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媒體對“2017習近平訪美”的報道框架分析【2】

——以《人民日報》和《紐約時報》為例

周永金

2019年02月27日13:44  來源:今傳媒
 

(二)報道的“三層次”框架分析

1.高層次結構分析:報道主題框架

通過閱讀,本文歸納出的5個主題框架分別為:元首會晤、中美關系、敘利亞和朝核問題、經貿關系以及其它。《人民日報》的報道集中在“中美關系”(50%)和“元首會晤”(33%)有關的話題,報紙將中美關系定位於和平穩定向前發展,與中國塑造負責任的大國形象要求相一致,利於社會的穩定。如通訊報道《中美關系的大廈建設得更牢、更高、更美——記習近平主席赴美國佛羅裡達州海湖庄園同特朗普總統舉行中美元首會晤》(《人民日報》2017年4月9日02版)將此次習近平訪美行動定位為“友誼之旅”,強調未來中美需走“合作之路”,才能“通向未來”。整體而言,《人民日報》肯定此次訪美取得的成果,對未來中美關系的穩步前進充滿信心。《紐約時報》的報道中於對敘利亞問題和朝核問題(36%)的報道,而有關中美關系的報道上相對較少(18%)。《紐約時報》的報道認為此次首腦會晤“… a chance for the Chinese leader to witness a raw display of American military might”(是為中國領導人提供了一次目睹美國軍事力量真實展示的機會)”,在會上,特朗普向習近平施壓,要求中國用其杠杆來遏制朝鮮。此議題的選擇是基於美國利益最大化的考慮,力圖保証美國國內的安全和霸權地位。

2.中層次結構分析:報道結構框架

臧國仁認為,“重組是同樣的內容經過不同的排列順序與時空變換,就產生了不同意義。” [3]重組的表現是報道結構要素的選擇,本文確定的5種結構要素分別為主要事件、先前事件、預測、影響和評估。兩家報紙都以主要事件作為主要的結構要素(分別為33.3%和36.3%),但是《人民日報》比較重視對事件的影響和評估進行報道(44%),比如事件本身對國際社會的影響,尤其是對中美關系的影響。而《紐約時報》在此結構要素上的佔比僅為27%,報道更傾向於對先前事件的報道(36.3%),比如對 “敘利亞問題”和“朝核問題”進行強調,突出本國在此次沖突事件中佔據著主動地位。

3.低層次結構分析:報道話語框架

語言與符號信息在傳遞社會真實上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新聞文本內部使用的關鍵詞反映了一定的感情色彩和社會心理內涵。通過詞頻統計,《人民日報》排名前十的詞語分別是習近平(145)、合作(128)、發展(130)、關系(111)、中美(119)、會晤(110)、美國(110)、中國(103)、元首(94)和雙方(92)。《紐約時報》排名前十的詞語分別是Trump(115), Chinese(100), Xi(94), Said(82), trade(45), American(45), President(45), North Korea(42), Meeting(35)和Syria(24)(括號內的數字是詞語出現次數,中文詞頻依據rost軟件進行獲取,英文詞頻依據國外WORDCOUNTER網站進行獲取)。《人民日報》在報道中多次使用“中美”、“合作”、“發展”和“對話”等詞匯,強化此次會晤在中美關系的塑造上起到的積極作用。而《紐約時報》則較少存在有關此次會晤的評價性詞匯,而是更多的關注“trade”(貿易)、“North Korea”(朝鮮)、“Syria”(敘利亞)和“nuclear”(原子核的)等議題,體現出兩國對待此次會晤的態度上也有所不同。

通過文本細讀,可以發現就會晤本身而言,《紐約時報》強化美國的主動地位,希望中方對美方提出的限制對朝供應問題保持“amenable”(順從的)態度,就習近平所處境地,用“tough”(艱難的)一詞進行描述,突出中方在會晤中面臨敘利亞問題的“兩難”境地。另外,多用“press”(壓迫)、“overshadow(使暗淡)”等動詞突出美方的主動地位,強化朝核問題和敘利亞問題在此次報道中佔據著重要地位。在談到訪問成果時,美方一定程度上肯定了此次會晤的積極意義,將會晤氣氛描述為“warm and welcoming”,(溫馨且熱情的),針對會晤達成的具體成果,美方肯定“100-day-plan”(百日計劃)的作用,並將其描述為“way station of accomplish”(階段性成果)。然而整體性仍然認為此次訪美達成的協議較少,“百日計劃”也被認為是“only tangible announcement”(唯一實際性內容),在人權問題和環境保護等問題上尚未取得較大進展。在《人民日報》的報道中,就會晤本身而言,報道將會晤情境描述為“燈光璀璨、鮮花綻放”,認為此次會晤是一次“匠心獨運”的安排,用“熱情洋溢”修飾領導人的講話,強調會議的“友好氣氛”,多次使用“深入、友好、長時間”等積極詞匯描述會晤,肯定了會議的正面作用。就訪美成果而言,習近平連用“加深理解”、“增進信任”、“達成共識”和“建立關系”等多個動賓短語,肯定了此次會晤的重大歷史意義,訪問成果是“豐碩的”、“卓有成效的”,肯定了訪問所取得的實質性進展。在中美關系議題上,將合作描述為“唯一正確”的選擇,此次會晤使得中美關系迎來了“新篇章”。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