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新聞業未來:真實、深入、透明

張博
2019年03月05日13:23 | 來源: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
小字號
原標題:酷狗建設綠色平台,打造直播學院——為直播輸出更多專業人才和優質內容

“人人都能喊話”的時代,真實性不能因此弱化。 本版圖片均為資料圖片

隨著新技術時代所帶來的先進互聯網應用,國內外的傳統新聞行業都在短時間內迎來了危機點。以互聯網為基礎的新媒體不斷地發展和持續壯大,使得傳統紙質媒體正面臨逐年式微的危險。那麼,媒體如何保持讓自己的聲音在這個“人人都能喊話”的時代中依然被找到呢?

深入才能立足

美國作家哈立德·侯賽尼曾經表示:“如果文化是一座房子,那麼,語言就是鑰匙。”縱觀歷史,所有的新聞都是由人來推動的,而不論這個人是誰,他或她都永遠處於一種文化之中。試想一下,如果我們錯誤地理解了他人的語言或是文化,那麼,我們將如何有效地理解一個信息呢?就像一些外國大使不會講當地的語言而造成一些外交問題一樣,其實,在新聞業中也是如此。

事實証明,人一旦真正地掌握了一門語言,那麼,就較為容易地理解語言背后所表達的本質含義。因此,從這個角度去理解新聞,那些被認為是通用的新聞語其實並不能真正地觸及新聞內容的核心。

試想一下,如果在戰區或者某個不熟悉的地方,記者不需要翻譯員而是直接與受訪者交談,那麼,記者又將會獲得多少原本會在翻譯過程中丟失的額外信息呢?南非前總統納爾遜·曼德拉曾說過,如果用一種與談話者並不統一的語言進行交流時,得到的永遠是最淺顯或是最表面的回答,但如果使用他們的母語和他們交流,得到的才能是故事的核心。

因此,那些技巧成分十足的新聞語是時候拋棄了,在這個人人都可以發聲的媒體時代,准確並深入地傳遞信息才能使新聞人獲得生存。

真實才能立命

技術經常被吹捧為新聞業的未來。的確,科技的進步使得人們同信息之間的聯系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緊密得多,新聞的更新速度也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快。然而,對於新聞業而言,這種“時速”以秒為計算單位的更新其實並沒有讓受眾的滿意度獲得真正意義上的提升。相反,新聞的可信度連續不斷地受到受眾的質疑。

隨著互聯網不斷地深入到人們的生活之中,人們開始不斷地在臉書、推特、博客等各種各樣的社交媒體中發出自己的聲音。不可否認,這些社交網絡本身具有很高的影響力,而那種第一時效性的內容、圖片、短視頻又使得影響力進一步擴大,新聞業很難再像過去那樣做到一條新聞轟動一時了。那麼,面對受眾已經不再甘心做新聞的被動接受者,反而變成新聞的參與者和制造者的角色變化,新聞業如何進行有效的競爭呢?

誠信似乎是一個關鍵詞。互聯網下的消息、帖子盡管更新速度很快,但這些快速更新的新聞背后通常根本沒有時間進行調查和准確核實事實。而這種假新聞滿天飛的環境恰恰讓當今新聞業獲得了另一個生機。因此,新聞人需要轉變為了搶頭條而對新聞內容進行直接轉載或是簡單改寫的思想,徹底告別為了博人眼球而嘩眾取寵的評論性內容,應將注意力回歸到新聞內容的准確度上來。

透明才能續命

盡管新聞業在努力試圖不斷地恢復其公信力,但其近年來的具體表現依然不盡如人意。根據英國萊韋森調查報告的數據顯示,當英國人提及他們的國家媒體時,大部分人都表現出了懷疑和冷嘲熱諷的態度。而這種態度的背后除了是被博人眼球的虛假或被夸大內容所致,新聞的透明度更是另一個不可忽視的原因。

就像美國著名商業雜志《快速公司》總編輯斯蒂芬妮·梅赫塔在沃頓商業記者50周年研討會上所說的,“記者在新聞透明度方面所做的工作十分欠缺,民眾通常希望在獲取了一個事件發生的消息后進一步了解是什麼原因導致的事件發生,而不是事件發生后各種鋪天蓋地博人眼球的評述點。在這個新媒體時代,社交媒體中網友的評論其實比新聞人犀利得多。我們需要清楚地知道新聞人不是作家,不是在藝術加工一個故事,我們應該在調查事實真相后向公眾作出解釋,而這種解釋應該是讓人感覺到沒有被保留或是被刪除某些片段的”。

也許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新聞業的困局依然被技術的進步所牽制,公眾通過互聯網發出自己的聲音以改善他們生活的決心將越來越強烈。因此,新聞業要想在這種環境下繼續生存,就需要清楚地意識到新聞就是新聞,其隸屬於傳媒而非宣傳,隻有通過有深度、夠透明、真實有趣且適應這個高速媒體時代的創造性的新聞形式,才能讓新聞業在這個人人都有麥克風的新媒體時代生存發展。

(編譯來源:《衛報》《華爾街日報》)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