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全國人大代表談《流浪地球》 給中國科幻片支招

2019年03月05日06:50 | 來源:北京青年報
小字號
原標題:解釋科學精神是科幻片“功能”之一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學院地球與行星物理院重點實驗室主任、中科院院士萬衛星

  全國人大代表、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著名評論家張頤武

  今年春節上映的《流浪地球》,讓“中國科幻片”成為討論熱詞。有評價表示,中國科幻片迎來了最好時期。兩會期間,北京青年報記者對文藝與科學領域的人大代表進行了專訪,從兩個維度點評《流浪地球》,同時給中國的科幻片發展支招。

  談觀影

  “流浪地球”不會真實發生

  看科幻片奇幻性應放第一

  北青報:科學家看科幻片會不會因“職業病”而習慣性地去找尋漏洞,從而失去看科幻片的樂趣?

  萬衛星:社會上有一種認識,認為科學家很奇葩。這個我不否認,有一些科學家是很較真兒。較真兒是對的,這代表著科學家精神,但就觀影來說,我們看的是科幻片,不是科普片,更不是嚴謹表達科學成果的論文。所以觀影的時候,應該把奇幻性和趣味性放在第一,而不必把嚴謹放在第一。當然,在追求奇幻的前提下,追求盡可能科學是對的。

  這個片子是上映過了一段時間,網上已經有了一些“劇透”。所以我看完電影后,倒也不覺得在科學嚴謹方面有大問題。要說藝術工作者拍一部科幻電影,科學家看了認為十分嚴謹、沒毛病,是不可能的。我更佩服的是“幻想”。原著作者的想象力確實很豐富,也有特色。

  北青報:那“較真兒”地來看,有沒有“科學漏洞”呢?

  萬衛星:也有缺憾。就我的觀點來說“流浪地球”這個事兒不可能發生。電影的背景是太陽成了紅巨星,從天文學角度來看,這至少是40億年以后的事兒了。而地球從有生命到現在幾十億年,作為一個物種人類出現才百萬年,人類文明進化到現在,隻有不到一萬年。這樣來看,要等到四五十億年后,人類早已不是現在這個樣子。任何事物都是有生有滅,四五十億年以后,人類這個物種是否還存在,或者進化成更高級的物種,都是有可能的。

  還有幾個細節,比如影片裡提到的等離子光體柱,用火石推動地球。事實上,僅僅靠等離子光體柱是不可能達到的。另外一個,提到木星的氫氣和地球的氧氣接觸后燃燒,把地球推離開。但事實上,這兩種氣體產生的是化學能,相比原子能,化學能是釋放能量效率最低的。

  當然,如果人類能延續到四五十億年后,我相信會有比原子能還要更強的能量會被人類利用。化學能是分子能量的釋放,原子能是原子核內部能量的釋放。四五十億年以后,一定會開發出比核能更高級的能量。如果藝術家想象力更豐富一些,把這個再幻想一下會更有趣。

  所以從科學角度來說,雖然我認為這個影片的故事不會發生,但我們沒必要追究,也不可能要求藝術家把科學做得這麼明白。

  還有個小問題,科幻離不開科學家,影片最令人遺憾的是沒有看到科學家實質性作用。但其實科學家的任何一點想法,專業度都是很高的。科幻片本身應該承擔的功能之一,就是向老百姓解釋什麼是科學、什麼是科學精神,不能憑自己想象認為科學是很簡單的。

  提建議

  科幻就要盡量放開想象力

  可參考美國科學顧問跟進

  北青報:從觀影角度,您如何點評《流浪地球》?

  萬衛星:《流浪地球》很有特色。首先,中西方文化不同,相對來說,我們更保守,在愛家愛國上也有體現,而愛地球也是與愛家愛國一脈相承的。在西方的影視文化中,出了問題,就逃離。但我們想的是帶著地球一起“逃離”。現在這個想法也得到了西方的肯定,是一個很好的創意。

  總體來說,世界上科幻大片有很多,美國好萊塢有這方面的電影工業基礎,科幻片做得很精致,很有吸引力。中國剛剛起步,所以不應該從整體水平上把我們的科幻片跟美國的科幻片做對比。要比就比特色,《流浪地球》給我們國家科幻片開了個好頭。

  北青報:如何理解科學和科幻的關系?

  萬衛星:科學是非常專業的,是小眾的﹔科幻是大眾的﹔在它們中間還有科普。科普很難做成大賣的大片,但科普的作用更大。科學主要任務是弄清宇宙的客觀規律,對人類發展作出貢獻。科普是向愛好者介紹科學家做了什麼,當前取得了哪些成就。科幻,則要盡可能放開想象力。如果科幻片在這個基礎上,也能宣傳科學知識、科學精神,那就更好了。

  北青報:在研究工作中有什麼線索和靈感給科幻片嗎?

  萬衛星:影片裡提到的太陽變成紅巨星,這個階段總是要來的,來了以后地球上的人怎麼辦?跟一些天文學家交流的時候,他們說不用擔心,幾十億年后人類完全可以把自己的文明傳承下去。就算人類逃不出去,也可以把人的基因信息發送過去,如果當地有另外的文明,就會用人類基因信息繼續發展繁衍。此外,也可以用機器人再造人類,送一個機器人出去,遇到有合適的環境后,讓機器人動手,把人類“復制粘貼”出來。當然,如果科學家談這個,聽起來會有點“不務正業”,但如果交給藝術家,利用豐富的想象力,拍成科幻片,再加上有血有肉的情節,一定很有趣。

  北青報:您認為未來科幻片發展有哪些難題?您有哪些期待?

  萬衛星:主要還是把科幻電影的工業基礎做好。另外,美國科幻片制作過程中,都有著名科學家當顧問,科學顧問跟攝制組一起工作。這一點咱們可以學習參考,今后制作中建議更尊重科學和科學家。作為一個“三體迷”,也很期待《三體》科幻片。

  說發展

  一個文學類型成熟需積累

  文學想象往往比影視超前

  北青報:春節期間,《流浪地球》成了最受人們關注的一部電影,您也撰文評論過這部電影。但是近20年,似乎國內科幻文學和電影都不是特別發達,直到這部電影“橫空出世”,這是什麼原因?

  張頤武:這個問題最根本的原因是此前中國一直都在發展過程中,包括科技等很多方面,我們是以西方為參照系來追趕。在追趕過程中,你會發現很難對人類的大命題發出深入的思考。現在經過多年發展,中國已經到了這樣一個新的歷史階段,文學和電影同時代其實是密切相關的。

  另外,一個文學類型的成熟,它也需要有積累,其實《流浪地球》之前,中國科幻文學已經做了很長時間的准備。科幻小說在中國其實從晚清時期就有了,之后都是零星的一些作品,形不成體系,那麼到了80年代也有一些發展,但是90年代以后經歷了一定積累后,涌現出像王晉康、劉慈欣、韓鬆等科幻作家,這為影視提供了豐富的資源和土壤,這樣科幻影視創作就有了一個好的基礎,因為文學想象往往是比影視要超前,而之后,我們的一些科幻作品還在國際上獲得了雨果獎,由於這一系列的積累,最后《流浪地球》才能脫穎而出。看到一些報道稱,《流浪地球》最初並不被看好,資本投得不是很積極,這可能是擔心這個類型還不成熟,但事實証明,我們的觀眾和全球的觀眾對這種類型接受度還是很高的。

  做示范

  “爆款”創作帶動整體發展

  鼓勵優秀人才多進行嘗試

  北青報:這部電影上映后,從科幻文學到科幻電影,您認為是不是在中國已經到了黃金時代?

  張頤武:從報道中,我也看到,目前有好幾部科幻電影是正在籌備中。這說明一部“爆款”的創作,它就能夠帶動一個類型整體的發展。文化創意產業就這樣,你會發現一部影片“示范”的效應會很大,這種效應包括會鼓勵很多的優秀人才進入到這個類型領域,大家原來覺得好像拍這種電影沒有希望,那麼現在就可能在這個類型上進行多種的嘗試。

  北青報:在《流浪地球》之前,還有《戰狼2》《紅海行動》也都取得了驕人的票房成績。您認為這三部片子票房取得很大成功的原因是什麼?

  張頤武:這幾部電影給人的感覺都是“無心插柳柳成蔭”。我覺得中國觀眾還是希望看到具有中國文化精神的電影。這幾部電影包括《流浪地球》在內,都是展現了中國社會在艱苦奮斗過程中間所做的很多努力,這種中國式“英雄主義”對觀眾有很強的吸引力。你可以看到,這幾部電影都非常提振精神,讓中國人感覺到在世界上能夠更努力地去發出自己的聲音﹔另一方面中國觀眾還是希望要看到雅俗共賞的影片,這種把動作、科幻類型和我們社會、經濟元素結合起來的商業化影片,目前很對中國觀眾胃口,用商業電影的規律來運作電影也是成功的關鍵。(記者 張小妹 趙萌)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