿論監督體系

公信力是媒體的立身之本,完善新聞媒體輿論監督體系能切實提升媒體公信力。不同媒體在公眾心目中公信力的高低並不相同,影響也不同。新聞媒體輿論監督體系的完善就是必須注重受眾的意見,積極推進輿論監督,積極主動地充分調動社會力量參與監督。此外,必須保持受眾的充分話語權,有效保障人民群眾的權益。尤其要及時跟蹤反饋所報道的問題,還要如實向受眾反饋解決問題的結果。以各種方式收集反饋意見,例如打電話、發微信、發郵件等,暢通信息反饋渠道,對媒體及從業人員進行監督。

(五)以法律規范媒體的傳播秩序

早在1996年美國就制定了限制播放不體面題材的條款,而且寫入《聯邦通訊法》的《節目指導原則》和《有線電視消費者保護和競爭法》中。以法律來保証生產出的廣播電視產品必須“合格合法”,為受眾的合法權益提供有力保障。同樣,英國有《獨立電視委員會節目准則》,其中包括關於“個人隱私和信息收集”的內容,還有關於“適度公正”等條款。新時期,我國已經進入法治社會,借助法律的力量維護社會公平、協調社會關系至關重要。建立健全相關的法律約束機制,用法律法規來維持媒體的傳播秩序,規范媒體人的行為,是提升媒體公信力極其重要的措施。[9]

參考文獻:

[1]本書編寫組.黨的十九大報告學習輔導百問[M].北京:黨建讀物出版社,學習出版社,2017:33.

[2]沈正賦.新媒體時代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和公信力的重構[J].現代傳播,2016(5).

[3]周莉.多維傳播格局下媒體公信力探析[J].傳媒觀察,2017(5).

[4]王海涌.影響媒體公信力的因素及公信力缺失的原因[J].西部廣播電視,2017(21).

[5]宋曉燕,何瑞霞.新聞媒體公信力缺失的現狀及成因分析[J].新聞研究導刊,2017(19).

[6]韓克鑫.新媒體時代反轉新聞對媒體公信力的沖擊[J].青年記者,2016(35).

[7]蔡洪炳.探討新媒體時代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和公信力的重構[J].新聞研究導刊,2017(4).

[8]金躍華.媒體公信力建設“短板”探查及補長策略[J].今傳媒,2016(5).

[9]唐冬梅.淺談新形勢下國內新聞媒體公信力的重塑[J].中國出版,2012(1).

(作者單位:河南財經政法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