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邊疆地區對東盟講好中國故事的敘事策略
來源:《新聞愛好者》
【摘要】在現今中國努力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的背景下,西南邊疆地區的主流媒體肩負著對東盟地區講述中國故事、傳遞好中國聲音的重任。西南邊疆地區主流媒體對東盟傳播要想取得良好的傳播效果,需要在敘事選題上尋找與東盟共同的文化背景,強化“共性”,同時突出西南地區的民俗特色﹔敘事視角應由“外聚焦”向“內聚焦”轉換﹔敘事呈現方式應重視視覺傳達和交互傳播模式﹔敘事路徑應多樣化,更多考慮非新聞傳播因素的信息傳輸形式。
【關鍵詞】西南邊疆地區﹔講好中國故事﹔敘事策略
近年來,中國在各領域的高速發展引發了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同時也引發了西方發達國家的擔憂。他們利用強大的國際輿論傳播話語權抹黑中國,極力散布“中國威脅論”,企圖誤導世界民眾對中國的正面認知。面對復雜的國際傳播形勢,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指出“要精心做好對外宣傳工作,創新對外宣傳方式、著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疇、新表達,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1]。習近平總書記的此番講話不僅是我國做好外宣工作的指南,同時也反映出中國在和平崛起過程中面對國際負面輿論壓力應採取的理性回應方式。
中國西南邊疆地區與東盟國家地域相連、民風相近、文化相通,是中國面對東盟的門戶,也是中國對東盟展現國家形象的重要平台。在“一帶一路”建設布局中,西南邊疆地區的定位是“構建面向東盟區域的國際通道,形成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與絲綢之路經濟帶有機銜接的重要門戶,打造大湄公河次區域經濟合作新高地,建設成為面向南亞、東南亞的輻射中心”[2],這就充分說明了西南邊疆地區在中國發展與東盟關系中的重要戰略定位。近年來,西南邊疆地區,尤其是廣西與雲南兩省區在對東盟信息傳播方面下了很大功夫,取得了豐碩成果。兩地傳媒已經成為中國對東盟外宣工作最為重要的地方力量。本文主要結合廣西主流視頻類媒體對東盟地區的傳播案例,旨在探討在“一帶一路”倡議持續深化推進過程中,西南邊疆地區如何充分運用自身地緣、人文資源優勢,在對東盟講述中國故事中講究敘事策略,更好地傳遞中國聲音,展現中國形象,構建更為和諧的中國與東盟的雙邊外交關系。
一、敘事主題:尋找共性,突出個性
(一)重視共同文化背景,以“文”傳道
文化是一種特殊的社會現象,是歷史、社會、地域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產物,集中反映了一定區域范圍內的族群的思想和意識形態。文化類型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對穩定性以及潛移默化的擴散性。
中國故事的國際化講述的困惑與難點,從表象上看,是以英語作為全球傳播語言的大背景下,中文作為對外傳播工具在世界范圍內的普及度不夠造成的,然而究其內因,仍是不同文化圈層的深層隔閡。塞繆爾·亨廷頓在《文明的沖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一書中將世界文明類型分為七大類,其中在當今世界信息傳播格局中,以西方發達國家為代表的西方文明佔據著優勢地位,而歷史悠久的中華文明對世界的影響力表現得並不明顯,我國的對外傳播從敘事內容到敘事形式,均遭到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傳播勢力的質疑,除了意識形態的核心差異之外,中華文明與西方文明之間的形與質的差異也是造成雙邊傳播難以獲取認可的根源。而在同屬東方話語體系的中國與東盟地區,雙邊溝通相對來得更為便利,也更容易獲得理解並產生共鳴。
西南邊疆地區與東盟國家和地區(尤其是中南半島區域)有著許多相同或相近的文化背景,這種同一性既體現在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又體現在文化的內核價值觀的一致性。歷史上,東盟國家和地區的發展深受中華文化圈的影響,迄今,這些文化印記依舊深深扎根於東盟大部分國家和地區人民心中。
習近平總書記在談到“一帶一路”建設問題時曾指出:“國之交在於民相親,民相親在於心相通。”[3]“相通”很重要的基石便是共同或相似的文化背景,文化傳統的相似性使得東盟地區對於來自中國傳播的信息接受度會更高。兩地民眾對同一傳播內容更容易感同身受,從情感而非僅從理性層面去接受它。因此,在對東盟傳播的敘事選題上,要更多地去尋找西南邊疆地區與東盟國家和地區文化中的共同元素。廣西電視台2017年曾推出過7集系列紀錄片《中越友誼家庭記事》,該片選取了4個在中國生活的跨國家庭和3個在越南生活的跨國家庭,反映他們的工作、學習和家庭生活。他們職業不同、身份不同,或經商、或從教、或讀書,但通過紀錄片的敘述,不難感受到中國傳統的儒家文化對東盟國家的人民日常行為方式的影響。該紀錄片連續7天在越南國家電視台新聞綜合頻道重要時段播出,不僅在越南民眾中反響熱烈,也獲得越南官方的好評。
(二)堅持區域特色,突出民族地方特色文化,將區情、民情與對東盟的傳播相結合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這句話體現出堅持本民族文化特色和風格的重要性,事實也証明,講述具有鮮明中國地域特色文化故事往往更容易吸引海外受眾的眼球。西南邊疆地區諸如廣西、雲南本身所具有的多樣的民俗風情就是很好的講故事素材,其獨特的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吸引著海內外人群的關注。據原國家旅游局2016年官方數據統計,排名前十的最受中國游客歡迎的目的地國家中,東南亞有6個國家上榜,而泰國多年來一直是中國游客海外游的首選地。西南地區的廣西南寧、雲南昆明也入選了中國游客出境游排名前20名的城市,這些數據都充分展示出西南地區與東盟國家和地區民間層面的積極關聯與互動。如何將我國具有少數民族特色的民俗文化向東盟進行傳播,深化雙邊合作,在對東盟講述特色民俗故事方面要下功夫。從2014年開始,廣西電視台每年在壯族最重要的傳統節日——“農歷三月三”都要進行“壯族三月三·八桂嘉年華”大型電視直播活動,運用視頻媒體以及網絡媒體的直播優勢,全方位展現壯族山歌的風採。2017年開始,除了廣西區內的13個直播點,廣西電視台還與雲南廣播電視台開展聯合直播,同時,直播點設置也放在了東南亞的泰國曼谷,2018年,直播點在海外的設置又延伸到了越南和新加坡。在全程近10個小時的直播活動過程中,全國有8家省級衛視的主持人與記者受邀前往廣西區內直播點參與現場直播和採訪報道,真正實現了電視直播節目敘事場景的多元化,並且也取得了較好的傳播效果。
二、敘事視角:從“外聚焦”向“內聚焦”的轉換
新聞的敘事視角是新聞工作者觀察事實的基礎立足點和視線聚焦的維度。在對敘事文本的情境、事件、人物等進行描述時,總有一個看待這一切的視角(或稱為觀察點),通過這一視角將所見、所聞呈現和表述出來。法國結構主義學者熱奈特將之稱為“聚焦”,在他看來,敘事文本中的“聚焦”所涉及的是誰在作為視覺、心理或精神感受的核心,敘述信息透過誰的眼光與心靈傳達出來[4]。
西方媒體經常抨擊我國媒體的報道不夠客觀公正,而他們的報道卻自吹為“超階級”“超黨派”,是完全客觀公正、不偏不倚的。事實上,新聞具有階級性是毫無疑義的,無論是作為一個組織機構的新聞媒體,抑或是具體的新聞產品,都是統治階級管理國家的有力思想武器,無不打上“階級”的烙印。新聞報道同樣在敘事,新聞作品也是敘事文本,敘事文本的呈現形式使得報道呈現出客觀性或者主觀性的差異,但就其本質都是意識形態的產物。
“越是在內容上說服對方,越是要在形式上隱藏自己”,這句話似乎已被新聞工作者奉為“圭臬”,然而,如何更好地“隱藏自己”?從敘事學的角度分析,西方新聞報道形式上的客觀與採用的聚焦視角有關,它們的報道者更習慣站在聚焦的“無知視角”,或者稱為“客觀視角”,敘事學也將這種視角稱為“外聚焦”敘事。講述者(記者)仿佛置身事外,僅作為旁觀者的身份講述新聞事實。這種敘事聚焦給受眾的感覺顯得更客觀,容易提升新聞報道的可信度。而我國外宣媒體工作者的敘事聚焦長期以來習慣於“全知視角”,或稱為“內聚焦視角”,作品雖然能呈現出事件全貌,但往往顯得更為主觀,在傳播效果上容易給人造成編造新聞的感覺,可信度也因此大打折扣。因此,外宣工作者可以從敘事視角轉化的角度思考如何改進對外傳播的形式以收到好的效果。從“全知視角”向“無知視角”的轉換其實是新聞報道者思維方式的轉換,事實上,近年來新聞敘事的焦點轉換也逐漸深入我國對外傳播者的內心,“說故事”而非“講道理”的傳播理念越來越為新聞工作者所接受。對外傳播已從宏大敘事到個體講述,從單一的說理到豐富的敘事,從“我說你聽”的強制性灌輸到“娓娓道來,雙向互動”的平等傳播模式轉換。文本敘事在突出被報道人物個性、體現人文情懷方面得到更多的彰顯。
三、敘事呈現:從“文字表述”到“交互傳播”
隨著全球媒介技術的飛速發展,傳播媒介已經由文字、圖片的平面媒體時代,轉換到視頻和新媒體佔主導地位的時代,直至今天衍生到人機交互的AI時代,傳統媒體的弱化與新媒體的擴張是不可逆轉的趨勢。技術變革導致媒介生態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信息可視化和交互性成為大勢所趨,信息呈現與傳播更加注重可視化、可感化與交互性。因此,對外傳播也要適應這種傳播業態,不僅要傳遞信息內容,更要考慮採取何種傳播形式,更能適應新興時代的傳播要求,實現更好的傳播效果。媒介融合時代需要綜合利用新、舊媒介形式進行傳播,尤其是新媒體形式中的“兩微一端”、H5、VR、手機直播、無人機拍攝。例如,在壯族“三月三”唱民歌的直播活動中,廣西網絡廣播電視台聯合國內眾多新媒體平台以及全國知名大V、旅游博主等近100人,舉辦了歷時四天的“壯鄉美景等你來”融媒體採風活動,全程發稿量共1197條,觀看人數505萬,直播累計時長310小時,總覆蓋人數1.1億。同時,廣西網絡廣播電視台還與水滴直播合作,在廣西境內五個分會場架設了近10個慢直播攝像頭,圍繞分會場的歌圩活動,開設了“壯鄉歌海隨你聽——網上歌圩”專區。直播全程採用了雲記者連線、網紅直播、路況監控、電視台節目源,微信微博聯動等媒體融合方式,突破了傳統電視活動直播的單一模式。根據水滴直播統計數據,在為期四天約15場慢直播中,時長共約50小時,觀看用戶數達到90萬。
四、敘事路徑:構建全方位對外傳播格局
新聞傳播是一條重要的對外傳播途徑,但並不是唯一,近年來關於對外傳播效果的數據統計顯示,積極運用旅游、經貿、文化、教育等不同傳播形式,實際傳播效果甚至優於新聞傳播,其原因不能排除新聞傳播所體現的意識形態色彩更為明顯和濃厚,對於國外普通受眾而言,經貿、藝術、文化、旅游等傳播形式更易被接受,更能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因此,對外傳播不僅要重視新聞媒體的報道,也要重視其他領域的傳播,打造全方位、立體化的傳播格局。
雲南、廣西作為西南邊疆地區對東盟地區傳播的兩個重要省份,近年來對東盟的傳播已經形成了比較完整的全方位對外傳播格局,兩省區在對東盟經貿、旅游、文化演出、教育交流等方面成績突出。就文化交流而言,廣西和雲南近年來打造了一大批優秀的文藝演出項目,如《印象·劉三姐》《八桂大歌》《雲南印象》等劇目,不僅在國內演出市場備受贊譽,在東盟地區的演出也是好評如潮。廣西迄今為止已經舉辦了14屆中國—東盟博覽會,為中國與東盟客商的經貿交流搭建了良好的平台。同時,每年博覽會期間,也會舉辦“南寧國際民歌藝術節”和“東南亞之夜”兩場藝術活動,也為中國與東盟的藝術家創造了很好的交流空間,現今,“兩會一節”已經成為廣西對東盟傳播最為重要的一張名片。
在影視文化傳播方面,兩省區的省級電視台都曾將國內的優秀劇目進行東盟語種的配音,落戶東盟國家地方台,將國內優秀影視文化進行海外傳遞,如雲南電視台將反映古城麗江歷史的古裝劇《木府風雲》進行緬甸語配音,在緬甸播出后引發當地國民強烈的追劇熱潮,對傳播中國歷史與傳統文化起到了很好的普及作用。廣西電視台與泰國影視制作機構合作拍攝電視劇《薩瓦迪卡》,劇中著力展現兩地的風俗文化,反映出中泰兩國人民真摯的友誼。為適應海外人士漢語學習的需要,增進中國文化與海外文化的交流,我國於2004年開始在國外設立孔子學院。截至目前,孔子學院在全球一共有516所,僅東南亞就有42所,東盟10個成員國都有孔子學院落地。2016年國家教育部的統計數據,廣西、雲南已成為國內僅次於北京、廣州,東盟國家學生赴華留學最熱衷的地區,這兩省區高校的東盟留學生的人數相對其他省份更為集中,廣西民族大學、雲南民族大學的東盟小語種專業具備了較強的師資力量,為國家輸送了不少泰語、老撾語、緬甸語、馬來語等小語種人才。
[基金項目:廣西哲學社會科學規劃研究課題“‘一帶一路’背景下廣西對東盟講好中國故事的新聞敘事策略”(批准號:17FXW003)系列論文之一﹔廣西財經學院文化傳播學院2018年度學科建設項目“‘一帶一路’背景下西南邊疆地區對東盟戰略傳播機制構建研究”的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18wxk002)]
參考文獻:
[1]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EB/OL].www.xinhuanet.com/comments/2016-01/07/c1117702488.htm,2016-01-07.
[2]金立群,林毅夫.“一帶一路”引領中國[M].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15:9.
[3]習近平.攜手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在“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式上的演講[EB/OL].https://wenku.baidu.com/view/1b5eda9c294ac850ad02de80d4d8d15abe230086.html.
[4]譚君強.敘事學導論:從經典敘事學到后經典敘事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84.
(作者為廣西財經學院副教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