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新聞戰線》>>2018年·第11期

構建新時代的主流敘述

——“學習黨的十九大精神的思考”任仲平文章寫作體會

張 鐵
2019年03月26日09:50 | 來源:人民網-新聞戰線
小字號
原標題:構建新時代的主流敘述

  任仲平要有力量把握歷史的大邏輯、有勇氣做出時代大判斷,構建起屬於自己的主流敘述。這樣的“主流敘述”,需要以主流姿態切入主流議題,以主流聲音傳播主流價值,以主流話語塑造主流表達,在輿論場中發出更響亮的聲音﹔需要立足大時代,關注真問題、進行真思考、給出真解答﹔需要擁有大胸懷,在全球背景下思考,在歷史視野中講述。

  2017年12月5日、6日,人民日報在一版下八欄,連續刊發兩篇“學習黨的十九大精神的思考”任仲平文章。上篇《領航,思想的力量開辟新時代》集中論述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下篇《使命,復興的道路開啟新征程》聚焦闡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世界意義。其中上篇獲得了第二十八屆中國新聞獎特別獎,這也是這一品牌第十八次獲此殊榮。

  與過去一樣,這篇任仲平也是集體智慧的結晶,在人民日報編委會指導下,由副總編輯盧新寧帶領評論部擔綱寫作。黨報集中優勢兵力打造大型政論精品,苦下功夫、精心打磨,出精品、出名作,這不僅是一種新聞規律、一種創作規律,更是一種業務責任、一種政治責任。

  任仲平是黨報評論中一個獨特的形態。它在形式上最突出的特點之一是篇幅長,每篇能達到七八千字。這讓文章有了較大的寫作空間,可以把問題充分展開,說深說透,但也對文章的結構、表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過,換個角度看,相對舒展的寫作空間,也是巨大的探索空間,可以讓寫作者更好地把思想梳理好、把結構搭建好、把表達打磨好。這些年來,任仲平是人民日報評論的一塊創新“試驗田”,18次獲得中國新聞獎的殊榮,正可以理解為以此鼓勵黨報對評論傳統的承續與創新,以此推動主流媒體對政論表達形態的革新和探索。

  回望任仲平20多年的足跡,從開篇之作《從十一屆三中全會到十四屆三中全會》到抗擊非典時的《筑起我們新的長城》,到新中國成立60周年時的《改變歷史的“北京時間”》,再到此次獲獎的《領航,思想的力量開辟新時代》,一以貫之的是突破和創新。可以說,任仲平的歷程,也是我們在人民日報編委會的指導下,不斷形成與完善政論內容形態、表達形態的實踐過程。在這次寫作中,我們再次深感,作為黨中央機關報的政論品牌,任仲平要有力量把握歷史的大邏輯、要有勇氣做出時代大判斷,恰如盧新寧副總編輯所言,要構建起屬於我們自己的“主流敘述”。

  ——以主流姿態切入主流議題。任仲平這樣的大型政論,其重要性體現於以系統性的思考傳遞對於當前時代重大議題的認識。換句話說,需要以持中守正的姿態,成為這些“一級議題”的定音鼓、定盤星。一段時間以來,面對全媒體時代,主題宣傳、正面宣傳常常顯得力不從心,在一些重要議題上甚至出現了零碎化、空心化、形式化的情況。對於治國理政、思想理論、歷史文化、世道人心的重大議題,主流媒體必須給出自己的判斷、發出自己的聲音。任仲平選取的這些話題,雖然不一定自帶“流量”,但以其深刻的影響力而成為時代的剛需。可以說,黨報評論的“講政治”,首先就體現在這一點上。

  ——以主流聲音傳播主流價值。任仲平的寫作,有著深厚的基礎與深沉的積澱,也貫穿著同一種價值、同一種氣質。在這個思想觀念多元、多樣、多變和媒體競爭紛繁復雜的時代,黨報評論要贏得讀者、發揮作用,重要的一點就是守住穩定的價值觀,以主流聲音傳播主流價值。我們理解,這應該是有頭腦、有肝膽、有心腸。有頭腦,就是有敏銳的發現、深入的思考,這是建構文章的根。有肝膽,就是有直面問題的勇氣、治國理政的擔當,這是支撐文章的魂。有心腸,就是有對黨的感情、對人民的深情,這是貫穿文章的氣。說到底,“文章合為時而著”,隻有把握好時代性、針對性、人民性,才能在主流聲音中更好地體現主流價值。

  ——以主流話語塑造主流表達。這些年來,任仲平以充分的說理、深入的分析、鮮活的素材、豐富的細節,形成了頗具自己風格的表達系統。這樣的主流表達,源於視野的不斷打開。我們提出要完善三個體系——話語體系、知識體系和思想體系﹔培養三種意識——以全球意識打開世界視野,以歷史意識體現中國特色,以問題意識對接現實國情﹔善用三重資源——賡續紅色政黨文化傳統,接納現代文明價值,考量當代民眾訴求。借助這些意識的革新與知識的積累,任仲平提供了一種新的知性表述,以豐富清晰的邏輯層次增強評論的思辨能力,以認識問題新的方法增強評論的說服能力,以陌生化的細節和素材形成充滿魅力的論述能力,從而實現“統一思想、凝聚力量”的作用。

  以“學習黨的十九大精神的思考”任仲平為例,我們可以看到以“任仲平”為代表的人民日報政論,在構建主流敘述上的一些具體探索。

  構建主流敘述,需要寫好大文章

  “學習黨的十九大精神的思考”這兩篇任仲平文章,選取的是一級的目錄、最重的話題。黨的十九大召開之后,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這兩篇任仲平文章,一個突出的特點,就是把握住了黨的十九大精神的主線和靈魂,注重理論的梳理和分析,彰顯了扎實深厚的理論功底。

  提綱挈領,抓住精神要旨。大文章的寫作,最關鍵的就在於確立主題和主線。這兩篇任仲平文章,抓住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個靈魂,抓住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條主線。上篇牢牢把握新思想的價值意義,在歷史、現實和未來的坐標中論述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下篇緊緊圍繞民族復興的歷史使命,從現代化道路的廣闊視野中論述中國道路的世界意義。正是因為准確把握了黨的十九大精神的核心要旨,所以文章理論重點突出,邏輯層次明晰,也讓讀者對於黨的十九大精神有了更准確的把握、更深刻的理解。

  文章既起到了深入淺出的效果,又完成了獨到的理論建樹。如何理解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意義?上篇從實踐、歷史、理論、世界四個維度出發,追尋這一思想改變中國、改變世界的力量。如何看待中國道路在人類文明發展中的重要貢獻?下篇著重從黨的領導、自我革命、制度優勢等幾個方面,論述科學社會主義在21世紀的中國煥發出強大生機活力,彰顯了中國道路對於世界現代化進程的獨特意義和價值,以此觀察中國共產黨為人類作出的新的更大的貢獻。文章敢於在全面分析的基礎上下判斷,比如認為中國的新時代“不僅是一個發展進程的概念,更是一個思想演進的概念”,用新思想定義新時代、引領新征程,可謂擲地有聲、簡潔有力。

  我們理解,任仲平要寫的“大文章”,不是字數多、篇幅長,而是分量重、內涵深。我們認為,構建主流敘述,不能被“10萬+”所左右、隻有吸引眼球的內容,而是要發現歷史的結構和現實的方位,成為輿論的定盤星、壓艙石。

  構建主流敘述,需要立足大時代

  毛澤東說:“每個國家,每個時期,都有新的理論家,提出新的理論”﹔鄧小平說:“馬克思有他那個時代的語言,我們有我們時代的語言。”引導讀者深入領會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寫出新的“時代感”是一個必然的要求。

  在《領航,思想的力量開辟新時代》中,有一段總結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的內容:以民族復興中國夢重構“時間邏輯”,以“五位一體”“四個全面”重構“戰略邏輯”,以經濟新常態重構“增長邏輯”,以新發展理念重構“發展邏輯”,以全面深化改革重構“治理邏輯”,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重構“精神邏輯”,以美麗中國建設重構“生態邏輯”,以全面從嚴治黨重構“政黨邏輯”,以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重構“世界邏輯”……黨的十八大以來,這些具有開創性的理論成果,背后其實是一個大的“時代邏輯”。一篇大型政論,必須把握好這樣的時代邏輯,把結論建立在對中國發展方位的判斷之上,才能回答好思想為什麼產生於這個時代又如何影響著這個時代的問題。

  習近平總書記不斷強調,要有“問題意識”。問題是時代的聲音,文章的時代感也體現在對於問題的把握上。帶著強烈的問題意識,這兩篇任仲平文章把5年多來的改革發展,放在一個峻切的時代背景下考量。文中分析了“中國號”航船再度揚帆起航的2012年,許多人“並不樂觀”的預期:中國經濟增速新世紀以來首次低於8%,諸多矛盾疊加、風險隱患增多的嚴峻挑戰,外媒一疊聲唱衰中國,各種“陷阱”亟須跨越……並認為這是“一個破舊立新、世代交替的‘艱難時刻’”。這樣的時代背景,讓這些年來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引領下的中國沖破歷史的隘口,迎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飛躍,愈顯難能可貴。

  我們理解,主流敘述需要面對的大時代,不是隻言片語、一鱗半爪的“微時代”,也不是吟風弄月、輕佻浮夸的“小時代”,而是關注真問題、進行真思考、給出真解答。唯有貼合時代心靈,切中時代脈搏,才能讓作品在與時代的對話中綻放生命力,成為最豐厚的滋養。

  構建主流敘述,需要擁有大胸懷

  馬克思的“世界歷史理論”啟示我們,在全球化時代,任何國家和地區的重大問題,都須放到共同的世界歷史進程中去審視。要寫好大文章、把握大時代,歷史坐標、世界坐標,都是必不可少的參照系。文章需要目光四射,在全球背景下思考,在歷史視野中講述,才能更加凸顯新時代、新思想的內涵與分量。

  融匯各種資料和觀點,使文章既有海納百川的思想高度,也增強了文章的說服力。從美英聯合制作的紀錄片《中國:習近平時代》,到俄羅斯《真理報》文章《十月光芒指引未來》﹔從越南峴港APEC峰會習近平演講受關注,到坦桑尼亞革命黨效仿中國共產黨加強作風建設,借嘴說話的方式,讓文章的論述更加客觀。為了避免斷章取義,我們還核查了幾乎所有引文的原文和上下文語境,確保了引用的准確性。文章的引述,既有媒體視角、觀察家視角,也有基層老黨員視角、政治家視角﹔既有文學化的表達,也有來自基層的鮮活案例,對各種論據深入淺出的剖析,對各種素材詳略搭配的使用,讓文章的分析更為透徹、判斷更有分量、立論更為權威。

  敘述脈絡上突出的“時間景深”,既以古論今也以今觀古,既追溯過往也遙望未來,在縱橫捭闔中寫出了氣魄、提振了信心。在社會主義運動500年歷程中闡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開辟的新境界,在人類300年現代化進程中思考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方位和貢獻,在對中國未來和人類命運的展望中揭示新時代中國探索的寶貴意義,這些“時間景深”的運用,增加了文章的底蘊和意涵,讓文章最終呈現站位高、視野遠、脈絡明、論証強的特點,寫出了任仲平文章一貫的神韻和氣魄。

  有人說,結構、寫作過一篇5000字以上的評論,那麼面對千字左右的評論,也會相對輕鬆。的確,任仲平作為一種大型政論,在寫作觀念、表達技巧的創新上,有著領航的意義。在我們的社論、評論員文章中,往往能看到在任仲平寫作中積累的技巧與經驗。從這個意義上說,對於宣傳思想工作、新聞輿論工作,任仲平的意義除了在重大活動、重要時刻發聲外,也在於為政治宣傳取得良好傳播效果探索,為形成更廣泛的主流敘述打通“航道”。從這個角度來看,任仲平也永遠“在路上”。

  (作者系人民日報評論部副主任)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