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期刊秀:《新闻战线》>>2018年·第12期

价值恪守与机制创新:主流媒体的公信力重构

许根宏 胡娅莉
2019年03月28日13:54 | 来源:人民网-新闻战线
小字号
原标题:价值恪守与机制创新:主流媒体的公信力重构

  重构主流媒体公信力,关键是要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指引下,以满足受众诉求为价值恪守,不断提升受众对主流媒体的信任度和认同感。在重构主流媒体公信力的实践中,如何满足受众诉求,亟待主流媒体新闻传播机制的系统创新。

  所谓主流媒体公信力,是主流媒体与受众长期良性互动的结果,也是主流媒体安身立命的基础,决定着新闻舆论的传播力、引导力和影响力。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算法催生的新型传播正加速解构和重构传媒生态,导致传统主流媒体公信力日益面临挑战。如何重构主流媒体公信力,是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主流媒体公信力面临挑战的现实境况

  从传播主体与受众互动的维度看,主流媒体公信力面临挑战的原因,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主流媒体受众认同面临“去中心化”。受众认同,是主流媒体公信力的基础。在传统媒体时代,由于传播机构、传播渠道与传播方式相对单一,主流媒体拥有垄断地位,处在新闻传播的中心位置。主流媒体的天然优势,决定了受众因没有过多选择而充分信任和依赖主流媒体。随着技术的进步,全民传播时代到来,受众获取信息的渠道和方式不再主要依赖主流媒体。主流媒体公信力因受众依赖和认同度的降低而被削弱,导致面临“去中心化”的挑战。

  主流媒体专业素养面临“去权威化”。传播主体的专业素养,是主流媒体公信力的内核。传播主体的专业素养越高,受众对主流媒体认同度越高,主流媒体公信力则越高。在“新闻垄断”年代,主流媒体从业者的专业素养在受众心中具有较高权威性。但在人工智能时代,新型传播带来受众获取信息渠道的多元化,尤其是随着受众自身知识和认知能力的普遍提高,受众对传统主流媒体知识生产权威性的认可度开始降低。面对传播生态的变革,诸多主流媒体从业者并未及时实现知识更新。从传媒机构看,传统主流媒体人力资源改革因不及时或不彻底,导致主流媒体整体专业素养已不完全适应现代传媒发展之需。

  主流媒体职业追求面临“去理想化”。毋庸置疑,富有新闻理想和事业激情,是多数主流媒体从业者的人格特质。但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价值取向日益多元,主流媒体“一统江湖”的垄断地位开始消解,影响力和经济效益大幅下滑,受众认同度开始降低,主流媒体从业者的社会地位已不如往昔。这种由新技术带来的新闻场域变迁,最终导致主流媒体从业者的职业理想和事业激情降温。近些年,主流媒体从业者转岗或辞职现象逐年增多,便是主流媒体职业追求面临“去理想化”的例证。

  主流媒体角色认同面临“去身份化”。记者被称为“无冕之王”,这种称赞曾长期被主流媒体从业者看作是一种神圣而具有使命感的身份象征。在这种身份认同感驱使下,主流媒体从业者始终“奔走在新闻的路上”,追求“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但随着新技术催生传播生态变革,全民传播逐渐开始“燎原”。在某种意义上,凡是拥有“终端”者,皆可能成为不拥有记者证的“无冕之王”。此时,新闻传播的角色或功能,逐渐不再被主流媒体从业者所垄断。受众对主流媒体从业者的身份预期开始淡化和模糊,导致从业者的角色认同开始面临“去身份化”。

  主流媒体公信力重构的价值恪守

  主流媒体公信力面临挑战的主要原因,源自新技术催生传播生态的变革,具有客观性。但主流媒体如何发挥主观能动性,重构公信力,关键是要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这颗“定盘星”指引下,始终立足受众需要,坚持价值恪守。

  始终以满足受众知晓真相需要为价值恪守。满足受众知晓真相需要,是重构主流媒体公信力的基石。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强调的新闻真实,是受众需要知晓事物真相的本质要求。遵循客观,呈现真相,已成为各国媒体公认的“铁律”。在新闻活动中,若缺少事实或真相不足,就会导致受众对主流媒体的信任度几乎为零。全民传播时代,受众对事实基础上的新闻真相追求日益迫切。反思当前主流媒体之所以面临“去中心化”挑战,在某种意义上,与主流媒体未能在“信息泛滥”中充分满足受众知晓真相的诉求密切相关。因此,重构主流媒体公信力,首当其冲是要以满足受众知晓真相需要为价值恪守,努力供给“透明新闻”。

  始终以满足受众知识积累需要为价值恪守。满足受众知识积累需要,是主流媒体重构公信力的基本要求。从文化视角看,具有知识生产功能的媒体,是受众实现知识积累的一个重要工具。受众之所以信任主流媒体,原因之一就在于主流媒体可以为受众释疑答惑,增长知识。这也是“读书看报”的应有之义。当下,虽然受众获取信息或知识的渠道和方式已很丰富,但不少媒体尤其是诸多新媒体所提供的信息仍属于“快餐文化”,甚至是重复劳动的“复制品”。此时,受众所需的知识,尤其是对具有“高含金量”的知识诉求,并不能完全得到满足。所以,主流媒体应始终坚持受众立场,以满足受众知识积累需要为价值恪守,提高知识生产水平,提升公信力,成风化人。

  始终以满足受众参与监督需要为价值恪守。公众通过主流媒体参与社会监督,源自对受众权利的尊重,也是民主的体现。传播渠道和传播方式的丰富,虽为受众参与社会监督打开了方便之门,但诸多新媒体尤其是自媒体,却时常以监督之名行违法之实,忽悠受众,干扰社会秩序。遗憾的是,面对确需曝光监督的事件,不少主流媒体往往“装聋作哑”,任由“杂音”或“噪音”蔓延,更谈不上第一时间发声,以正视听,发挥主流媒体舆论监督功能。在舆论监督面前,某些主流媒体习惯性的“不作为”,降低了受众对主流媒体的信任度。经验表明,越是“信息泛滥”,越需要主流媒体以满足受众参与监督需要为价值恪守,以主动作为赢得受众尊重和信任。

  始终以满足受众感受正义需要为价值恪守。按照马克思主义立场,正义要求主体按照符合多数人利益的道德标准来行动。社会越是进步,受众越是渴望正义来增强生活的底色。作为社会公器的传媒,理所当然是维护社会正义的一支重要力量。随着表达意见和参与社会的渠道日益拓宽,受众对正义的渴望较之以往更加强烈,更希望主流媒体能在维护社会正义中有更好的作为。当主流媒体站在受众立场,对违反党的方针政策和侵害人民群众利益的行为,嫉恶如仇,匡扶正义,带头发挥社会公器的作用,自然会赢得受众的信任与好感。

  始终以满足受众实现审美需要为价值恪守。满足受众实现审美需要,是主流媒体重构公信力的更高价值追求。从哲学角度看,美是促进事物和谐发展的客观属性与功能激发出来的主观感受,是客观实际与主观感受的具体统一。审美是在理智与情感、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统一上追求真理、追求发展。①毋庸置疑,受众对主流媒体的期待,就在于主流媒体能帮助受众实现审美追求。重构主流媒体公信力,最终要落实到如何帮助受众实现审美的层次上来。因此,帮助受众实现审美,乃主流媒体提升公信力的“参照物”。人工智能时代,受众在享受智能传播的同时,还因“垃圾信息”“有害信息”的泛滥而苦恼,主流媒体应致力于提高新闻生产能力,既传播“自然美”,又传播“加工美”,努力帮助受众感受“美”。

  主流媒体公信力重构的机制创新

  如何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指引下的价值恪守,应用到主流媒体公信力重构的实践中,亟待主流媒体的机制创新。

  提高“透明度”,创新报道机制。新闻“透明度”,源自新闻客观性。新媒体时代,新闻客观性正由“真实”向“真相”演进,“透明新闻”开始成为受众新闻消费的“必需品”。但利益驱动下的道德滑坡导致部分媒体为了博取“眼球经济”,违背新闻客观性原则,制造“伪原创”甚至“谣言”,欺骗受众,损害媒体公信力。为满足受众对“真相”的诉求,主流媒体须创新报道机制,注重“调查性新闻”“解释性新闻”“精确新闻”的传播,努力将传统报道中“零碎的真实”和“经验的真实”提升为“整体的真实”和“科学的真实”,不断提高新闻的“透明度”。在方法论上,主流媒体须针对新闻来源、新闻采编等环节设计出一套增强新闻“透明度”的标准,建立新闻证据系统,优化调查方法,从而实现报道机制创新。

  挖掘独特视角,创新新闻原创机制。新闻原创,是主流媒体提升公信力的必然选择。在某种意义上,原创新闻决定了主流媒体公信力的强弱。人工智能时代,全民传播蔓延,新闻原创的可能性已被“同质化”消解,传统意义上的“独家新闻”采写难度日益加大。面对同一题材的竞争,主流媒体的最佳选择便是立足受众视角,用“横看成岭侧成峰”的辩证思维,捕捉最有新闻价值的切入点,挖掘独特视角,以视角的独特促成新闻原创,从而实现新闻传播效果最大化。为此,主流媒体须创新新闻原创机制,建立一套可呈现独特视角的采编流程和制度。实践中,主流媒体重点是要建立和优化同一题材不同视角的比较、选择和决策机制,保障呈现最佳新闻视角。

  强化“三度”融合,创新品质提升机制。主流媒体公信力需要内容来支撑。内容品质越高,受众认同度越高,公信力则越大。决定主流媒体内容品质的直接因素,离不开“高度、深度、温度”的“三度”融合。从内容生产角度看,“高度”主要指主流媒体选择报道题材的价值含量,“深度”主要指挖掘报道题材价值的深入性,“温度”主要指报道的人文关怀程度。强化“三度”融合,是主流媒体赢得受众认可、提升公信力的基础性支撑。在人工智能时代,强化“三度”融合,主流媒体须在创新品质提升机制中,坚持“政治家办报”意识,践行“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既“顶天”又“立地”。实践中,主流媒体须建立和完善一套符合“三度”融合要求的、可以量化操作的新闻采编考评制度,不断提升“三度”融合能力。

  抢占“第一落点”,创新新闻速报机制。新闻时效性,在时间维度上决定了新闻价值的大小。时效性越强,受众认同度越高,媒体公信力越强。在人工智能时代,面对新媒体“全天候”传播,传统主流媒体在新闻时效性上明显处于劣势。尤其当一个话题或突发事件被谣传而可能引发负面舆情时,抢占新闻“第一落点”,即时传播,先声夺人,对重构主流媒体公信力意义重大。实践中,主流媒体须在传播速度、现场感、内容全面性等方面努力做到“唯我独尊”。为此,主流媒体须创新新闻速报机制,优化采编流程,缩短传播时间,放大“第一落点”传播效果。

  积极守望社会,创新舆论监督机制。舆论监督,是媒体作为社会公器的必然使命。但长期以来,多数主流媒体以稳定大局为由,对舆论监督抱有“鸵鸟心态”,不愿、不敢与歪风邪气作斗争。随着新型传播的崛起,主流媒体将本该属于自己的舆论监督阵地,拱手让给了非主流媒体。而非主流媒体往往因职业素养不高等导致舆论监督成为非法获利的借口。为改变这一现状,主流媒体应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引,积极主动作为,守望社会,发挥社会公器之力。主流媒体要从内部机制创新、二级媒体合作机制创新、主流媒体与党政机关良性互动机制创新等方面建立和完善舆论监督机制,开展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新闻舆论监督工作。

  加速智能驱动,创新融合传播机制。提高公信力,促进新闻生产力发展,主流媒体须积极借力新技术,加速媒体融合步伐,创新融合传播机制。在媒体融合发展中,主流媒体虽早已意识到并重视人工智能驱动新闻传播的重要性,但较之人工智能技术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和发展,主流媒体主动应用人工智能技术推动融合传播的工作仍相对落后。如何发挥人工智能在融合传播中的“头雁”效应,主流媒体须加速智能驱动,在内容生产、平台搭建、渠道创新、端口建设等方面,创新融合传播机制,不断提高新闻传播能力,增强受众对主流媒体的认同感。

  发挥智库之功,创新媒体用人机制。建设媒体智库,是主流媒体提升公信力的必经之路。发挥媒体智库功能,为党委、政府和社会献计献策,也是主流媒体充当“喉舌”与“耳目”的应有义务。这要求主流媒体须借力各种新技术、人才等资源,构建“大传播”格局,延伸主流媒体新闻传播“链条”,利用长尾理论向受众提供多元化服务,满足受众需求,充分发挥媒体智库的功能。主流媒体发挥智库之功,终究要靠人才。较之以往,当前主流媒体更加迫切需要创新用人机制,盘活和开发人力资源。需要指出的是,主流媒体创新用人机制,务必要立足公心,对人才要政治上信任、工作上重用、生活上关心、待遇上保障,力戒做表面文章。

  本文为2018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人工智能传播法律规制研究》(项目批准号:18BXW116)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许根宏系西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特聘教授,安徽日报高级记者,法学博士、博士后;胡娅莉系安徽日报主任编辑)

  注释:

  ①胡寿鹤:《美与价值》,《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2000年第12期。

(责编:赵光霞、宋心蕊)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