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張昆:新聞學院院長的戰略思維

2019年01月04日13:10 |
小字號

來源:新聞與寫作微信公眾號

最近一段時間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黨的干部要掌握戰略思維的方法。他認為“戰略問題是一個政黨、一個國家的根本性問題。戰略上判斷得准確,戰略上謀劃得科學,戰略上贏得主動,黨和人民事業就大有希望。”所以,“全黨要提高戰略思維能力,不斷增強工作的原則性、系統性、預見性、創造性”“增強理論自信和戰略定力”(注釋1)。戰略一詞源於古代戰爭。在西方,戰略(Strategy)一詞起源於希臘語中的(Stratego),意即通過對資源的有效利用來謀劃如何打敗敵人(注釋2)。中國古代也是如此,《孫子》開篇就說,“兵者,國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所以對戰爭的謀劃一直都具有重要的意義。后來,人們對戰略的理解逐步拓展,向政治、經濟、文化、外交諸領域,向國家、組織、企業等不同的層次延伸,以致不同的行業、不同的層級,其對戰略的理解頗不相同。但是他們也有共同的意涵和立論的基礎,那就是主體站在頂層的高度,對相關事務所做的關系全局、涉及長遠的謀劃。而所謂戰略思維,是思維主體的高級認識活動和智力活動,其思維指向是對問題的整體性解決,因而需要高瞻遠矚、統攬全局,能夠把握事物發展總體趨勢和方向的能力。

老子曰:“治大國,若烹小鮮。”(注釋3)意思是,國家治理和烹飪技術其實是存在著共同的規律的,在思維方面也面臨著同樣的問題。在戰略的意義上,做好魚這道菜,要使用原料和眾多調料,還要注意火候、時機的控制,其復雜的程度不亞於國家的治理,也需要通盤考慮、頂層設計。新聞傳播教育是高等教育系統的一個子系統,一所新聞學院(或系),規模雖然不大,但五臟俱全。其涉及到學生、老師、教學、科研、管理、環境、市場、技術等要素,沒有全局意識,沒有長遠眼光,不能夠統籌兼顧,是很難辦好新聞教育的。清人陳澹然在《寤言二遷都建藩議》中說:“自古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這句話反映了中國古人對戰略的深刻認識,即戰略具有全局性、前瞻性與辯証性。對於新聞學院的院長而言,戰略思維也是其不可或缺的思維品質。

在目前的教育體制下,新聞學院是一個教學和科研單位,是一個知識密集型機構,教書育人、科研研究和社會服務並行不悖,是學院的三大基本職能。圍繞著這三大職能,學院的工作千頭萬緒,問題多多。新聞學院院長在考慮、處理學院具體院務,考慮學院的未來願景,謀劃學院建設和發展時,應該注意些什麼問題?應該需要哪些思維品質?筆者從事新聞教育近四十年,曾在兩所“985”高校擔任過新聞學院院長,在這方面深有體會。在此想就院長的戰略思維問題略述管見。

一、把握戰略環境

任何戰略的制訂,都離不開一定的具體的環境。戰略思維的出發點,“是考慮環境因素對組織或系統運行的影響。”所謂環境,以新聞傳播教育為主體的外部世界,或者說是思維主體“周圍的境況的總和”(注釋4)。人類社會是一個包羅萬象的大系統,而新聞傳播教育就是這一系統的組成要素。新聞傳播教育的發展就是在其與環境的互動中實現的。這裡所說的環境,在某種意義上也可以理解為形勢。政治家在面臨重大戰略決策時,首先要考量的就是當前面臨的形勢(環境)。毛澤東是公認的偉大的戰略家、政治家。1945年5月31日,在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毛澤東做的大會總結講了三個問題,前面兩個問題都是形勢分析,解讀了國際形勢和國內形勢(注釋5)。在此基礎上,再順理成章地展開了對黨的路線政策的論述。這種論述很有說服力。新聞學院院長在思考學院的建設與發展工作時,也應該從環境把握開始。

新聞學院院長面對的環境,首先是宏觀大環境,即國內外政治、經濟、文化環境。大環境看似與新聞教育、與新聞學院沒有直接關系,卻間接地決定著新聞學院的生存發展。一個國家的政治運行,總會呈現出一定的周期性,其間的不同階段,會對教育系統提出不同的要求。政治上的變化,都會折射到意識形態領域,都會反映到教育系統,並引起連鎖反應。新聞學院的院長必須要有高度的政治敏感,對政治形勢的變化了然於胸。經濟發展的狀況也是如此,在經濟高度增長時,在一般的情況下財政預算也會隨之增長,政府對高校的投入當然會進一步改善﹔同時,民間資本的也會對教育產生一定的牽引作用。文化的繁榮,會在很大的程度上拓展文化信息產業市場,其對文化傳媒專業人才的需求,也會水漲船高。

其次是中觀環境,指國內高等教育環境。新聞院系是高等教育系統的一部分,或曰子系統。高等教育領域的些微變化,會直接影響到新聞院系的運作。如政府的高等教育政策就是一個十分重要的變量。上個世紀50年代中國高校的院系調整、上個世紀末中國的高校合並,直接地改變了中國大學的基本生態。上個世紀由中國政府發起的“211工程”“985工程”及最近方興未艾的“雙一流建設工程”,對於中國大學的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產生了重大的影響。還有世紀之交持續多年的高校擴招政策,一方面刺激了高校的發展,另一方面也產生了質量下降之憂。其他還有政府職能部門主持的學科評估、本科教學評估、各種檢查、專業認証、競賽等,都是影響高校運作的指揮棒,影響到學校的資源分配。不了解教育系統這個中觀環境,學院的運作是非常困難的。

再次是微觀環境,指的是學校內部環境。每一所大學都有自己的歷史傳統,辦學特色和優勢學科。學校內的學科專業格局,學校學科發展的戰略重點,是決定學校有限的資源分配的重要依據。譬如,華中科技大學是一所知名的工科為主的大學,雖然現在已經是綜合性大學了,文科、理科都有相當大的發展,但是與傳統的綜合性大學相比,其對於文科的支持力度絕對要小得多。我在華科大新聞學院做院長十二年,深感在工科環境下辦文科的不易。華科大的新聞學科也被納入學校“985”建設規劃,但是學校對新聞傳播學科的投入,只是區區100萬元,遠遠不到強勢工科的一個零頭。其他學校也會存在類似的問題,在不同的學校,同樣是新聞學院,但是它們能夠獲得的資源及其發展空間是不能同日而語的。所以不了解學校,不認識校情,院長也難以做好戰略規劃。

准確地把握環境是新聞學院院長戰略思維的出發點。無論是宏觀、中觀還是微觀環境,都在相當的程度上決定了新聞學院與環境在資源、能量、信息方面的交換,決定了新聞學院能夠以什麼方式、獲得多少辦學資源,決定了新聞學院未來有多大的發展的空間。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