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8年·第8期

將新聞理論融入採訪實踐的路徑探析

劉煒
2018年10月18日09:59 | 來源:今傳媒
小字號

從對人們有影響的事件中發掘出適用於報道的東西,這是所有記者都想追求的,但如何發掘、追蹤、採訪、報道,卻是很多年輕記者長期困惑的問題。在此,筆者以自己的採編實踐,淺談一些經驗方法。

進行採訪前的准備工作時,記者要把盡可能多的精力和時間花在熟悉所採訪的那類事物和了解採訪對象的各方面情況上。不論是用手機錄音錄像,還是隻記在腦子裡,都要仔細地考慮並羅列出將向採訪對象提出的逐個問題或話題框架。在採訪的時候,記者和採訪對象之間建立的可以是友好的、使雙方都能感到十分放心的關系﹔可以讓對方感到記者是天真幼稚的,也可以讓對方感到記者的知識學問是十分淵博的。最后,記者對採訪對象所談到的每一件事都要仔細聆聽,同時要注意這些事是怎樣被談起的和這些情節是否有值得注意之處。

一、雙方都須遵守採訪規則

客觀的說,採訪者和被採訪者雙方都有某種設想和某種期待。這裡我們談談雙方都同意遵循的一些採訪規則,這些規則可以創造一種互相信賴的氣氛。一般來說,採訪者希望被採訪者說真話講事實,並且對他所告訴採訪者的那些話敢於負責任。而被採訪者一般會設想記者將會公正地、准確無誤地進行報道。雙方一致同意——雖然都沒有公開這樣說出來過,所有的問答都應該是本來含有的那些意思,也就是說,實話實說,准確表述,不要拐彎抹角,隱藏任何其他意思。

雖然話是這麼說,但我們也必須承認存在著例外。就像我們已經指出過的那樣,受訪者在相信這樣做將對自己有利時,可能會隱瞞、回避、歪曲事實甚至說假話。所以記者必須時刻保持清晰的頭腦,注意發現談話者違背事實真相的那些蛛絲馬跡。

就記者來說,在訪問中指導他行動的那些准則,可以較為詳盡地列舉出來。當然記者也有隱瞞真相、錯誤引導甚至說謊話的,而且有的記者還為這些做法辯護,慣於破壞行為准則的記者就有失去消息來源的危險。幾乎沒有哪一個受訪者願意同那些不稱職或隻想損人利己的記者對話。當受訪者意識到自己不過是被用來抬高記者的地位或者被用來進一步証實、完善記者個人想法的時候,受訪者就會閉起嘴巴,拒絕回答任何問題。

如果受訪者出於私利企圖愚弄記者的話,他們也會面臨麻煩。要知道有些老記者足以識別出對方是否在“放試探性氣球”,他們提供的信息是否超出了他們自己了解范圍或能力范圍,甚至他們是否故意混淆視聽,提供假材料。如果那些受訪者源源不斷、明目張膽地愚弄記者的話,一定會導致記者的報復。

二、研究是准備工作重要環節

在所有的採訪中,記者隻要有時間就應該做好充足的准備。研究是准備工作的重要環節。研究要從閱讀網上與所採訪問題有關的歷史舊聞開始,而一些前期材料可以有三個用途:為記者提供線索從而擬出訪問時要提出的具體問題﹔使記者對採訪對象有所了解,有助於記者和採訪對象之間建立一種建設性的關系﹔為報道本身提供有用的背景材料。

就大多數採訪活動來說,所要提的問題在事前就能准備妥當。而在採訪過程中,首先提出的一般就是這些已經准備好的問題。在人物訪問中,記者想知道採訪對象的一些基本情況——年齡、住址、受教育程度、做過何種工作、家庭情況等等,因為網上資料可能已經涉及,所以其中有些問題或許沒有必要當場再問了。但是人總是處於變化之中的,工作也會變動,而網上資料還可能是錯誤的,甚至有這種情況,在人們眼中,某個演員似乎永遠保持著他們出名時的歲數。

身份在新聞採訪中是十分重要的。在消息中,記者必須說明受訪者的身份,告訴讀者為什麼這個受訪者的話是真實可信的。用來詢問身份的那些問題是最清楚不過了,但是在採訪之前,初學採訪者還是要把這些問題寫成文字。否則,在採訪結束之后,他又不得不回去再找受訪者詢問這些最基本的問題,那會是一種很窘迫、尷尬的境況。

這些基本的問題通常都是一些中性的、非常易於回答的問題,訪問一開始就提出這些問題會使被採訪者在與記者相處時不感到拘束。有時候記者還會問一個幾乎沒有什麼新聞價值的問題,這樣就能打破面對生疏的採訪對象不知從何談起的窘況。當遇到知名人士時,這種開場白式的問題必須仔細地加以選擇。政治家、運動員和新聞發言人常常希望記者就有關事宜直接提問,而沒空閑聊天。一旦進入正題,記者就必須提出能夠獲得讀者渴望知道的事實和內幕消息的問題,而這些問題有時候被稱為主要問題。大多數採訪是建立在這樣一些主要問題的基礎上的,記者通過這些主要問題可以挖掘到有新聞價值的情況,而這些主要問題是根據記者採訪的目的和主題形成的。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