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業內人士披露:自媒體發廣告變現背后有哪些門道

2018年12月04日07:23 | 來源:法制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自媒體發廣告變現背后有哪些門道

近日,自媒體公號“小聲比比”發文稱,自媒體公號“故姐”為一個基於插線板的眾投項目做宣傳。“小聲比比”質疑項目真實性,並稱這種做法“帶頭拉低了行業的道德底線”。

據“小聲比比”透露,其發文半小時后,“故姐”的廣告文已被刪除,其創始人李啟聰主動聯系他,表示此次為廣告審核失誤,未來會加強內審。

11月27日下午,“故姐”的主頁顯示“該公眾號因違規無法關注”。微信團隊則向媒體表示,因內容存在過度營銷、騷擾用戶情況,平台對文章進行刪除。同時,由於賬號多次發送此類內容,平台對賬號進行了包括群發、搜索等部分能力的暫時限制。

“故姐”的個人簡介上寫著“因犀利解答情感問題而聞名”,其在10月24日發布的一篇文章中寫道,“女人,何時何地都要為自己增值”,之后文章話鋒一轉,開始推薦一款基於插線板的眾投項目,稱我國31歲小伙周剛研發出一款插線板,成功解決了傳統插座漏電問題,這個項目已開啟眾投模式,鼓勵大家參與。

項目宣稱“四個月收益率550%,能創造200萬億美元的財富”。對此,10月25日,“小聲比比”發文《比咪蒙還大的公眾號下海賣神仙理財,收益率比販毒還高》,其文中質疑稱:“全世界一年的GDP也就80萬億美元。”

對於上述理財廣告,“小聲比比”表示已向警方舉報。

據“小聲比比”透露,有做公眾號的朋友反映,上述理財項目的廣告主曾“拿著‘故姐’這篇廣告來找他,想讓他也接這篇廣告”。

今年3月,克勞銳公司發布的《2018自媒體行業白皮書》披露,自媒體商業變現由單一走向多元,廣告變現仍是主流自媒體商業路徑首選,2018年,廣告主在自媒體投放中平均增加40%。未來,內容營銷已成大勢,短視頻助力更多元化發展。

克勞銳CEO張宇彤發現,在收入模式中,2016年調查的自媒體中80%依賴廣告,隻有20%的自媒體可以做到多種收入模型並行,隻有5%的自媒體可以實現IP變現。到了2017年,100%的頭部自媒體有廣告收入模式,40%的自媒體有多種商業模式並行,15%的自媒體可以IP變現,商業模式已經從單變多。

微信公號發“軟文”已是普遍現象。今年3月,相關調查機構對2012名受訪者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97%的受訪者遇到過閱讀一篇新媒體文章,直到最后才發現是廣告軟文的情況﹔對於這種廣告軟文,56.1%的受訪者表示反感。

據業內人士透露,目前,商家軟文的確是自媒體的一種重要盈利模式。

流量主收益是最基礎的自媒體盈利模式,也是80%自媒體人賺錢的方式。什麼叫流量主收益?從事自媒體平台經營與指導的劉姿序解釋說,廣告商找到平台打廣告,投錢給平台,平台再招自媒體人產出內容,分一部分錢給自媒體人,這是一種三贏的局面。

“以某自媒體平台為例,一段視頻如果有1萬播放量,就會有20元至40元的收益,這是很可觀的。我們一般會多平台操作,一份內容賺多份錢。”劉姿序說,“我們可以通過做商品號來賣貨,比如在文章和短視頻下方植入商品鏈接,以此實現轉化。我曾經做商品號1萬閱讀,有4個至5個購買量,選擇物品的佣金范圍在40元至200元之間,看季節和市場來選貨即可,還是比較可觀的,佣金比例看你選的物品,一般選取高佣金的。這也是自媒體經營者的第二種盈利模式,做商品號,賺取佣金。”

商家軟文是第三種盈利模式。據劉姿序介紹,一般有了一定粉絲基數或閱讀播放量比較穩定,就會有商家主動找自媒體。比如,你是做搞笑短視頻的,你隻需要在視頻中給商品露幾個鏡頭就可以賺取高額收益。像現在的抖音,用戶如果有100多萬粉絲,接個廣告拍個15秒的短視頻就能賺8萬元。哪怕隻有20多萬粉絲,接個廣告也有3000多元的收入。

對於自媒體廣告的亂象,“小聲比比”的創始人梓泉坦言,自媒體主要的變現手段是廣告,而任何靠廣告生存的行業都面臨一個悖論——越重營銷的行業,廣告投放意願越強,而這些行業很多是有問題的。

“為了避免廣告行業被這種人佔領,國家出台了廣告法,但自媒體的廣告形式比較新,監管難度比較大。”梓泉對記者說,因此對很多公眾號來說,某些錢就在手邊,賺不賺只是動動手指的區別。現在最擔心的問題是,如果連個別流量大的自媒體都不珍惜自己的社會影響,開始掙這種錢,這樣下去會帶壞社會風氣。

在梓泉看來,自媒體大號本身有一個示范效應。比如,人們通常會認為,大號有比較好的甄別能力、風控以及法務系統,這對很多自媒體小號是一個很重要的參考。對於自媒體廣告來說,目前主要還是依靠自律,不少大號普遍比較珍惜羽毛,試圖和讀者搭建一個互利共贏的關系。但是也不乏有一些賬戶影響力很大,卻採用一些明顯有問題的方式變現。在這種情況下,自媒體和粉絲之間的關系不是互利關系,而是鐮刀和韭菜的關系。

此外,記者在調查中還注意到,在不少自媒體發布的推廣文或軟文后,往往會有諸如這樣的話語——廣告為商家特約發布,自媒體經營者不承擔責任。

對此,梓泉對記者說,這種免責聲明確實很常見,但更多是缺乏法律常識和心虛的體現。廣告費收了,宣傳做了,加一行看都看不清的免責聲明有什麼用?(記者 趙麗 實習生 崔磊磊)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