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城市形象片影像敘事研究
摘要:當前的廣西城市形象片在影像敘事中以全知全能的權威視角為主,敘事元素選擇具有趨同性,通過奇觀化、符號化再現等敘事策略,建構“最城市”的視覺效果,但是城市個性符號的識別性較弱。要通過影像准確地表達城市精神,必須實現敘事的去奇觀化,突出生活在城市中的人﹔強化“我”的主體意識,實現敘事由權威視角向平民視角、敘事人稱由第三人稱向第一人稱的轉變。
關鍵詞:廣西城市形象片﹔敘事特點﹔敘事策略﹔城市精神
美國現代哲學家劉易斯芒福德曾說:“城市是一種特殊的構造,這種構造致密而緊湊,專門用來流傳人類文明的成果。”20世紀90年代以來,為了在激烈的城市競爭中脫穎而出,各省、市、自治區都開始了城市營銷的探索。近年來,城市形象片已然成為城市進行品牌形象塑造和營銷的重要手段。
廣西是我國西南少數民族聚居地區,西部大開發的12省(市、自治區)之一。廣西形象是集廣西的地理、政治、經濟、民族、文化等特色於一體的一種個性彰顯,也是由南寧、桂林、柳州、北海等廣西各市縣形象綜合而成的整體形象。近十年來,為了建構良好的區域形象,廣西各主要城市都打造了自己的城市形象片。作為視覺文本,廣西城市形象片的敘事特點和敘事策略等都影響著其對城市形象的最終呈現。
一、廣西城市形象片的敘事特點
縱觀廣西各城市的形象片,這些影像文本在敘事視角、敘事元素選擇以及媒體技術的運用方面都具有明顯的模式化特點。
(一)敘事視角以全知全能的權威視角為主
“敘事視角是一部作品,或一個文本,看世界的特殊眼光和角度。”視角決定了影像文本對城市的呈現是具有選擇性的,突出什麼,略去什麼。筆者所採集到的廣西城市形象片樣本多採用全知全能的敘事視角。全知視角的敘述者有如上帝一般,一座城的過去、現在、未來,他無所不知。比如南寧2015年宣傳片《魅力南寧 宜居之城》、北海城市形象片《魅力北海》、桂林城市形象片《美在桂林》都是對城市的綜合展示。以《魅力南寧 宜居城市》為例,影片首先介紹了南寧是“最宜居的魅力之城”,曾獲“聯合國人居環境獎”,接著從“大地飛歌——南寧國際民歌節”等來表明南寧是“天下民歌眷戀的地方”,繼而介紹南寧是“時尚魅力之城”“民族和諧之鄉”,體現南寧的包容性,再介紹南寧的地理位置、區位優勢、東盟博覽會永久舉辦地的身份,等等。無獨有偶,《魅力北海》也採用了零聚焦的全知全能視角,以北海的悠久歷史—北海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現況—北海未來的發展趨勢為敘事結構進行講述。
城市形象片一般由城市管理者主導,其既希望通過影像對城市作涵蓋自然地理、風俗文化、特色飲食、時尚娛樂、投資環境、休閑生活等方方面面的介紹,又希望借由影片傳達官方的聲音。這種宏觀的權威視角,可以使受眾對城市有一個全方位的了解,但缺少親和力與感染力。
(二)視覺符號選擇趨同
城市形象片在創作時由於受到主題、時長、政治訴求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約,所選擇的視覺符號必須能夠符合大多數的“經驗”,“以求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都能取得普遍認同,減少在編碼/解碼的過程中誤差。”因此,影像制作者必然會選擇具有強烈地域特色和獨特城市標識的視覺符號來呈現城市形象,我們在成片中看到的不是城市景觀(自然的或人文的)本來的樣貌,而是對這些景觀的媒體化或符號化再現。筆者對搜集到的城市形象片進行分析,發現廣西城市形象片中的視覺符號主要有以下幾類(見表1):
表1
廣西城市形象片在這些視覺符號的選擇上具有趨同性。如《選擇北海》1分47 秒和《春花秋水 畫卷柳州》3分40秒出現的老人打太極鏡頭,都旨在說明城市的宜居與閑適﹔欽州城市形象片《欽進東盟 共贏之州》2分02秒飛馳而過的高鐵,《魅力南寧 宜居之城》3分28秒多輛高鐵同時進站的鏡頭,都是為了表現城市現代交通便捷。由此可見,同一城市不同時期的城市形象片與不同城市的形象片均採用了類似的視覺符號和拍攝手法來展現城市的都市化、現代化。
(三)非線性敘事
廣西城市形象片主要採用“解說詞+畫面”的敘事方式,以解說詞或旁白推動畫面敘事,甚至統攝畫面。比如在《魅力南寧 宜居之城》中,當解說詞說到南寧被評為“國家森林城市”“國家園林城市”時,畫面是森林茂密的青秀山風景區﹔提到“養生休閑之都”時,出現的是在草坪上練瑜伽的女子﹔說到“南寧正張開熱情的懷抱,迎接四海賓朋”時,影片以各行業躬身迎客的四個短鏡頭組接與解說詞相照應。
另一方面,廣西城市形象片以空間敘事為主,將各個城市的標志性景觀作為畫面的主體,同時借助於現代的拍攝手法和影像處理方式,傳遞出具有視覺沖擊和快感的奇觀影像。一是攝入獨特的在地景觀和輝煌的地標建筑,如《美在桂林》中依次展現的漓江山水、龍脊梯田、資源八角寨和海洋鎮﹔《春花秋水 畫卷柳州》裡跟隨著青年游客的步伐出現的柳州奇石館、園博園、工業博物館。二是以短鏡頭的形式展現特色濃郁的風俗場景,如《美在桂林》中壯族女子對男子拋繡球傳情意,侗族男子吹蘆笙﹔《風情柳州》中苗族婦女用老式紡車織布,侗族婦女正在用茶籽木槌打油茶。三是通過運用拼貼等現代影像處理手法,建構出有別於日常生活場景的另類“奇觀”,如《春花秋水 畫卷柳州》中,在展現柳州名小吃螺螄粉時,畫面裡的螺螄粉食材從熬制湯料到添加調料分門別類擺放在桌上,一名穿著廚師服頭戴廚師帽的師傅正在烹飪﹔《美在桂林》裡,身著白色唐裝的男子在漓江邊作畫。
二、奇觀化與符號化:廣西城市形象片的敘事策略
(一)以吸引受眾為目的的奇觀化敘事
英國女性主義電影理論家穆爾維在《視覺快感與敘事電影》中首次提出了當代電影中的“奇觀”(spectacle)現象。奇觀電影特別重視觀者的視覺快感,通過具有強烈視覺吸引力的畫面或者高科技手段制造出獨特的視覺效果。追求影像奇觀化是傳統城市形象片長期以來採用的主要敘事方法,廣西城市形象片也不例外。
一方面,廣西城市形象片通過鏡頭的組接以及影視特效的運用,建構出有別於日常生活所見“超真實”的影像,傾向於以表層的視覺刺激,達到快速吸引觀者注意力的目的。在廣西城市形象片中,不管是對桂林漓江、南寧南湖的全景式航拍,還是對少數民族場景櫥窗式的快速展示,抑或對城市生活場景的另類呈現,都是我們日常生活中難以見到的畫面。如《春花秋水 畫卷柳州》中對螺螄粉的展示,與柳州尋常巷陌中撐著遮陽傘或搭著雨棚,冒著煙火氣,常因地方有限而以凳為桌的螺螄粉攤相比,給了觀眾一種疏離感﹔少女坐在湖邊拉大提琴,以及著唐裝的男子在江邊作畫的畫面,對生活在該城市的人而言更是陌生的。為吸引受眾的注意力,影像敘事讓普通人“在奇觀性、不明確意義的空間中做不具有本身敘事意義所指功能的動作”,這種明顯具有“擺拍”性質的景觀的視覺奇觀性已經超越了場景的真實性,使敘事淪為了“服務於奇觀效果的結構功能因素”,也導致城市形象片成為超真實的文化奇觀。
另一方面,由於對視覺奇觀的追求,城市形象片的敘事設計圍繞對觀眾直接刺激的最大化展開,摒棄了文本內在的敘事邏輯,因此各個城市形象片在對於城市元素的選擇上具有了趨同性:都以高樓、大橋、高鐵展示城市的現代化,如《魅力南寧 宜居之城》中南寧國際會展中心、地王大廈鏡頭的多次使用﹔都以特有的生活場景顯示少數民族地區的民族多元與融合,如《春花秋水 畫卷柳州》中三位身著民族服飾的少女躺在洋紫荊樹下的草坪上。這致使廣西各城市在推介過程中從內容到形式都出現了同質化的問題,不具有明顯的辨識度。
(二)宣教思維影響下的符號化再現
“哪裡有符號,哪裡就有意識形態。符號的意義屬於整個意識形態。”城市形象片作為影像文本,本身就是一個符號系統。理論上,符號再現(影像)與所指涉對象(景觀)應當是一致的,但由於城市形象片是一種由政府機關、事業單位和媒介部門主導的城市形象傳播策略,本身即帶有視覺說服的政治任務以及廣告功能,蘊含的政治話語尤為明顯,於是,景觀符號的再現就成為一種“別有用心的編碼過程”。《這裡是南寧》中,身著白裙吹笛子的女子、練瑜伽的少女以及湖邊拉大提琴的少女,這些景觀的意義並非取決於自身的個性,而是通過表現蒙太奇①所形成的視覺累積效果彰顯出來——南寧是一座“休閑”“宜居”的城市。《美在桂林》中,商場裡身著民族服飾的外國女孩,與老人一同打太極的外國男子,也都是對桂林作為“國際旅游城市”這一概念的意指。《中國欽州》中,更是以北京天安門廣場的鏡頭作為對解說詞“國務院批准實施《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發展規劃》”的對應,極為突兀。
官方主導的城市宣傳片,始終站在對城市美好設想和未來發展趨勢的角度去俯視城市,以具有精英主義色彩的展示代替平民化講述,以“陌生化”的方式建構出他者視角下的城市形象,以表現蒙太奇實現景觀符號之間的關聯性與邏輯性,這樣的做法可以使受眾獲得非常規視角的心理體驗,但卻忽略了對城市中普通人的故事、情感的表達與關照,使人成為景觀建筑的陪襯、背景,觀眾無法在欣賞影片后產生心理共鳴。從根本上說,這是我國長久以來形成的宣教思維慣性的一種體現。包括前述城市形象片中以解說詞來統攝畫面,乃至於對城市精神的概括與提煉,對城市從政治、經濟、文化到自然風光、民族風情的全方位展示,都是立足於宏大敘事的官方宣講,給觀眾一種疏遠感。
三、廣西城市形象片影像敘事創新路徑
城市化進程的推進,使得城市形象成為城市核心競爭力的重要組成。北京國際城市發展研究院院長連玉明曾說:“最好的城市形象是與眾不同的個性化城市。”②要體現城市的這種個性,除了要展示城市特有的景觀和風貌,更重要的是呈現能夠反映城市氣質與精神的大眾化生活圖景。西方著名學者斯賓格勒說過:“將一個城市和一座鄉村區別開來的不是它的范圍和尺度,而是它與生俱來的城市精神。”這種城市精神必須“具有普適性的關懷”,既著重於反映生活在這座城市的普通人及其日常生活,又能為包括本地人在內的受眾所認同,也即所謂“以人為本”。
(一)去奇觀化敘事
要實現對城市精神的真正反映,首先必須實現由注重景觀的奇觀化敘事轉向注重人與生活的故事化敘事。裡蒙·凱南把故事定義為“按時間順序重新構造的一些被敘述的事件,包括這些事件的參與者”,可知故事化敘事的關鍵要素是事件和人物。具體說來,就是放棄對城市大而全的宏觀展示,不再聚焦於城市標志性建筑或特色景觀,以故事情節展示普通人的生活場景。在這方面,《成都,一座來了就不想離開的城市》為我們提供了很好的范本。這部形象片的主要事件是主人公為了奶奶來到成都,替奶奶看一看這個城市的當下,輔以游覽杜甫草堂、吃成都火鍋、看變臉戲、逛春熙路等次要事件。跟著主人公的步伐,畫面先后將成都的名勝古跡、飲食文化以及當地人的文化休閑活動一一呈現出來。影片淡化了宣傳色彩,以祖孫情為主要的情感基調,以具體的畫面讓觀眾感受其中的蘊意,將城市形象建構的核心元素融入影像的情節中進行“故事化”宣傳。
其次是要關注生活在城市中的普通人。“人是城市得以存在的基本前提”,一座城的精神是對生活在其中的人所具有的共性文化特征的高度概括。這就要求城市形象片通過對普通人的關注與認同來反映城市的個性,塑造城市精神敘事。比如紐約城市形象片《我愛紐約》、上海城市形象片《上海(紐約時代廣場版)》等雖然都沒有採用故事化表達,但都以不同方式展現城市市民的生活場景。《上海(紐約時代廣場版)》(以下簡稱《上海》)首先以上海話發出的畫外音“居民們,關好門窗,當心火燭”開篇,繼而先后將黃浦江邊晨練的老人、外灘上的滑板少年、居民樓頂扭秧歌的阿姨、路邊賣包子的師傅、民房門口正在擦頭發的女子、弄堂裡搭著赤膊圍在桌前喝酒的男人們等作為畫面主體進行展示。與前述廣西形象片不同,該片沒有採用諸如少數民族少女站位整齊地在河邊洗頭、外國人與本地人一同打太極等人物擺拍鏡頭,也沒有刻意使用航拍、廣角鏡頭去呈現陸家嘴金融中心的高樓大廈,而是將外灘、上海電視塔等地標建筑作為背景,突出了畫面中的人,以速寫的方式呈現鏡頭捕捉到的普通人生活瞬間,實現了敘事的去奇觀化。
(二)強化“我”的主體意識
廣西城市形象片習慣於運用全知全能視角來看待城市形象,著重於宏觀講述,導致了“我”的主體意識的退場。且解說詞常採用第三人稱,以權威者自居,說教意味濃烈。以人為本的影像敘事,除了表現平常人、平常事,還應強化“我”的主體意識,以平民化的敘事立場消解官方在城市形象片創作中的權威性,增強所要表現的城市精神與該城市人現實生活的貼近性。
一是要實現敘事視角由權威視角向平民視角的轉變。廣西城市形象片中帶著政治意味的權威視角,是高高在上地俯視城市,導致城市精神建構著重於宏觀方面的概念圖解,忽視了對城市真實生活的反映。而《上海》之所以能獲得普遍認同,是因為其中更多地傳達出對城市普通人物的關注與尊重,比如對造船廠工人工作場景的描繪,以及以靜幀鏡頭快速展示對上海市民生活百態的細節性抓拍,都旨在用生活化的演繹來反映上海百年來形成的城市特質與文化內涵。《成都,一座來了就不想離開的城市》中則是把現場環境聲、人物對話都剪輯進來,如茶館裡的喧鬧聲、火鍋的沸騰聲、看變臉時的叫好聲等,使受眾觀看時更容易將自身帶入到影片所營造的環境中去感受、理解城市,既增強了影像的真實性,又實現了“沉浸式傳播”。平民化視角的運用,使影像的敘述者由俯視城市變為進入城市,對於快速獲取受眾的心理認同和情感共鳴有重要作用。
二是要實現影像敘事由第三人稱向第一人稱的轉變。廣西城市形象片中的解說者常以權威者自居,傳遞更多的是官方的聲音。而採用主觀表達的第一人稱視角,則是從“我”的角度出發,以“我”的所見所聞建構故事,敘說對城市的感受,更容易引起受眾的情感共鳴。《成都,一座來了就不想離開的城市》以主人公的獨白“我奶奶跟我說過,成都是一座你來了就不想離開的城市”開場,此后畫面所呈現的都是主人公所見、攝像機所拍的內容,參與敘事的“我”的聲音所講述的也是“我”的所想所感。2016年由桂林市旅游發展委員會出品的城市宣傳片《依戀之城》也是以一個首次來到桂林的外國游客龍寧的視角來看這座城市,影片跟隨著主人的步伐和視線變換畫面。與此相對,北海2016年宣傳片《遇見北海:人物篇》則讓生活在北海的漁民、考察過北海的地質學家、從台灣到北海來開咖啡店的老板、北海銀灘救生員等人成為影像故事中的一員,以第一人稱親身講述他們在北海的生活、工作經歷,給受眾以很強的真實感,凸顯了作為城市主體的“我”的主體意識。
四、結語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如何通過城市形象片發出城市的聲音,讓城市實現成功的自我表述和有效的對外傳播,值得我們深思。要在影像文本中准確建構城市形象,就要重新審視人與城市的關系,重視承載且彰顯著城市精神與文化特質的“人”。擺脫城市形象片長期慣用的宣教思維、精英化表達與奇觀化敘事,以平民化視角進入城市,以貼近日常生活的故事化敘事建構起具有親和力和認同感的城市影像。
注釋:
①何蘇六.電視畫面編輯[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7:82.
②蘇永華.城市形象傳播理論與實踐[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3:2.
參考文獻:
1.楊義.中國敘事學[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2.郝新莉.城市形象片的視覺表意研究[D].上海大學,2013.
3.王冬冬.論上海城市形象片的去奇觀化敘事[J].新聞大學,2014(01):70-75.
4.周憲.視覺文化的轉向[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5.[俄]М.巴赫金.巴赫金全集[M].錢中文編.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6.林映梅.城市精神的文化解讀[J].教育文化論壇,2011(06):59-61.
7.[以色列]裡蒙·凱南.敘事虛構作品[M].姚錦清等 譯.北京:三聯書店出版社,1988.
8.操瑞青.從奇觀到故事:城市宣傳片跨文化傳播的創作思考[J].對外傳播,2015(05):53-55.
基金項目:廣西藝術學院2016年度科研與創作項目“廣西城市形象片影像敘事研究”(項目編號:QN201610)﹔2017年度廣西高校中青年教師基礎能力提升項目“邊境想象與民族敘事:影視文本中的廣西形象建構”(項目編號:2017KY0420)。
(作者單位:廣西藝術學院學報編輯部)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