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轉型之路有章可循

《三聯生活周刊》:知識服務平台不是傳統內容的簡單轉化

杜一娜
2019年01月15日13:38 | 來源: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
小字號
原標題:《三聯生活周刊》轉型之路有章可循知識服務平台不是傳統內容的簡單轉化

《三聯生活周刊》以“中讀”為平台打造的知識服務,讓用戶有了更多特色內容選擇。

2018年已經結束,對《三聯生活周刊》來說,日子還算不錯。按照《三聯生活周刊》主編李鴻谷的預測,2018年年底,其線上收入可達6500萬元,佔比總收入超過40%。

《三聯生活周刊》從2016年創立鬆果生活APP開始嘗試內部創業式轉型,再到2017年全面啟動整體新媒體轉型,將內容不斷升級,在升級過程中,提煉出IP,圍繞IP進行雜志的內容生產,同時開發出圖書、音頻、視頻等系列產品以及知識服務。目前《三聯生活周刊》已先后上線鬆果生活、熊貓茶園、中讀等APP,逐漸形成一個以原創為本、版權為要、技術為驅動的知識服務平台。

而在整個融合轉型的過程中,《三聯生活周刊》的經驗是:以項目推進整體轉型,以IP為核心形成知識服務的盈利模式。

深度

好的內容再長,也有人看

“把資源投向速度還是深度?”這是值得思考的問題。2005年,《三聯生活周刊》做了5期封面抗戰勝利60周年紀念的故事報道,李鴻谷說,這讓他們找到了真正的“自我”。

“不分長短,隻有好壞。好文章再長也有人看。”在李鴻谷看來,《三聯生活周刊》將生產知識作為內在的自我認定,是《三聯生活周刊》的核心出發點,而深度是其突破的方向。

“把我們的資源、價值觀,由速度轉向深度的時候,你會發現這是一條通往生產知識的路。”李鴻谷說,以抗戰勝利紀念為例,不是生產新聞而是生產知識,才是《三聯生活周刊》的未來之道。

那麼,知識是什麼?李鴻谷認為,知識是經過系統化處理的資訊或者材料。“隻有系統化的處理,才能進入知識生產之路。”李鴻谷給出3個標准來衡量文章的好壞,即原創、系統和潮流。

“你採訪到了獨家的信息是原創,你能夠提供獨特的判斷當然也是,你能夠創新敘述方式同樣也是。”李鴻谷對原創進行了解釋。

在《三聯生活周刊》策劃推出的《我們為什麼愛宋朝》獲得讀者好評后,他們又推出了《我們為什麼愛唐朝》的封面內容。李鴻谷說,對一個朝代系統化地梳理,然后,用編輯部的結構進行系統化地呈現,這就是生產知識的模式。

而潮流是《三聯生活周刊》對文章好壞判斷的另一方面。對於一個雜志主編而言,李鴻谷說:“我從沒考慮過誰喜歡我們的文章。為什麼呢?你能夠做的是你能力極限所能達到的東西,而不是別人喜歡與否。”

升級

提煉獨特IP生產多平台產品

2017年5月,《三聯生活周刊》選擇在線上做“中讀”。這是一個以客戶端形式存在的閱讀平台,也是中國出版集團上市規劃裡的一個募投項目。

為什麼叫“中讀”?李鴻谷解釋說,信息的傳播是快閱讀,刷10分鐘的手機,可以看無數條這樣的信息﹔而慢讀則是閱讀圖書。“在快讀與慢讀之間,我們認為有一個中閱讀。中閱讀換算成文字量,應在3000字以上,7萬字以下。這是我們可以開拓的空間。”

“中讀”是知識鏈接、價值閱讀的平台,目前頭部產品——精品課,來自《三聯生活周刊》的封面故事。每期紙質版的封面故事約5萬字,長的內容則佔到整本,從中產出“中讀”的選題,繼而做成音頻產品。

《三聯生活周刊》將兩期的爆款內容——“我們為什麼愛宋朝”,以IP模式切入,作為創立“中讀”正式進入募投項目后第一款產品。他們邀請國內的10位學者、專家對宋朝歷史進行講解,形成10集700分鐘的同名音頻課,開始了整體轉型的第一步。音頻課上線的同時,中信出版社與三聯生活周刊雜志社簽約出版的同名圖書也上市了。這本書起印9000冊,至今加印3次。而與雜志和以雜志為主體內容的圖書不同,升級后的音頻課上線不久,就有6家出版社找到《三聯生活周刊》希望能夠合作,於是以音頻課為本,內容再升級又將產生新的圖書。同時,優酷還與三聯生活周刊雜志社進行版權合作,以“我們為什麼愛宋朝”的IP加入傳媒的新技術——三維地圖、VR等,將產品升級為一個付費的視頻產品,共10集。這個產品已經正式上線,反響很好。這是一個全產業式的IP開發,它的運行成功為整體轉型開了一個好頭。

從《我們為什麼愛宋朝》這個案例,李鴻谷總結道,傳統期刊的轉型,內容為王並未過時,只是內容需要升級為知識的生產,在知識生產中,提煉出獨特的IP,然后進行無縫對接的多平台產品生產。

融合

整體轉型才能實現知識服務

在中國出版集團做“十三五”規劃的時候,《三聯生活周刊》作為該集團旗下的一員制定了一個“1+N”的媒體融合戰略部署。“1”就是雜志的整體轉型,“N”就是內部創業,探索知識服務新模式。

李鴻谷介紹,如果一開始讓雜志整體轉型,那麼,風險巨大。因此,《三聯生活周刊》嘗試用互聯網的方式、手段,以內部創業的形式創立新媒體項目,積累對互聯網的認識,積累互聯網的人才、思路、辦法等。當積累到一定時期后,就可以進入到周刊整體轉型——“中讀”即進入到這個階段。

三聯生活周刊雜志社在2018年以紙質內容而形成的新媒體產品做成精品課,以此為單點突破,成為連接傳統媒體與互聯網的通道,2019年其產品布局為4個方面:精品課、年卡、個人專欄以及電子書或者有聲書。

李鴻谷認為,傳統期刊的整體轉型、媒體融合,絕不是轉換一種介質或者紙質的內容轉移到其他地方。結合《三聯生活周刊》的實踐,李鴻谷提出,傳統期刊的轉型與融合路徑應該先內容生產升級,然后IP化運作。

“傳統媒體進入互聯網環境重要的是讓產品升級,即能夠生產知識,將內容IP化、記者或者作者個人IP化。另外,融合不是傳統文字的轉化,是要多點開發新產品。”李鴻谷舉了一個例子,《三聯生活周刊》正在做的一個產品是聽周刊,這個產品不是簡單的周刊音頻化,而是用聲音重組雜志內容。為什麼要發這篇稿件,其策劃的目的、意義是什麼?發稿主編會用自己的聲音來解答,這是其一。其二,採訪記者會告訴讀者採訪了什麼,講解採訪過程中的經歷和採訪背后的故事。其三,節選採訪對象的原聲,剪輯放在需要表達的單元裡。

在整個轉型融合的過程中,不難看出,《三聯生活周刊》形成IP化的過程,就是以版權為要打造一個內容生產的全產業鏈,繼而打造一個內容生態平台。

李鴻谷進一步說道,比如,生產、銷售、經營要形成一個統一的獨立的實體,人才、薪酬、機制創新等要有市場競爭力,資金、機制等要能夠與市場的風口高度契合。

未來3年,李鴻谷希望《三聯生活周刊》以“1+N”的戰略為核心,展開寬大的兩翼,一翼是生活,一翼是閱讀,在移動互聯網的風口下實現翱翔。

(責編:宋心蕊、燕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