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視聽》>>2018年第12期

省級衛視綜藝節目創新路徑的再探索

周陵琳
2018年12月04日10:19 | 來源:視聽
小字號

摘要:我們曾經歷了綜藝模式的井噴期,在今天,好的節目並不是說模式有多麼新穎,而是做出了新意。對省級衛視來說,節目創新不是一個點的爆發,它需要構建一張創新的網。一個個被解決的具體問題形成一條創新創造的線,一條條的線再連成一個創新的網。對我們電視行業,電視節目的創新,或者說一個節目的成功,看起來有一個爆發的點,但卻是一系列量變積累到質變的過程。

關鍵詞:衛視綜藝﹔爆發點﹔創新網

綜藝節目一直是很多省級衛視的短板。除了央視和一線的幾家衛視有實力打造大型綜藝節目外,其他衛視對綜藝節目既舍不得放棄,又對高成本望而興嘆。隨著總局對綜藝節目提出“小制作、大情懷、正能量”的要求后,新一輪綜藝節目的創新與探索開始了,這也許會給二三線衛視帶來機遇。

一、近兩年國內綜藝市場概況

(一)靠一個綜藝節目打遍天下的情況難再現

曾經的現象級節目,如湖南衛視的《我是歌手》《爸爸去哪兒》、浙江衛視的《中國好聲音》《奔跑吧兄弟》,它們進入綜N代后,2017年開始收視、影響力均下滑,而各省級衛視均沒有出現新的現象級的綜藝節目。

在互聯網時代,有BAT這樣橫向發展做平台的,而內容生產者們更多的是在垂直領域耕耘著,這樣縱橫交錯才形成了互聯網。維眾傳媒創始人楊暉博士判斷:從市場的導向來講,必須打破同質化現象,尋找新的題材。智娛時代就是一個垂直化定制的時代。①體現在綜藝市場,就是全民娛樂的節目越來越少,題材越來越細分,切口越來越小,例如喜劇類綜藝如東方衛視的《笑傲江湖》到《歡樂喜劇人》系列,挑戰類如深圳衛視的《極速前進》、東方衛視的《極限挑戰》,慢綜藝類如湖南衛視的《向往的生活》《中餐廳》等。這些節目的口碑和收視表現雖然均不錯,但不再是全民共賞、老少咸宜,而是針對一部分的觀眾有影響力和號召力。顯然,經過分化和精細化培養后的綜藝市場,靠一個綜藝節目打遍天下的情況難再現。

(二)以央視為首的文化類綜藝已經崛起

央視對綜藝節目一直持續發力,近幾年,從《中國漢字聽寫大會》到《中國詩詞大會》,從《國家寶藏》到《經典詠流傳》,從《朗讀者》到《信中國》,央視的文化類綜藝已經崛起。央視並不是最早打文化牌的,但憑借自己的獨有資源和整合力,可以說打得最氣勢磅礡,而且央視勢必會對文化類綜藝節目進行持續的深挖掘。央視副總編輯朱彤承諾,央視將持續在原創文化節目上發力,從創作源頭上秉承高品質與大格局,精益求精、精雕細琢,讓央視文化節目品牌再創新高度。②

(三)網綜成為綜藝的另一股力量

另一股加入綜藝的力量是網絡綜藝,在強大的資本力量的助推下,網綜數量、質量都不斷提升。從2017年的《中國有嘻哈》《明日之子》引起強烈反響開始,網綜進入大片時代。今年正在上演的街舞類綜藝《這!就是街舞》和《熱血街舞團》,以及《機器人爭霸》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以“小眾”的題材殺入大眾視野,另類而且個性十足。再借用楊暉博士的判斷:從垂直化定制的角度來說,首先要為核心人群定制。如果你找對了一個題材,找准了一群人,這個新產品就有可能從一個垂直的小眾群體引爆或者撬動一個大市場。③

在信息時代,我們可以看到世界各國的優秀節目。作為觀眾很幸福,但作為電視人卻越來越難了。尤其是二三線省級衛視,面對央視、一線省級衛視和網綜三座大山的壓力,靠孤注一擲投一個綜藝節目的崛起之路不但風險大,而且面對越來越細分的市場似乎也行不通了。雖然有這麼多可以參考借鑒、可以合作的模式,但制作一檔優秀的綜藝節目仍然是各家衛視孜孜不倦的追求,因為它是一個電視台的整體創新力和創造力的集中體現。

二、省級衛視綜藝節目創新的路徑

(一)“節目做給誰看?”——不僅是節目的定位問題,更應是電視人的思維邏輯

“節目做給誰看?”這個最基本的問題並不容易回答。大到頻道,小到欄目,做給誰看,其實是我們一直模糊不清的問題。尤其電視人長期以來養成的習慣,是把觀眾放在被動接受的地位。而在今天的互聯網時代,用戶體驗才是重點,即使你是專家,你也要把自己的作品做到普通觀眾看得懂、感興趣才行。

因此,節目做給誰看,我們的節目會吸引哪些人,或者用現在的流行語表達:我們的節目哪些人會來“圍觀”、哪些人會“粉”你,怎樣“路轉粉”,這些都是在節目制作全程都要一直考慮的問題。“路轉粉”不僅僅是一個結果,對於做節目的人來說,是一個有意為之的引導過程:可能是因為價值觀的認同,可能是情感的共鳴,也有可能是節目中某一個認真的表情或者堅持的瞬間。我們在節目制作中,要經常有意識地跳出自己的角色,敘事鋪陳也要有意識地跳出編導的邏輯,把自己當作一名觀眾來“旁觀”節目,根據觀眾的邏輯、觀感來設計節目環節。

(二)靈感隻會閃現在有准備的頭腦裡

我們曾經歷了綜藝模式的井噴期,在今天,若說出現了一檔我們從沒見過、想都想不到的節目類型,恐怕大家都不會信,但今天仍然會有一些節目帶給我們驚喜,並不是說節目模式有多麼新穎,而是做出了新意。

這些好的創意不是憑空想出來的,除了學習、模仿、借鑒,更重要的是找到自己的發力點。這個靈感也許來自一瞬間,但靈感隻會閃現在那些有准備的頭腦裡,其中包括:

第一,對潮流保持一定的敏感度,及時捕捉正在成形的社會文化現象,找一個合適的時機將正在或即將流行的東西引入電視媒體,放大它,將它精品化。

以湖南衛視《聲臨其境》為例,我們知道,明星配音在動畫片中幾乎是標配,一些紀錄類的電影如《我們誕生在中國》也會請明星來配音。而大家日常玩兒的配音、朗誦類APP也逐漸多起來,從喜馬拉雅到微信讀書,還有學英語的各種配音APP。有了一定的市場,一檔影視明星的配音秀的出現就顯得理所當然。但這並不是這檔節目的亮點,這檔節目真正讓大家津津樂道的是節目中出現的一大批的老戲骨。用節目編導的話來說,就是:這個節目沒有給每個嘉賓設定一個角色,“老戲骨”是唯一的人設。根據欄目組的經驗分享,《聲臨其境》曾因為無法讓配音玩起來而被否決,最終促使這個節目成型的,是在盤點湖南台明星資源的時候發現,流量明星用了很多,老戲骨資源卻一直沒有用起來。因此,欄目組讓老戲骨把配音這個時下的熱點給玩兒起來了,這是這個節目的新意。

湖南衛視盤點老戲骨資源,這也引出了第二個發力點即:

第二,挖掘自己的優勢和資源,包括大江、大河、大山這種地理資源,也包括本土的風俗人情、文化、科技、經濟、社會資源,找一個適合的點來展現它,混搭它。

以央視《國家寶藏》為例,九大國家級博物館那麼多文物,怎樣才能玩起來?欄目組的甄選要求很直接:文物必須是與現代生活有關聯的,文物守護者必須與文物有內在聯系。因此,“雲夢睡虎地秦簡”因為有世界上最早的法醫記錄、刑事偵查、環保、人權等對今天仍然有意義的記錄而入選。同理,請演員劉濤來守護國寶“婦好鸮尊”,因為這個文物的主人婦好是商王武丁的王后,是掌管禮樂祭祀的大祭司,也是能帶兵打仗的女將軍,她符合現代女性獨立、能干的精神特質。這件文物主人的故事不但契合了劉濤的身份,而且深深打動了她,因此劉濤從最開始的疑慮到深夜打電話向欄目組主動了解相關歷史資料,直到最后完美演繹文物背后的故事。把歷史悠久的文物與現代生活聯系起來,用契合度高的明星把文物背后的故事講出來,這是讓文物科普類節目煥發新意的好創意。

(三)節目創新不是一個點的爆發,它需要構建一張創新的網

提到創新創造,我們大多數人都習慣把它歸結到一個點或者一個人。但是縱觀人類社會的發展歷程,能把一個東西的發明創造歸到一個人的非常少。我們古代四大發明並不能找到對應的四個具體的人,同樣,今天我們的最常用的手機、電視、空調也找不到具體發明人。

因此,創新創造不是一個點,是一連串事件結成的網。在社會協作體系越來越完善的今天,每一個人面對自己遇到的具體問題,解決它,一個個被解決的具體問題形成一條創新創造的線,一條條的線再連成一個創新的網。④結合到我們電視行業,電視節目的創新,或者說一個節目的成功,看起來有一個爆發的點,但卻是一系列量變積累到質變的過程:是我們電視人,不論是導演、場記,還是燈光、攝像,解決自己崗位上面對的難題,或者在自己的專業領域往前邁一小步,就有可能觸發一個節目創新。所以,今天我們重提工匠精神,提倡電視人的工匠精神。

(四)電視人的工匠精神就是完美呈現每一個小環節

精品是需要打磨的,好的節目也需要反復打磨。工匠們做東西要有手感,我們做節目也是要有感覺,而這個感覺就是長期不斷和自己較勁兒、死磕的結果。既然發現一個全新領域是小概率事件,那麼電視的創新,更多是在節目制作過程中每一個環節不斷調整、完善,這樣無數個小環節的完美呈現,最后匯聚成一個可能我們自己一開始完全沒有想到的精品。

所以,我們電視人的工匠精神,就體現在從一開始節目策劃中每一個點的反復論証、推倒重來,節目制作中每個工序、每一個環節的不斷試錯、修改、完善,節目播出后不斷吸納反饋意見、調整或者推進我們節目的后續發展,等等。

三、小結

綜藝節目的創新不是一個獨立的工序,而是所有電視人都必須思考的問題,是從節目制作各環節到綜合服務部門的所有人共同努力的結果。

從2013年我們大量引進國外模式,瘋狂模仿、照搬,到2018年4月在法國戛納電視節推出“WISDOM in CHINA”(中國智造),暨中國原創節目模式推介會,中國電視行業的節目創新力和創造力在不斷提升。作為敢為人先的電視人,我們應該有這樣的責任和自信,在節目創新的道路上不斷探索前進。

注釋:

①③王晴川,葉心冉,楊軼,劉琰.《我是未來》:冷科技要做到暖傳播——與唯眾傳媒創始人兼CEO楊暉博士談科技類電視節目創新[J].南方電視學刊,2017(6).

②“廣電獨家”:在詩詞、朗讀兩大細分題材被集體消費時,央視如何自我破局?[EB/OL].

http://www.sohu.com/a/201709762_613537.

④“羅輯思維”第151期:創新是樹也是網[DB/OL].

https://wenku.baidu.com/view/e14ab49ea45177232e60a25c.html.

(作者單位:廣東廣播電視台)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