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新聞戰線》>>2018年·第9期

職業定力決定媒體融合成敗

張嬌嬌
2019年02月27日13:13 | 來源:人民網-新聞戰線
小字號
原標題:職業定力決定媒體融合成敗

  近年來,全國地市黨報紛紛實施媒體融合發展戰略,在探索中取得了不俗的成績,但重大差錯頻現、報紙質量下滑、採編骨干流失等問題也不時出現,折射出地市黨報採編隊伍職業定力的下降。職業定力決定媒體融合成敗,必須把保持職業定力作為推進地市黨報媒體融合發展的前提。

  地市黨報 媒體融合 職業定力

  當下,地市黨報在推進媒體融合發展的探索中取得了不俗的成績,但也伴生了一系列問題,其中大多數都與職業定力下降有關。在媒體融合發展的背景下,地市黨報能否保持採編隊伍的職業定力,不僅直接決定著報紙的質量,而且決定著媒體融合的成敗。下文將從現象、成因、對策三個維度對地市黨報職業定力的下降問題進行分析,並嘗試提出解決方法。

  正在下降的職業定力

  近年來,地市黨報屢屢出現重大差錯,寫錯中外領導人姓名者有之,寫錯常見部門名稱者有之,產生其他離奇事實差錯者亦有之。幾起重大差錯經互聯網“發酵”,最終都成為輿論焦點,產生了較大的負面影響。

  事實上,不管鉛排時代還是電腦排版時代,差錯始終是報紙不可回避的一部分,但重大差錯屢發,一些報紙技術性差錯“超標”,可見偶然中有必然。偶然性因素是具體採編人員疏忽大意,必然性因素則是採編隊伍職業定力整體下降。在具體採編業務中,職業定力下降突出表現為三個方面:

  一是採寫環節避“重”就“輕”。在採訪中,一些記者覺得遠途採訪、基層採訪耗時費力,設法回避﹔重要政務活動、重大主題報道壓力太大,“敬而遠之”。反之,對材料充足、“工分”較高的專題採訪趨之若鹜,對採訪便利、耗時較少的一般性會議、活動則倍感“親切”。在稿件撰寫中,一些記者對創新創優、創作精品、打造風格興趣不大,對標題制作、結構布局、文字表述等用力不足,往往滿足於不被斃稿。

  二是編校環節避“嚴”就“鬆”。一些報社“三審三校”制度尚不健全,沒有專業校對人員,編校流程也有避繁就簡的現象。一些編輯對版面、稿件中的問題沒有仔細推敲,對模棱兩可的表述、字句、標點往往予以“放行”。更有甚者,出於版面“安全”的考慮,一些優秀的稿件因為標題、表述等問題被“安全處理”,導致失去原有風格。

  三是欄目設置避“深”就“淺”。除了上級布置的重點欄目、年度創優的重點欄目外,在自選欄目設置上,一些報紙往往著眼於方便操作、方便創收,而對欄目、選題本身的價值評估較少,存在避“深”就“淺”的現象。在一些報社,報紙欄目呈現出重城市輕村鎮、重人物輕事件、重部門輕全域的特點。與鄉村有關的專欄較少,選題體現一定問題意識、具有全域價值的專欄較少,即使有一些“面上”的專欄,也往往變成了部門工作展示。

  上述三方面問題,絕非對一些報紙以及記者、編輯的道德批評,而是筆者力求客觀指出的一種現象或趨勢。如果這些問題能夠得到一定程度認可的話,那麼問題所折射出的職業定力下降的境況也應成為一定程度的共識。

  事實上,與報紙差錯成為“議題”相呼應的,是地市黨報人才流失的“議題”。近年來,一些地市黨報名記者、名編輯甚至總編輯、副總編輯,屢屢爆出轉投他業的新聞,並不斷引發輿論對報業的“唱衰”。這或許更加直接地証明,正在失去的職業定力絕非個人臆想,而是活生生的事實。這一事實,恰是地市黨報(及其所在報社、報業集團)展開媒體融合實踐的前語境。

  媒體與個體的生存之困

  早有業內人士指出,報紙差錯除了和具體當事人有關之外,也和當前的報業大環境有一定的關聯。所謂報業大環境,主要是指在新媒體沖擊下,傳統報業營收能力下降,且面臨生存發展的壓力。

  在筆者看來,紙媒生存之困正切實地給地市黨報的採編隊伍帶來起碼三個方面的個人之困:

  一是生存之困。當記者、編輯的收入越來越難以維持體面的生活,與同級機關公務員、事業單位人員現出比較劣勢時,生存之困便隨之而來。不幸的是,隨著地市黨報所在報社、集團的廣告收入逐年下滑,地市黨報採編人員越來越難以維系體面的收入,有的地方甚至出現了實質性收入下降。即使有的地方記者編輯保持了一定的收入增長,但面對越來越復雜的報業競爭環境,這種增長的可持續性也要打一個問號。在機關公務員、事業單位人員按部就班增資調薪的背景下,記者編輯的收入下降顯得更加刺眼。

  二是價值之困。地市黨報的記者編輯大多是受過高等教育、具備較高綜合素養的人,如今,在行業生存困境面前,卻面臨價值之困。隨著收入下滑,一些報紙隊伍人數控制、績效總額控制、採訪成本控制等一系列舉措陸續出台。每一位總編輯都希望自己的報紙能夠提供最好的版面和內容,但在收入下滑的硬約束下,這樣的希望很容易成為奢望,而記者憑借職業敏感捕捉到的選題,也很可能因為採訪成本較高、比較收益較低而被迫放棄。再加上報紙的閱讀量逐年下滑,記者編輯對報紙本身的價值越來越產生疑慮。“寫誰誰看,誰寫誰看”的笑談,毋寧說是對報紙邊際價值降低的苦澀認知。試想,當記者費心打磨、編輯費心編輯的一篇稿件,最后的讀者僅有區區數人或數十、數百人,這樣的結局是不是令人沮喪?

  三是預期之困。收入之困、價值之困,必然帶來預期之困。如果政策、市場能夠讓人相信,地市報社的收入下滑是短期現象,未來還有翻盤的機會﹔如果地市黨報的傳播力、閱讀量讓人相信,寫好稿編好稿是有價值的,記者編輯還有實現價值的空間。但在政策滯后、市場凶險、新媒體強勢攻城略地的境遇中,地市黨報採編隊伍對報紙的未來並沒有良好的預期。

  當三重困境壓諸記者編輯頭頂,職業定力的鬆動乃至喪失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報紙重大差錯屢現也就不足為奇了。在地市黨報推進媒體融合的集體實踐中,直面紙媒生存之困及其帶來的個人三重困境,不僅事關採編隊伍的穩定與發展,而且事關媒體融合的成敗。我們難以想象,媒體融合大業的成功依靠處境困難、人心不穩的隊伍能夠實現。因此,可以說,職業定力決定媒體融合成敗,而如何應對地市黨報及其記者、編輯的生存之困,著力打造具有相當職業定力的採編隊伍,正是推進媒體融合必須解決的前置性問題。

  努力創造穩定的職業預期

  在紙媒生存之困這一境遇中,隻要有一定的能力、優勢,相信每個人都會擁抱朝陽產業,謀求更高收入,實現更大價值,把握更好預期。仔細分析“出走”媒體人的選擇,我們會發現,最關鍵的是職業預期。對地市黨報來說,推進媒體融合也應把創造穩定的職業預期作為重中之重。

  對絕大多數地市黨報記者編輯來說,選擇這一職業時,基本就做好了放棄“大富大貴”的准備。因此,並不需要(也基本不可能)為記者編輯提供實現創富神話的機會,隻需要一個穩定的職業預期,就基本可以為報紙出版、媒體融合奠定良好基礎。而穩定的職業預期,意味著隻要認真工作,就能實現一定程度的人生價值,保障一家人穩定而體面的生活。

  對地市黨報來說,創造穩定的職業預期既有有利條件,更有不少困難。有利條件起碼包括三個方面:意識形態工作的重要性被擺上了新的高度,地市黨報或將面臨若干政策利好﹔媒體融合將增加新聞報道的傳播渠道,有利於記者編輯實現工作價值﹔記者編輯工作的自由度,是許多從業者最不舍的,隻要媒體融合保持去行政化的原則,這種自由度仍將具有相當的吸引力。

  相比之下,困難更多,也更需要廣泛借力各方資源力量,打出一套穩定職業預期的組合拳:

  一是體制保障。在同一單位內,人員身份性質的多樣性必然影響到不同人群的工作積極性。現在地市黨報多採取“事業+企業”模式運作,老人員老身份、新人員新身份,新人員的身份又多為人事代理、勞務派遣、公司聘用等,總之屬於編外用工。編外用工最大的問題正是影響預期。在目前人事制度下,編外用工意味著隨時可能被裁員,意味著失去關鍵的晉升通道,意味著無法享有行政、事業人員的保障水平。特別需要指出的,新人員大多具有本科乃至研究生學歷,以學歷、能力論,理應跟行政、事業單位的同齡人一樣,獲得應有的工作穩定性、晉升通道和社會保障。但目前的體制恰恰讓年輕的記者編輯們看不到希望。因此,建議有關方面統籌考慮這一現實問題,從體制上解決記者編輯的身份性質問題,實現“體制留人”“編制留人”。需要補充的是,在風險社會中,穩定就像一顆鑽石,會散發出更加奪目的光芒,而體制保障恰恰是記者編輯最好的穩定劑。

  二是投入保障。當前地市黨報生存困難是不爭的事實,媒體融合投入巨大同樣是實情,但任何投資的收效都比不過對人的投資,特別是在媒體融合的境遇中,增加對記者編輯的投入更顯重要。媒體融合是地市黨報“脫困”的新探索,但也存在一定程度的變數。如果不能維持採編隊伍的穩定預期,導致職業定力進一步失去,那麼很可能成為報紙差錯、骨干流失、事業滑坡的又一助推劑。因此,越是推進媒體融合,越要加強採編隊伍的投入保障。保障起碼應體現在兩個板塊:一是保障人員收入不減,確保記者編輯收入的穩定性﹔二是保障採編業務開展,確保記者編輯能夠專注於採訪編輯,而不是為採訪成本、績效任務等問題而分心、糾結。

  三是制度保障。不管是體制保障還是投入保障,絕不是說要把記者編輯“養起來”,而僅僅是提供合理的收入、工作、發展保障。在報紙出版、媒體融合的具體運作中,仍需建立、完善相關制度,保持對採編隊伍的制度約束。尤其是記者編輯正面臨從紙媒向全媒的“多棲生存”,更需要用制度去引導、約束,進而保障各項工作順利推進。其中,我們不僅要注重對新技術運用的考核、約束,更要注重對內容的把控。不同的媒體形態有不同的特點要求,但地市黨報原有的內容優勢不能丟。因此,要從選題策劃、流程管理、質量激勵、差錯懲處等多個角度入手,完善採編制度體系,形成制度剛性約束,讓記者編輯“心神更定”,更加專注投入地開展業務。

  厚植體制、投入、制度保障絕非易事,而是一項牽涉各方、復雜具體的工程。對此,我們必須認識到,職業定力決定媒體融合成敗,沒有一系列有力的保障,就沒有地市黨報採編隊伍的職業定力,更不會有順利成功的媒體融合實踐,甚至地市黨報原有的優勢和品質也會因此被“拔根”。屆時,再談聚心聚智聚力,再談保持職業定力、推進媒體融合,恐怕為時已晚。

  (作者系淮海商報社總編輯、淮安日報社政文部主任)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