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宣传中的微视频叙事特色及符号的运用
——以《中国一分钟-地方篇》微视频为例
(辽宁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辽宁 沈阳 110136)
摘要:自1978年开始,中国大力实行改革开放并取得巨大成就,恰逢2018年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人民日报》客户端推出了《中国一分钟》微视频,以一分钟时间为单位,借助不同具有代表性的符号展现四十年来中国各个城市的巨大变化与迅猛发展。微视频中的叙事手法以及符号的运用代表了当今新媒体环境下的城市宣传策略,本文以《中国一分钟-地方篇》为例,深入探究微视频叙事和其中符号对于城市宣传的作用。
关键词:微视频;叙事特色;视觉修辞;符号;城市媒介形象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9)11-0000-04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城市化正在高速发展,不同城市展现出不同风貌,在新媒体环境下,城市开始建构独一无二的城市媒介形象。传统的城市标语已经不能跟上时代的脚步。而如今,社会的快节奏与网络时代下的信息爆炸,使人们更倾向于碎片化阅读,这就促使了图像与视频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因此微视频开始进入了受众的视野。《人民日报》在改革开放四十年之际,推出的《中国一分钟-地方篇》系列微视频在社会各界都引起了极大的影响和极高的评价,这无疑成为了建构城市形象的范例。
本文以《中国一分钟-地方篇》为例,从微视频的叙事特点和在符号的运用角度来分析其对于城市媒介形象构建的作用。
一、《中国一分钟-地方篇》的叙事特色
微视频是时长控制在30秒至20分钟之内的视频短片,在短时间内呈现抓人眼球的内容并不容易,所以微视频起码要具有创新性和独特性。在《中国一分钟-地方篇》微视频中运用了许多叙事手法来展现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的沧桑巨变。
(一) 短时证巨变,长镜见未来
在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的时间节点,为了展现出中国的进步与发展,大多数媒体选择了气势宏伟,制作精良,斥巨资打造而成的记录片来为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献礼。长篇大型纪录片在各个领域应用广泛,例如中国传统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播出后引起广泛关注。但是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人们每天接触的新内容层出不穷,在时间有限、信息量巨增的状况下,信息碎片化变得尤为重要,可是这也不意味着信息要因此而失去营养。《人民日报》新媒体中心与中央网信办移动网络管理局合作推出的《中国一分钟-地方篇》以微视频的形式,以一分钟时间为载体,讲述了中国不同城市四十年的变化。
微视频中摆脱了传统纪录片的播音员配音讲述故事,创新了将音乐与画面完美结合,将中国的伟大全部用最简单的数字表现出来,以小见大。例如该系列片中推出的第一集《黑龙江一分钟》,以各个领域的一分钟交出四十年来的“龙江答卷”,比如:一分钟,1237千克五常大米流向餐桌;一分钟,丹顶鹤在自然保护区滑翔500米;一分钟,312人走进冰雪童话世界;一分钟,对俄罗斯实现进出口20909美元等等。这些数字的运用将黑龙江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的成就表现的更加具象。微视频中以一分钟的时长作为单位,使受众可以将四十年来社会的进步拆分为自己能够深刻感知的时间,再用数字将所有事物的发展具体化,让国民可以感到骄傲,深知国家的进步与每一个人息息相关。
同时随着人们阅读习惯的改变,如果单纯用数字堆叠四十年来的进步也是不可取的方式。所以在该系列视频中,还花了许多心思在镜头的运用上,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空镜头与长镜头的运用。在以往的许多纪录片中,难免会出现空镜头和长镜头令人感觉乏味无趣的现象。但是在《中国一分钟-地方篇》中,两种镜头的交替运用正是点睛之笔。
空镜头,又叫做“景物镜头”,在画面中没有人,导演会在空镜头中辅助自己表达情感。长镜头,是相对而言较长的单一镜头,整个镜头中不会加入剪辑。将空镜头与长镜头良好结合运用在该系列片中,使情感表达更加到位,使图像具有更深远的意味。例如,在《内蒙古一分钟》的视频中,运用空镜头拍摄的在万里草原上万匹骏马自由驰骋、神舟飞船一瞬即冲破云霄,极具震撼力,将草原风光一展无余。在运用长镜头,俯瞰草原中的大好河山,镜头的延伸也更烘托了中国的气势,就像骏马一样在世界舞台上驰骋。例如在《黑龙江一分钟》的结尾部分,选择了长镜头,俯瞰硕果累累的黑土地,“中国梦”的汉字用谷物呈现其中,配合着镜头的拉伸,体现出来的绝不仅仅是我们物资丰富,生活幸福,更是借助长镜头在表达“中国梦”永不停歇,改革开放仍在继续,我们仍然为了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而不断奋斗。
(二) 叙事角度紧随城市发展,由一城及一国
城市化的进程不会停止,这也要求媒体在城市宣传中要突出每个城市的独特之处。在《中国一分钟-地方篇》中,人民日报做到了求同存异。“求同”在于每一个城市的微视频中都体现着四十年改革开放取得的重大成果,表现每个城市的崭新风貌。例如所有沿海城市均在微视频中呈现了港口的进出口贸易,为中国所带了经济增长数值可观。所有城市的技术发展也都成为叙事重点,车间厂房等流水线生产的镜头频频出现在视频之中。每个城市在环保上的进程也得以体现,例如在《河北一分钟》里,讲述的光伏发电的新技术、湿地面积加大等等这些都顺应了当下我国“金山银山比不过绿水青山”的发展理念。
而“存异”就在于在微视频中体现出每个城市的独到之处,不可千篇一律。例如在《海南一分钟》的微视频中,旅游业成为了重点突出的叙事角度。在解说词中讲述到:一分钟,22名游客感受天涯海角之美;一分钟,一位国际友人免签入境海南;一分钟,3.67吨生猛海鲜惊艳世人味蕾。在海南开幕的博鳌会议也呈现其中,配合图像,完美地呈现了海南的城市形象——旅游之城,开放之都。在《辽宁一分钟》里,叙事重点放在了重工业发展中,在解说词中提到的:一分钟,鞍钢生产2.09吨高铁钢轨;一分钟,辽宁造机床精准运动12万次;一分钟,华晨生产线拼装一台汽车。这些都在体现着辽宁作为老工业基地,为国家的重工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工匠精神、辽东风情成为了辽宁的代名词。也在回应着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计划。
在每一座城市的微视频中都在通过各种方式展现着独特的魅力,同时也在体现当今中国的许多发展观念和发展计划。让观众意识到,中国的发展是全中国各个角落齐心协力,携手并进的成果。
二、《中国一分钟-地方篇》的符号运用在城市媒介形象构建中的作用
运用微视频的形式献礼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十分新颖独特,并且符合当今媒介发展趋势。将语言、图像和音乐等多种形式紧密结合,在微视频中运用大量符号可以极大程度地展现城市的变革与发展。城市宣传片层出不穷,但如何能更好地运用符号表达出背后的象征意义,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在这里以《中国一分钟-地方篇》的几个微视频举例进行研究。
(一) 符号的象征意义
虽然在不同城市的微视频中力求展现中国的不同风貌,但是整个系列的微视频宗旨在于呈现四十年来整个中国的进步,所以在许多符号的选择和运用上都有异曲同工之妙。
以《河北一分钟》、《天津一分钟》、《北京一分钟》这三个微视频为例,在其中都有人工智能、大数据、高铁“复兴号”、“天河三号”计算机等等出现,这些符号代表的不仅是当地的科技发展,背后的象征意义更凸显着中国科技强国的发展理念,至2018年,中国的计算机技术远超世界上大多数的发达国家,高铁技术更是首屈一指,任何一个国家无法匹敌。在这三个微视频中也都有长城、故宫、鸟巢、古文化街等著名景点的出现。一方面这些符号代表着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引无数外国游客来到中国观光,我们的生活也从生理满足提高到精神满足。另一方面,其背后代表的更是中国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我们在追赶时代的步伐的同时,也会永远铭记历史、铭记中国成长过程中的每一个历史时刻。也在向世人展示,中国的成功绝非一朝一夕,而是稳步前进。
还有很多符号的运用,都不仅仅是停留在展现当下,符号背后的象征意义是多元的、具有暗示性的。这一系列的视频与其说是不同城市的改革开放宣传片,倒不如说是四十年中国的缩影。
(二) 微视频中的视觉修辞
如果在视频中仅仅是将各种符号堆叠在一起,那么这个视频一定不会有任何值得回味的地方。所以在这个时候符号的安排和与其他元素的编排变得很重要。这就是巴特在《图像的修辞》中所提到的视觉修辞。视觉修辞是一种以语言、图像以及音像综合符号为媒介以取得最佳的视觉效果为目的的人类传播行为。通常考察视觉修辞从三个方面入手:语言修辞、图像修辞、综合视觉修辞。在这里,以《中国一分钟-地方篇》为例,主要从图像修辞和综合视觉修辞角度来分析微视频中的特点。
在《中国一分钟-地方篇》微视频中,值得关注的同样还有图像修辞中的光线的运用。在多个城市的微视频中都有用到日出和日落的景象。日出日落展现了这一天中城市的变化,在《上海一分钟》的微视频中,日出后的上海迎来的是繁忙快节奏的一天,高精尖技术的无数次计算、港口货物的无数次进出口等等。日落后的上海展现给我们的是另一个面貌,浪漫轻松的氛围更令沉醉其中。日出与日落的多次运用更体现的是中国的发展,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初就像是初生的太阳一般蓬勃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中国也没有因此而失了它温柔可爱的一面。例如在《云南一分钟》的微视频中,金光普照玉龙雪山、光影穿过丛林,再配合上延时摄影的手法,将城市独有的韵味展现的淋漓尽致。
中国是一个海纳百川的大国,所以中国更不能用一种颜色代替。在这一系列的微视频中,多种颜色的运用也为意义的表达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中国一直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也在响应习近平主席所说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所以各个城市十分重视环境的保护和发展。绿色被大量运用于微视频之中,《贵州一分钟》中长镜头呈现的4.19公顷的森林、《内蒙古一分钟》里骏马奔腾的一望无际的草原、《天津一分钟》里面呈现的绿肺湿地等等,绿色代表了生机,代表了希望,代表的是中国可持续理念,是中国承担起保护地球环境这个重任的责任感。
在符号中我们运用了大量中国历史景观,那么红色不可或缺。贵州的红色足迹、上海的中共一大会址等等这些红色回忆代表的是中国共产党发展的足迹,同样红色也代表这吉祥、代表着幸福生活。还有很多颜色运用都十分重要,金黄色的油菜花和稻田代表着丰收和富足,云南花城中五颜六色的鲜花代表的是我们生活的绚丽多彩。这些色彩要比语言更具有说服力和震撼感。
综合视觉修辞的分析中包括语言、图像和音乐等方面,在《中国一分钟-地方篇》中音乐的作用同样重要。一改往日其他宣传片音乐从一而终的习惯,在《中国一分钟-地方篇》的微视频中,音乐多次变换,与视频原声也进行融合,再加入一些音效,使这个微视频中音乐和符号、文字一样,都在讲述故事。例如在《云南一分钟》的微视频中,音乐在最开始就加入了民族特色乐器,清脆的铃铛和沉重的大鼓结合到一起,配合上舒缓的音乐将民族风情描绘的惟妙惟肖。在《北京一分钟》、《上海一分钟》等微视频中展现的激烈紧张的赛事,中国运动员在赛场上奋勇拼搏时,激昂的音乐融入进观众的掌声和欢呼声体现了中国人民的热血和爱国情怀。在许多城市的视频中,手工艺人的叮叮当当的锤子声代表的不仅仅是一份艺术品,更是匠人精神。音乐节奏的变换牵动着观看者的情绪。在这一系列的微视频中,可以总结发现,微视频多以人文符号开始,配合柔和舒缓的音乐,如山涧流水一般沁入人心,然后随着符号意向的变换,转移到科技、经济等强国兴国,能展现国家形象的这些符号上时,音乐节奏加强加快,让人热血沸腾,这体现的更是中国永不言弃,勇往直前的意志力。
符号的堆叠并不能完成传递精神的使命,将所有符号与各种手段结合到一起,将修辞手法运用到影像中,而不仅仅局限在文字上,这样传播的效果获得了显而易见的提高。
三、新媒体环境中的微视频助推传播
网络时代的到来改变了媒体的运作方式,促使了新媒体的诞生,新媒体的出现又再次改变了人们的阅读习惯,深度阅读在逐渐消失,加之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所以碎片化阅读成为主流。曾经的长视频宣传片已经被人们忽略甚至遗忘,所以媒体研究了新的方式进行传播——微视频。
微视频即是能够在短时间内呈现高浓度的内容,主题集中、内容短小,方便人们随时随地获取信息。另一方面视频本身就具有真实性的特点,这种信息传播要比文字更让人接受和相信,微视频通过一定的剪辑方式,让人们一目了然视频中核心内容,在城市宣传中突出主题、突出特色尤为重要,冗长乏味并不适合城市宣传。随着技术的发展,微视频呈现的信息量并不会受到时长的限制,技术整合可以使多种手段、多种技术集合在这一个微视频中。可以在视频中加入动画、运用大数据技术、算法推荐技术整合最适合受众,最受欢迎的内容浓缩其中,比如可以在城市宣传中运用动画技术还原城市历史,摆脱了沉闷枯燥,做到了更具特色、受众范围更广,实现多元化展现。
四、结语
人民日报的《中国一分钟-地方篇》系列微视频是媒介融合的巨大成果,以一分钟为时间单位,以小见大,展现了一个日益强大的中国,使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充斥在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心中,这不仅体现了改革开放四十年的伟大成果,也体现着媒介技术的发展带来的信息传播的变化。以此为例,更好地将媒介发展与城市宣传结合一体,以从该系列视频的成绩来看,足以说明微视频以及其中符号的运用十分适用于城市宣传。媒体要探索更宽广的道路,将微视频充分运用,促进文化信息的广泛交流与传播。
参考文献:
[1]周雅红.改革开放40周年系列宣传片的叙事技巧与传播策略——以人民日报《中国一分钟?地方篇》微视频为例[J].视听,2019(3):145-147.
[2]顾磊,马云.从文化符号角度看自媒体中的城市形象传播与塑造[J].传播力研究,2019,3(14):11-12.
[3]刘涛.意象论:意中之象与视觉修辞分析[J].新闻大学,2018(4):1-9+149.
[4]张意轩,尚丹.“中国一分钟?地方篇”系列视频创作谈[J].青年记者,2018(31):29-30.
(作者简介:王馨慧,女,辽宁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传媒实务、媒介素养与媒介文化、影视文化研究;马弋飞,女,辽宁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主要从事传媒实务、媒介素养与媒介文化研究。)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