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8年·第12期

后真相時代下機構媒體應對策略研究

謝婷婷,周麗
2019年01月15日10:12 | 來源:今傳媒
小字號

隨著互聯網的產生和蓬勃發展,尤其是社交媒體被大眾廣泛使用,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后真相時代”的到來。在學者的文章中曾提到:“2016年,在英國脫歐、特朗普當選美國總統等政治事件的刺激下,並非新詞的“post-truth”(“后真相”)使用率飆升,並入選《牛津詞典》(Oxford Dictionaries)的年度詞匯(Word of the Year)。隨后,關於“后真相”及其相關現象的討論急劇升溫。”﹝1﹞在一個情感和立場優於事實的“后真相時代”下,在面對眾多新聞同時發布的情境下,其中摻雜眾多虛假信息,機構媒體的回應態度又是怎樣的呢,這成為了當下一個重要問題。要想更好地了解機構媒體的回應態度與速度,我們首先需要了解一下廣大受眾對信息的接受度。

一、后真相時代:面對層出不窮的新聞,受眾如何回應?

首先,我們需要具體定義“后真相時代下”新聞信息的本質特征是什麼?在這個時代下,廣大公眾還是願意相信真相的存在,但是對事實真相的追求卻不像以往那麼執著﹔公眾更願意相信和追尋那些在情感及立場上能夠引發其共鳴的事件。而很多新聞也開始側重對公眾情緒的引導,更加注重新聞的故事化。“故事是一種最原始的娛樂形式,‘特洛伊木馬’比任何歷史研究的著作都出名,就是因為它是一個好故事。故事情節敘述從本質上講比基本事實來的更加生動,包含著敘事者與傾聽者的感情。”﹝2﹞如一篇名為《羅一笑,你給我站住!》的文章在微信朋友圈引起了強大的關注度。該文章寫道:“主人公羅一笑被查出患有白血病,每天要花費高昂的醫藥費。她的父親羅爾通過描述小女孩與病魔作斗爭來呼吁大家救救小女孩並對其進行籌款。”大家對文章中小女孩的遭遇深表同情,為了盡快幫助小女孩渡過難關,大家紛紛轉發文章並對其進行打賞。然而大眾在轉發的同時,並沒有考慮事實來源是否真實,相反,完全依照自身對患病小女孩的強烈同情心去擴散信息。這也說明,羅爾深諳在社交媒體下大眾對信息接收的心理特征,利用受眾的同情心。在社交媒體高度發展的今天,大眾並沒有真正學會如何辨識事實的真實性。面對一些悲慘事件時,大眾還是一如既往地按照原有的思考方式和強烈的情感推動力去表達自己的想法以及行動。這就給那些熟知大眾心理之人一個可乘之機。

互聯網高度發達的今天,推動了社交媒體的進一步發展,也促使“后真相時代下”以情感和立場為導向的新聞越來越多,人們開始忽視對事實真相的探索和追尋。相反,每天樂此不疲的沉浸在自己的生活、學習和工作圈子之中,在大量的信息之間選擇與自己情感、立場和直覺相一致的信息接收並解讀。曾有這樣一則新聞引發廣泛關注:“2018年8月20日,德陽女醫生和丈夫一同去游泳,期間有兩個男孩子冒犯了該醫生,安醫生要求道歉但卻遭到了拒絕,而且還向其吐口水,做鬼臉,外加一系列的侮辱性動作,安醫生的丈夫情緒激動,便將該學生朝水裡按。在經過協調處理過后,兩位孩子的媽媽還是找到了他們夫妻倆的單位裡大鬧,要求單位將其開除。”在這之后,有微博博主在未經核實事實的情況下發布文章《疑因妻子在游泳時被撞倒,男子竟在游泳池中按著小孩打》,被各大媒體轉載。許多媒體和個人,為了蹭熱度,盲目跟風,給當事人安醫生造成極大的社會和心理壓力,最終安醫生不堪網絡暴力的攻擊而自殺。在此次事件中大家對新聞內容的真實性置若罔聞,卻盲目跟風的進行轉載,給當事人帶來了嚴重傷害。

“后真相時代下”傳統新聞信息傳播的格局發生變化:“關於事件的文本,在傳統媒介中,它是相對靜態的、封閉的,但是在‘后真相時代’,關於事件的文本始終是處於斷裂、補充的狀態。個體基於立場事件的理解和信息的補充,不斷解構著靜態事實,事實本身的復雜性和人們對於真相理解的漸進性使得真相不斷被消解,而成為話語互動與意義重組過程中不斷變化、衍生的復雜議題。”﹝3﹞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信息傳播的速度和數量得到顯著提高,促使人們生活在信息爆炸的社會中,同時鑒於信息傳播的碎片化和去中心化,以及人們對信息的接受度有限,受眾隻會選擇接收與自身情感和立場相符合的新聞信息,同時自動過濾掉與個人立場有較大偏差的信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信仰和追求,都有自己所崇拜的人,因而,廣大民眾愈發的感覺到,說什麼不重要,重要的是由誰來說。大家隻支持與自己意見、情感和態度相一致的觀點。

社交媒體發展下的“回音室效應”和“過濾氣泡效應”也在影響著受眾對信息的判斷和使用。“回音室效應”意指在一個相對來說比較封閉的環境中,一些意見相近的意見在不斷的進行傳播,同時還會對事實進行一定程度的曲解,來吸引大家注意力。 “過濾氣泡效應”是指在大數據時代下,各個網站利用對信息的搜集來提煉我們的想法和觀點,搜索出它所認為的我們需要的信息,同時讓我們一直沉浸在個體所搜尋的信息當中,這也就是促使我們在不知不覺中生活在“信息繭房”之中。回音室效應和過濾氣泡效應促使受眾的思想一直禁錮在自己的個人圈子之中,對外界的感知變少,總是幻想外界能夠理解個體,但同時自身卻對外界保持刻板印象。如我們在面對老年人摔倒問題時,我們的思考會變少,而是傾向於所有的問題都是老年人的錯﹔同樣,我們遇到老師體罰學生這類問題的時候,總是傾向於弱者這其實這只是大眾通過情感代入的方式在進行情緒發泄。

后真相時代下,人們開始更關注某件事件的立場和觀點,事實真相就變得不再那麼重要。在對事實進行拆分的過程中,可能會有小部分事實帶來的情感足夠可以引起我們的注意,同時也能左右我們的觀點、態度和立場,部分事實的發展對人們獲取信息形成干擾,在一定程度上就會催生謠言的興起和泛濫。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