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體時代電視新聞評論的守正創新
——第二十八屆中國新聞獎評獎札記
融媒體時代,電視新聞評論要彰顯影響力和傳播力,就必須守正創新,在文本寫作時,應堅守問題意識,注意挖掘題材的時代性與典型性,把握好輿論引導的時度效,實現融媒體時代電視新聞評論的創新表達。
電視評論的現狀與困境
毋庸置疑,我們已經置身於融媒體時代。
融媒體時代,媒介的技術進步,前所未有地改變了新聞的生產組織方式(如中央廚房)、新聞傳播方式(如平台傳播、精准分發)、輿論場的態勢(如主流輿論場、網絡輿論場、社群和民間輿論場的分化)和媒體經營的業態(如平台聚集和共生)等媒體的生態。①改革開放以來一直在新聞輿論場引領風騷的電視評論,曾涌現出諸如《觀察與思考》《焦點訪談》《新聞調查》等婦孺皆知的優秀電視評論欄目,“20世紀90年代受到業界和受眾關注最多的新聞評論形式”②,卻在這種新的媒介語境和媒介生態中遭遇了空前的挑戰。一方面,融媒體時代,移動多屏的全空間大眾傳播逐漸取代電視媒體的客廳大眾傳播而成為受眾喜愛的新傳播方式,以客廳文化作為主要傳播語境的電視評論,其影響力和收視率均呈現出不同程度的下滑﹔另一方面,在產業化的驅動下,不少電視媒體一味追求收視率,競相上馬各種綜藝娛樂類節目,曾經被視為電視媒體“靈魂”與“旗幟”的電視新聞評論,開始遭到不同程度的冷落乃至拋棄。
電視新聞評論的這一現狀與困境,逐漸波及近年來中國新聞獎的評選。有人認為,“近年來,中國新聞獎電視評論從參評數量到獲獎結果都堪憂。第二十七屆中國新聞獎電視評論符合要求的參評作品更是下滑到隻有9件的個位數,為中國新聞獎設置以來參評數量最低。”③第二十八屆中國新聞獎,電視評論組的參評數量依然維持在9件這一歷史低位,現狀讓人無法樂觀。更令人憂心的是,這9件參評的電視新聞評論作品,質量參差不齊。如某東南沿海衛視大台報送的作品,盡管制作精良,在手段上注意零距離交流,多渠道聯動,大小屏融合,但是,卻混淆了談話類節目和電視新聞評論的邊界,將明顯屬於談話類的社教節目,作為電視新聞評論作品報送。
因此,在媒介融合的語境中,電視新聞評論如何守正創新,業已成為眾多電視新聞媒體人思考的一個重大問題。“‘守正創新’充分體現了新形勢下宣傳思想工作不變與變的辯証規律。守正是基礎、是前提、是保障,是第一位的,解決的是去哪裡的問題。創新是動力、是能力、是守正的實現路徑,解決的是怎麼去的問題。”④在這個意義上,我們力圖通過對第二十八屆中國新聞獎電視評論獲獎優秀作品的解讀,分析融媒體時代電視新聞評論供給側改革的探索之路。
文本寫作的問題意識
新聞工作者作為黨的政策主張的傳播者、時代風雲的記錄者、社會進步的推動者、公平正義的守望者,要“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其文本寫作和傳播就必須把握好輿論引導的時度效,不斷增強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和公信力。在這裡,所謂“時”,是指新聞輿論傳播的時機、時效和時宜﹔所謂“度”,是指新聞輿論傳播的角度、態度和力度﹔所謂“效”,是指新聞輿論傳播的效果、效應和效益。時度效是新時代檢驗新聞輿論傳播影響力的衡量標尺,自然也是大數據、智能化推動媒體融合發展背景下電視評論文本寫作和傳播守正創新的方向所在。
中央電視台新聞頻道《新聞1+1》制作的《十九大觀察》第一期,在2017年10月18日十九大召開當天就推出,無論是主持人董倩還是觀察員白岩鬆,都突出了本期節目所報道的是“今天上午黨的十九大拉開帷幕”這一時間節點。眾所周知,新聞是時間的易碎品,新聞評論要發揮其應有的傳播效應,同樣也應注重時效性。但是很長的一段時間,電視評論由於涉及採訪、撰寫、攝像、剪輯等流程,與報紙、廣播等其他媒介介質相比,制作較為復雜,因此電視評論播出時,時間上往往滯后。而《十九大觀察》第一期,當天重大事件的電視新聞評論,當天播出。這種隻爭朝夕的操作,恰恰克服了傳統電視評論時效性差的不足,極大地滿足了融媒體時代公眾對及時性評論傳播的需求。
人類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過程,就是一個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問題意識的本質在於人類主體必須要有發現問題的意識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它不僅是人類認識世界的基礎與保障,而且是人類改造世界的路徑與歸宿。因此,融媒體時代電視新聞評論守正創新的關鍵所在,就在於其寫作必須要有強烈的問題意識和鮮明的問題導向。一個好的電視評論,其時、度、效的核心標准,就在於通過對問題的及時發現,有角度、有態度、有力度地解答,最終實現引導受眾探究這一問題所蘊含的意義和價值。在《十九大觀察》第一期中,白岩鬆恰恰就是通過境外記者人數與境內記者人數的橫向對比以及十九大境外記者人數與十六大境外記者人數的縱向對比,敏銳地指出,發生這一改變的根本原因,就在於“背后發生了一個重要的變化,因為此時的中國,不再是一個亞洲的中國,而是整個世界的中國。”
黑龍江廣播電視台新聞頻道制作的《減產為何卻增收?》節目,播出的時間點選擇在“2017年的最后一天”,可謂意味深長。年終盤點,通過對過去一年的經驗總結,展望來年的發展大計,可以說是這篇電視新聞評論的時效性所在。當然,這篇電視評論之所以贏得評委的好評,在於其標題和文本寫作都烙印著鮮明的問題意識。該電視評論破題就指出,2017年,“黑龍江省結束了連續13年糧食增產的記錄,減產近4億5千萬公斤。”對於習慣了國內媒體增產報道的受眾來說,這則評論似乎應該帶有強烈的批評性﹔但是,峰回路轉,評論卻轉而指出另外一個事實,“今年,黑龍江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有望突破8%,是近三年來增幅最快的一年。”糧食減產,而農民可支配收入大幅增長,這種強烈的對比,其問題關鍵在哪裡呢?該篇電視評論通過詳細的調查,在文本寫作時以“為何要減少?”“怎樣增加?”“減少和增加等於什麼?”這樣三個帶有強烈疑問色彩的小標題,抽絲剝繭式地指出,黑龍江近年來減去的是“低效、低質”的玉米面積等,增加的是“適銷對路的綠色、有機優質農產品和綠色農產品供給”。最后,評論認為,作為“維護國家糧食安全的壓艙石”的黑龍江省近年來糧食生產的這種新格局,意義重大,因為這一新的現象,雄辯地說明我國的農業生產必須“適應農產品消費結構升級的迫切需要,提供更多高質量適銷對路的農產品,滿足人們從‘吃飽’向‘吃好、吃得安全、吃得營養健康’的需求轉變”,進而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山東廣播電視台公共頻道制作的《科技創新“最后一公裡”如何走?》,指出科技成果轉化被稱作科技創新的“最后一公裡”,是科技創新能否取得實效的關鍵環節。山東理工大學教授畢玉遂帶領團隊,經過艱辛探索,研究出了無氯氟聚氨酯化學發泡劑,“被媒體稱為最有可能拯救大氣臭氧層的人”。但是,這項在2017年贏得5億元專利使用權而走完“最后一公裡”的重大成果,卻耗費了整整7年的時間。因此,面對畢玉遂教授的成功,該電視新聞評論體現出了冷靜與理性,揭示出隱藏在這一現象背后不容回避的問題:“畢教授的成果被成功保護起來,完全是一個偶然事件”,因為這是在7年推廣無望的情況下,相關領導給國務院寫了一封信才最終幸運地得到解決。同樣幸運的是,“7年時間沒有被對手趕超,沒有被同行破譯。”因此,該電視新聞評論提出疑問,“下一個同樣級別的發明出來了,我們怎麼辦?還要等7年嗎?還要靠給上級領導寫信嗎?”在這個意義上,隻有“用持續不斷的制度創新,來推動科技創新、保護科技創新、激勵科技創新”,才有可能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建議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
融媒體技術的創新表達
融媒體時代,新媒體技術突飛猛進,人人都擁有麥克風,輿論場眾聲喧嘩,對傳統的電視新聞評論構成了競爭與挑戰﹔但是,也意味著電視新聞評論隻有不斷與其他媒體進行資源共享、優勢互補,融合新媒體的技術手段,才有可能在當前復雜輿論場域中發揮自身的競爭力和傳播力。
中央電視台新聞頻道參評作品《十九大觀察》第一期,白岩鬆既是上會記者,又是節目觀察員。這種角色的多重性,接軌當前國際一流媒體新聞評論的制作方式,夾敘夾議,靈活自由。與此同時,節目採取短片和演播室相結合的敘事方式,重點板塊《關鍵詞》聚焦於習近平總書記所做的十九大報告,短片關注新時代、新目標、新方略。演播室則探討新時代的新思想和新征程,對十九大報告進行了細致深入的解讀。此外,節目短片制作精良,融合了採訪、圖片、PPT等多種元素,評論報道手段立體豐富。
黑龍江廣播電視台新聞頻道參評作品《減產為何卻增收?》,以思辨的高度揭示了黑龍江省糧食產量降下來、農民錢袋子鼓起來的根本原因,剖析了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給農業帶來的重大變化。山東廣播電視台公共頻道參評作品《科技創新“最后一公裡”如何走?》,記者以敏銳的觀察力挖掘山東理工大學一項科技成果5億元天價轉讓背后不為人知的故事。縱觀兩件電視新聞評論作品,題材和評論風格雖然各有不同,但都注意挖掘時代性與典型性,作品立論鮮明,用事實說話,充分運用融媒體“中央廚房”虛擬圖示、現場連線等手段,很好地實現了融媒體時代電視新聞評論的創新表達。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新的時代條件下,黨的新聞輿論工作的職責和使命是:高舉旗幟、引領導向,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團結人民、鼓舞士氣,成風化人、凝心聚力,澄清謬誤、明辨是非,聯接中外、溝通世界。”在這個意義上,融媒體時代電視新聞評論的守正創新,依然任重而道遠。
(作者范志忠系浙江大學傳媒與國際文化學院副院長、教授,第二十八屆中國新聞獎、第十五屆長江韜奮獎評委﹔嚴勤系杭州日報集團杭州網董事長、總編輯)
注釋:
①梅寧華、支庭榮主編:《中國媒體融合發展報告(2017-2018)》,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7年版,第1頁。
②袁麗媛、王燦發:《改革開放40年中國新聞評論的回顧、反思與啟示》,《新聞愛好者》2018年第6期。
③許建俊:《媒體融合:電視評論需擴大供給》,《南方電視學刊》2017年第8期。
④慎海雄:《以守正促創新以創新強守正》,《求是》2018年第19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