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尋十九載 消失又“重現”——馮雪鬆尋找方大曾的艱辛歷程與現實意義
來源:微信公眾號《研究事兒》
今年7月25日,本公號刊登了人民日報社研究部高級編輯曼葉平的《生命不朽,精神永存——方大曾新聞理想和職業精神的當代價值》一文,引發了各界的廣泛關注與好評。提起方大曾這個名字,人們自然會想到馮雪鬆。
自1999年起,這位央視高級編輯、紀錄頻道副總監19年如一日,鍥而不舍、矢志不渝,鉤沉輯逸、縱橫連綴,以專著、紀錄片、紀念室、研究中心、公益巡講等形式,追蹤採寫方大曾感人事跡,宣傳弘揚方大曾的新聞理想和職業精神,使消失堙沒了81載的中國戰地名記者、“七七事變”現場報道第一人方大曾終於“重現”於世,受到公眾的緬懷、敬仰和追隨,並被收入《中國大百科全書》,成為中國新聞史上與范長江雙峰並峙的舉足輕重的人物。
19年的漫漫長旅,馮雪鬆究竟經歷了怎樣的艱辛歷程?他的追尋之旅,又給我們帶來哪些啟示?現在就讓我們踏上尋程,從中尋找答案吧。
此文系上篇的姊妹篇。
前不久,本人撰寫的《生命不朽,精神永存——方大曾新聞理想和職業精神的當代價值》一文在本部門公眾號刊發后,隨即被人民網、新華網、中國記協網、傳媒等全國多家知名網站及一些公眾號全文轉載,並在全國新聞核心期刊《新聞戰線》上發表,引發了各界的關注與好評。公眾在追憶、緬懷和敬仰已失蹤81載的我國戰地名記者方大曾(以下簡稱“小方”)的感人事跡的同時,對歷時19年堅持追蹤採寫方大曾事跡、使其“重現”公眾視野的央視紀錄頻道副總監、高級編輯馮雪鬆,也充滿感激與敬意。
兩代記者穿越時空的對話
偶然巧機遇 與小方“結緣”
1999年的一天,時任中央電視台社教中心專題部編導的馮雪鬆,偶然在辦公室的報紙堆裡發現了一份由中國攝影出版社發送的傳真,內容是希望合作推廣一部關於抗戰初期戰地攝影記者方大曾的書籍。就在那張差點被忽略而過的傳真紙上,馮雪鬆第一次看到了方大曾這個名字。而這份傳真,促成了馮雪鬆與方大曾之間的不解之緣,也開啟了他尋找方大曾長達近二十年的漫長之旅。
翌年,馮雪鬆輾轉找到了方大曾85歲的胞妹方澄敏,當時老人抱著哥哥的照片淚流不止、泣不成聲。馮雪鬆詳細了解了方大曾的傳奇經歷,見到了老人悉心保存的小方留下的837張珍貴底片。令他驚奇的是,這些塵封了60多年的照片,生動鮮活地呈現了小方鏡頭下的中國:從開朗碩壯的黃河船夫到北京街頭的普通百姓,從笑容燦爛的少年兒童到傷痕累累的前線戰士,小方真實而深情地展現了中國人在那個特殊年代的生存狀況。帶著敬佩、震撼與傷感,馮雪鬆開始查閱大量文獻和影像資料,准備以方大曾為選題拍攝一部專題紀錄片。
堅守十九載 苦尋方大曾
尋找方大曾的想法,起初被同行們認為是費力不討好的苦差。因為那時網絡尚不發達,查找方大曾的資料極為不便,而文獻中相關的零碎介紹加起來不足百字, 資料相當匱乏。無奈,馮雪鬆隻能經常泡在北京圖書館,從舊刊庫開始,在泛黃的故紙堆裡一本本地翻找。四個半月時間,他陸續找到了小方曾發表的《盧溝橋抗戰記》《奮勇殺敵的二十九軍》《日軍炮火下之宛平》等戰地通訊作品及照片,初步勾勒出小方的戰地足跡。
為還原方大曾的真實形象,19年來,除了查閱大量文獻和影像資料,馮雪鬆還克服困難,鍥而不舍,深入基層一線,尋找知情者進行採訪。他梳理出小方當年走過的戰地路線圖,沿著小方通訊報道中提及的保定、石家庄、太原、大同、蠡縣的最后路線,往返4000多公裡行程,尋訪拍攝了百余位戰爭親歷者、專家學者和新聞同行,整理出20多萬字的工作筆記和40個小時的素材資料。尋訪途中,他要時常面臨經費不足、奔波勞累、被視作假記者、被拒之門外、信息匱乏等困難,採訪調查也因此多次陷入困境。
馮雪鬆(中)在河北保定採訪戰爭親歷者
紀錄片《尋找方大曾》拍攝現場,左一為馮雪鬆,右一為方大曾的胞妹方澄敏
在歷經8個多月的艱苦拍攝和編輯制作后,2000年11月8日新中國首個記者節,馮雪鬆拍攝的紀錄片《尋找方大曾》終於在央視播出,該片榮獲第十五屆全國電視文藝星光獎。
紀錄片《尋找方大曾》封面圖
盡管紀錄片已順利播出,並贏得好評,但“尋找方大曾”從此卻成了馮雪鬆難以割舍的心事。工作之余,他殫精竭慮,孜孜矻矻,充滿熱忱,繼續自費尋訪知情者,搜集新資料,盡力從碎片化的信息中逐漸復原出一個鮮活的方大曾。自2014年10月至今,根據收集的方大曾的珍貴史料和自己的尋訪經歷,馮雪鬆潛心創作,數易其稿,連續出版專著《方大曾:消失與重現》(共三個版本)《方大曾:遺落與重拾》《解讀方大曾》。其中《方大曾:消失與重現》一書,榮獲第十一屆全國少數民族文學創作駿馬獎,得到學界、業界和文學界的充分肯定,先后重印5次,繁體字版在澳門出版,面向港澳台地區發行,被專家和讀者評為引發“方大曾熱”的現象級圖書。另外,他編寫的中英文版畫傳《珍藏方大曾》也即將出版。
馮雪鬆出版的專著《方大曾:消失與重現》(左一為第一版,左二為修訂版)及姊妹篇《方大曾:遺落與重拾》
馮雪鬆向方漢奇教授贈送新版《方大曾:消失與重現》及《方大曾:遺落與重拾》
中國新聞史學界泰斗、中國新聞史學會創會會長、中國人民大學榮譽一級教授方漢奇先生對《方大曾:消失與重現》和姊妹篇《方大曾:遺落與重拾》給予至高評價:“為學當如猛將用兵,直是鏖戰一陣﹔當如酷吏治獄,直是推勘到底。”“馮雪鬆的這部專著《方大曾:消失與重現》,把湮沒了八十多年的一位杰出的新聞工作者和攝影記者方大曾推到了歷史的前台,讓他的名字開始為公眾所知曉,這是對中國新聞事業史人物研究和中國戰地新聞攝影史研究的一大貢獻。”新聞史學界一些知名學者也盛贊馮雪鬆的追尋之舉,“馮雪鬆尋找方大曾的行動體現了做新聞史研究的正道。他翻閱舊書報,進行田野調查,掌握第一手資料,是治史的基礎。寫作中,盡量按照冷靜、客觀的原則,尊重史料,不妄加臆斷﹔對於訪談的素材,盡量保持原汁原味,不任意改寫,這是治史的原則。他走進歷史,同歷史人物進行對話,在對話中找到研究的動力,這更是難能可貴”。2016年4月,紀錄片《尋找方大曾》和專著《方大曾:消失與重現》榮膺中國新聞史學會第二屆新聞傳播學學會獎“組委會特別獎”,收獲了來自中國新聞學界的崇高贊譽。
專著的出版,也受到海內外讀者的追捧。在港澳台,方大曾已經擁有眾多讀者和知音。2015年8月28日,《方大曾:消失與重現》繁體字版在澳門舉行首發式,澳門特首崔世安等出席。此書的英文、韓文、印地語等版權也被輸出,預計2019年可在全球正式出版發行,中國作為“國際反法西斯抗戰東方主戰場”的巨大貢獻已得到世界的認同。2017年5月,馮雪鬆受邀前往美國紐約州立大學孔子學院講述方大曾的故事,他想讓美國人民知道他們有羅伯特·卡帕,而我們有方大曾。
澳門出版的繁體字版《方大曾:消失與重現》
苦尋19個春秋,馮雪鬆鉤沉輯逸、縱橫連綴,使消失堙沒了81載的中國的羅伯特·卡帕——方大曾“重現”於世,並被收入《中國大百科全書》,成為在中國新聞史上與范長江雙峰並峙的舉足輕重的人物。
消失又“重現” 精神永流傳
“尋找方大曾是一次關乎歷史追問的行動,也是由媒體人通過影像表達進行的一次歷史書寫。如果說最初的尋找,完全是出於對人物的興趣和探求未知的欲望,那麼后來隨著了解的深入,這種尋找不知不覺就變成了對於一種高尚精神的認同和追隨”,馮雪鬆回憶起19年來的尋找之旅時感慨道,“方大曾愛國、奉獻、敬業的精神,令我敬佩﹔在尋找過程中許多人給予的支持、幫助和鼓勵,令我感動﹔從當初的舉步維艱、無人呼應,到后來逐漸得到來自官方、新聞學界和媒體同行的認可與嘉許,令我備感欣慰”。
為宣傳弘揚方大曾的新聞理想和職業精神,除了拍攝紀錄片、出版專著外,馮雪鬆還致力於創建“方大曾紀念室”“方大曾研究中心”,設立“方大曾基金”,在海內外發起並實施“紀念抗戰記者方大曾校園行”公益計劃,以多種形式向公眾講述那個關心民生疾苦、心憂民族存亡的小方的故事,受到各方廣泛關注和支持。
方漢奇教授為“方大曾紀念室”“方大曾研究中心”親筆題寫的匾額
“方大曾紀念室”“方大曾研究中心”分別於2015年7月7日和2018年7月7日在河北保定地方志館順利落成。方漢奇先生為紀念室和研究中心題寫匾額及賀詞:“‘方大曾研究中心’的成立,將促進方大曾這位中國新聞史上,特別是中國新聞攝影史上杰出人物的深入研究和發展,宣傳他的業績,弘揚他的精神,肯定他對抗日戰爭時期愛國的新聞事業的貢獻,蒐集和庋藏這位杰出歷史人物的相關文物和資料,推動這個杰出的歷史人物研究的深入發展,使他的英名彪炳於史冊,永垂無疆之休!”“方大曾基金”正在加緊籌備中,馮雪鬆決定將自己著作的全部版稅捐作基金,用以鼓勵年輕記者們向小方學習,堅守新聞理想,弘揚職業精神。
為了讓更多新聞學子了解方大曾,學習方大曾,弘揚和傳播新聞理想、職業精神和職業道德,用榜樣的力量傳遞正能量,馮雪鬆還發起並實施了為期兩年、遍布海內外的“紀念抗戰記者方大曾校園行”公益計劃。該計劃始於2015年9月,止於2017年7月,即“七七事變”80周年和方大曾誕辰105周年紀念日。2015年9月24日,公益計劃第一站在清華大學正式啟動,場面隆重而熱烈。隨后,馮雪鬆分赴北京大學、復旦大學、中國傳媒大學、暨南大學、解放軍南京政治學院、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等海內外30多所高校巡講。他恪守“業余時間、自掏腰包、不收講課費”的原則,以講座、展演、交流的形式,與青年學子們分享小方的傳奇經歷,講述小方消失與“重現”的故事,鼓勵他們學習小方的責任與擔當,將新聞理想與民族命運和時代精神緊密相連。學子們倍受教育和鼓舞,紛紛加入到“追尋方大曾”的隊伍中,以實際行動將方大曾的事跡與精神傳頌下去。
《人民畫報》刊登的《與小方同行》(王蘊聰攝影)
2017年5月7日-11日,“方大曾校園行”特別講座應邀走進美國紐約州立大學,並參加了第二屆“向世界傳播中國”研討會。馮雪鬆在紐約州立大學視光學院和奧爾巴尼分校的兩所孔子學院分別舉辦了公益講座,燃起了當地師生對小方的關注和崇敬。令他們同樣震撼和敬佩的,還有馮雪鬆18年來對小方堅持不懈的追尋和宣傳。視光學院孔子學院中方院長陳潔女士說:“今年是馮先生堅持尋找方大曾的第18個年頭,一個人一輩子能堅持把一件事情做好,是多麼不容易!我堅信,他一定是聽從了心的呼喚。”外方院長Guilherme Albieri也給予高度評價:“他努力讓全世界越來越多的人了解到方大曾作為一個純粹歷史記錄者的價值,並告訴現代人,我們今天的美好生活是由很多人犧牲自己的生命換來的。馮先生通過長久的努力,讓我們了解了這些犧牲的人,並確保他們不會被現代社會所淡忘。”
2017年5月11日美國《僑報》刊登了馮雪鬆在紐約州立大學孔子學院舉辦“二戰中的中國記者方大曾”學術講座的相關報道
2017年6月10日,應范長江之子范蘇蘇先生邀請,“紀念抗戰記者方大曾校園行”在四川內江范長江新聞學院進行了最后一站的公益講座,並在范長江故居(紀念館)舉行了“《解讀方大曾:方大曾作品及范長江新聞獎得主的閱讀筆記》新書首發儀式,使范長江、方大曾兩位摯友得以在此相聚。方漢奇先生評論說:“范長江、方大曾兩位當年的戰友能在內江相聚,將是新聞史上的一段佳話。”范長江之子范蘇蘇、方大曾外甥張在璇以及十余位范長江新聞獎獲得者出席活動,共同見証這項影響深廣的公益計劃圓滿落幕。
追尋無止境 永遠在路上
81年前,戰地記者方大曾以鏡頭、作品展示家國情懷,把戰場當現場,把現場當職場,用熱血和生命追尋新聞理想﹔81年后,央視記者馮雪鬆19年如一日,矢志不渝,以紀錄片、著作、公益巡講等形式追尋方大曾,重現方大曾精神風貌,傳承方大曾奉獻精神,把職場當職業,把職業當事業,用責任和堅守弘揚職業精神。
在接受記者採訪時,馮雪鬆感嘆道:“尋找方大曾,是我職業生涯裡最恆久的一個選題。19年的苦苦追尋,是一次家國情懷的洗禮和追問初心的自省。離方大曾越近,就越感到自己有太多的不足﹔越是深入地尋找,就越覺得方大曾的現實價值歷久彌新、光彩照人。他的新聞理想、職業素養、專業精神和愛國情懷,值得今天的新聞從業者永遠敬仰和學習。追尋方大曾,永遠在路上。”
兩代記者的“隔空對話”和馮雪鬆的追尋之旅昭示我們,互聯網時代,不管社會如何變遷、媒體如何變化,記者的新聞理想、職業精神、職業道德以及社會責任永遠不會改變,那就是,要始終聚焦現實,身在現場,心系人民,知行合一,不畏艱難困苦,忠實記錄歷史、反映時代,為民族、為國家、為人民鼓與呼,努力創作更多有思想、有溫度、有品格的新聞作品。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