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報在社會治理中的作為
黨報在組織群眾、宣傳群眾、教育群眾、服務群眾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在社會治理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閩西日報社把握正確導向、推動媒體融合、暢通群眾訴求渠道,在提升輿論引導力、打造新型主流媒體、回應社會關切等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
黨報 社會治理 新型主流媒體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全黨必須牢記,為什麼人的問題,是檢驗一個政黨、一個政權性質的試金石。帶領人民創造美好生活,是我們黨始終不渝的奮斗目標。”黨報在組織群眾、宣傳群眾、教育群眾、服務群眾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在社會治理如協調社會關系、規范社會行為、解決社會問題、化解社會矛盾、促進社會公正、應對社會風險、保持社會穩定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進入新時代,黨報要在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中積極作為,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做出應有的貢獻。
把握正確導向,提升輿論引導力
2016年2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指出:“歷史和現實都告訴我們,輿論的力量絕不能小覷。輿論導向正確是黨和人民之福,輿論導向錯誤是黨和人民之禍。好的輿論可以成為發展的‘推進器’、民意的‘晴雨表’、社會的‘黏合劑’、道德的‘風向標’,不好的輿論可以成為民眾的‘迷魂湯’、社會的‘分離器’、殺人的‘軟刀子’、動亂的‘催化劑’。”
黨報在推動經濟社會發展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即使在新技術發展所帶來的新媒體格局下,黨報在引導輿論方面的權威性、指導性仍然被人們所公認。傳統媒體有自身發展的規律,黨報要隨著時代的發展而發展,與時俱進,不斷提升。突出差異性,是競爭取勝的有效途徑。發揮自身優勢,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有我特”,就能在比較中突出差異性,提升競爭力。黨報在公信力、區域性、原創性上的優勢是歷史形成的,應當充分挖掘和發揮好。
長期以來,黨報以其權威性與指導性成為最具公信力的主流媒體。保持或提高公信力,就必須改進時政報道,傳達好中央聲音,講好中國故事﹔就必須圍繞中心工作,做深、做透重大主題報道,關注各級重要決策、重點工作,強化主流聲音,滿足主流讀者需求﹔就必須不斷以質量的提升贏得引導力的提升。
發揮地緣優勢,構建區域特質。地方黨報要繼續在地方特色方面不斷挖掘潛力,做足本地新聞。結合當地實際,明確和堅持辦報宗旨,以人民為中心,增強新聞報道的貼近性和親和力﹔要加強議題設置,關注當地熱點問題和地方文化現象的報道,彰顯區域文化品牌﹔要不斷改進版面和欄目設置,改進和創新報道方式,倡導朴實文風,建立和完善激勵機制,鼓勵記者深入群眾,深入實際,多採用當地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採寫來自第一線的報道。
深入採訪,做貼近實際、貼近基層、貼近生活的報道。分析性報道、深度報道、觀點評論、權威新聞等歷來是黨報的優勢。黨報要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在挖掘深層次的新聞內涵上多下功夫,追求更高層次的新聞價值,以原創性作品做好典型報道,以思想觀點、文化品位、精准深度、優質服務為主,真正實現變信息傳播為思想、價值傳播,啟迪民眾的思想與智慧,起到更好的引導、引領作用。
堅持“鮮明黨性、閩西特色”辦報宗旨,不斷提升引導力。2015年閩西日報開辟的《登高訪談》欄目,與龍岩市政協聯合主辦,每期選定一個市委的重大決策議題,像《電商:一條“鯰魚”,攪動龍岩“天王”和“金剛”》《古村落古民居,忘不了的那一抹鄉愁》《抓重點攻難點,守護閩西碧水藍天生態夢》《聚合力精准扶貧,集眾志攻堅克難》等,請10位左右有關領導、專家、實際工作者做嘉賓(包括一定比例的政協委員),召開訪談會,接受記者採訪,將見解、舉措、經驗、建議等分別整理成800字左右的文章並配嘉賓頭像,用一個對開聯版刊登,並在報眼將市委書記和市長的講話精神作部分摘登。同時,將部分建議意見整理成內參呈閱件,報送有關領導和部門參考。欄目開辦以來,引起社會高度關注,得到省市領導和讀者的充分肯定與稱贊,其做法和成效還寫進了2017年福建省、龍岩市兩級政協常委會工作報告。
推動媒體融合,打造新型主流媒體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主動借助新媒體傳播優勢,推動融合發展,關鍵在融為一體、合二為一,要盡快從相“加”階段邁向相“融”階段,從“你是你、我是我”變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進而變成“你就是我、我就是你”,著力打造一批新型主流媒體。
新興媒體的興起和發展,很大程度有賴於傳統媒體,傳統媒體成了新興媒體的“通訊社”和“孵化器”。實踐証明,依托傳統媒體辦起的新興媒體頗具影響力和生命力。黨報應該有充分的自信去擁抱發展新興媒體的機遇,也有能力推動媒體融合發展,牢牢掌握輿論的制高點和主動權,從而在社會治理中起到更加積極的作用。
自2014年8月中央深化改革領導小組審議通過《關於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后,各級黨報著力推動媒體融合發展,在適應分眾化、差異化傳播,構建輿論引導新格局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新興媒體沖擊下,傳統媒體怎麼突圍突破?新媒體怎麼嫁接傳統媒體優勢?各媒體發布渠道怎麼真正“融為一體、合而為一”?還要靠進一步創新思路辦法逐步加以解決。要遵從規律,順應傳播格局的新變化,順勢而為、循序漸進,不斷調整措施辦法,在傳播內容、流程再造、人員配置、經營模式等方面下功夫,不斷整合資源,優化配置,從簡單融入向深度融合發展,真正實現“融為一體、合而為一”,從“+互聯網”到“互聯網+”,從互聯網轉型到進軍大數據、智能化。
創新體制機制。黨報從業人員對互聯網輿論陣地的作用地位要有清醒認識,切實過好互聯網這一關。要適應和把握互聯網思維和規律,落實移動優先戰略,完成新時代新聞工作者的角色定位,成為現代傳媒新手段新方法的“行家裡手”,逐步實現全方位轉型﹔要著力重構管理模式、創新體制機制。建立“中央廚房”即“全媒體中心”,再造“策採編播發”流程,充實調整人員,明確職責,通過融媒體產品的不斷開發,優化流程再造﹔要從實際出發,在充實薄弱環節、補齊短板、強化特色優勢等方面集中發力﹔要重視交互平台建設,變“融合—生產—發布”為“融合—生產—發布—交互—再生產—再發布”﹔要創新工作機制,提高工作效率,並與傳統媒體稿酬制度配套,制定融媒體產品的稿酬制度,做到在網站、APP、微信、微博等渠道播發的所有文字、圖片、視頻、配音等都能通過稿酬發放體現創作制作人員的勞動報酬,真正做到件件作品有回應、個個產品有著落。
優化人員配置。本著節約高效原則,在確保必要的技術人員與技術設備支撐的基礎上,將原有人力等資源向重要環節傾斜,並注入必要的新鮮力量。採編環節是媒體的基礎和關鍵,“皮之不存,毛將焉附”,黨報隻有生產輸出更多更好的新聞產品,才能肩負起黨的新聞輿論工作的職責和使命,良性發展才有保証。因此,採編力量的優化與充實加強是重點,不但要盤活現有的人力資源,實現力量轉移,將部分人力投入到網端、移動端,更重要的是要實現能力轉移,讓黨報新聞工作者盡快成為一專多能的全媒體工作者。原來的黨報編輯,要努力成為現代傳媒的策劃人,站位高一點,看得遠一點,拓寬視野,把脈社會,分析輿情,把社會焦點、百姓關注點、領導關心點統一起來,實現精准發力,策劃生成思想性、引領性強的新聞報道。同時,通過欄目、議題設置等,學會與用戶交流互動,“抓”住受眾,讓用戶成為採編的得力助手,並用好用活大數據信息資料,進行二次創作或可續性創作,生產更多融媒體產品,實現分眾化、差異化傳播。
優化經營模式。堅持“兩手抓”,即一手抓傳播內容的生產,以內容優勢贏得發展優勢﹔一手抓經營收入,增強自身發展能力。鞏固挖掘原有的經營渠道,拓展新的增收門路。如提供優質的資訊服務讓社會購買、開展線上線下經營活動、開發新媒體廣告經營等。
今年1月1日,閩西日報社全媒體中心正式成立。報社編委會設置了古田紅色小鎮、中心城市“三橋一路”建設、小溪河污染治理、城鄉移風易俗等4個議題,組織精兵強將生產融媒體產品,確定項目牽頭人,以工作室項目制的方式試運行,取得了很好傳播效果。編委會還圍繞 “媒體融合、打造精品、引導熱點”設置了數字龍岩建設、講好閩西紅色故事、生態環保建設、精准扶貧、慶祝改革開放40年等多個專題系列,陸續推出文字、圖片、H5、微視頻、動漫動畫等全媒體報道。同時,為龍岩市“e龍岩”資訊、政法委“奉法龍岩”微信和“龍岩司法”“龍岩林業”微信提供定制化資訊服務,效果良好。
暢通群眾訴求渠道,回應社會關切
讀者向黨報反映情況,提出意見、建議和要求,並求得問題解決,是人民群眾行使民主權利的重要渠道。各級黨報應該順應形勢發展的要求,及時建立和完善聯系群眾的窗口和渠道,本著真實、准確、客觀、講大局、求實效的原則,掌握社情民意,回應社會關切,通過公開報道、內參報道等,切實做好黨委政府的參謀,促進執政能力的增強,協調督促有關部門採取措施做好有關工作,解決問題,化解矛盾,在社會治理中積極作為。
優化傳播內容,生產分眾化、差異化新聞產品。閩西日報依托黨報原有生產優質內容的採編隊伍,改變網端、移動端優質信息少的現象,逐步實現網絡、移動優先,努力生產更多更好的分眾化、差異化新聞產品。同時,通過網絡媒體開展互動,變讀者為用戶、變信息消費者為信息供給者,拓寬信息渠道,實現新聞產品生產能選擇、快提煉、有深度。特別是借助大數據的應用,把眾多碎片化信息整合生成有豐富內涵的新聞產品。有專家提出,內容為王、大數據技術為支撐是傳統媒體轉型的有效途徑,大數據成為提升傳統媒體競爭力的重要因素。近年來,越來越多黨媒進軍大數據產業,通過數據挖掘等方式,實現對受眾個性化需求的准確定位和把握﹔運用大數據技術手段和科學方法,為受眾提供更加真實的新聞信息﹔通過新技術新手段,構建適應分眾傳播的渠道,推動媒體融合發展。內容是根本,落實“內容為王”,是根本出路。
關注熱點難點,適度有效開展輿論監督。維護社會公正、贊揚真善美、鞭撻假丑惡,是黨報新聞事業應有的社會功能。開展輿論監督,是發揮作用的有力武器。社會經濟成分、組織形式、就業方式、利益關系、分配方式等日益多樣化,給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生態帶來深刻影響,也給輿論監督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要本著講大局、求實效的原則,讓我們的報道有利於社會穩定、有利於安定團結、有利於問題解決。輿論監督不是簡單的曝光、批評,如果不能客觀全面地看待,就會陷入窘境。或出於“獵奇”刻意炒作,或出於私心雜念夸大事實等,這樣就會背道而馳,不但解決不了問題,反而會制造矛盾。實踐証明,適度有效開展輿論監督,對解決群眾反映的熱點難點問題、促進各級黨委和政府在各個時期中心工作的開展、維護改革發展穩定局面、密切各級黨政與群眾的聯系等都起到了積極作用。
維護公共安全,切實做好重大突發事件報道。普利策有句名言:“倘若國家是一條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聞記者就是船頭上的瞭望者。他要在一望無際的海面上觀察一切,審視海上的不測風雲和暗礁險灘,及時發出警告。”所謂不測風雲和暗礁險灘,其實就是對人類生存和發展最具危險性的事件。重大突發事件,關系到人甚至整個人類的生存與發展,媒體都把這種報道作為自己的重要內容。面對重大突發事件,黨媒適時將准確、客觀的事實真相向社會傳播,對穩定民眾情緒、消除民眾不安全感起到重要作用。相反,民眾如果無法從正當、權威的渠道獲取信息,就會轉而尋求別的信息來源,流言、小道消息就會很快傳播開來並擾亂視聽,進一步加深民眾對事件判斷的不確定性和不安全感,造成一定時間和范圍內的輿論混亂。
以人民為中心,切實加強民生報道。閩西日報落實群眾利益無小事要求,反映群眾心聲,關心群眾冷暖,關注群眾需求,增強為人民服務的本領。報社於2003年設立信訪室,2004年成立群眾工作部,每周設兩個《熱線》版、兩個《民生》版。按照“要幫忙不要添亂,要到位不要越位”的要求,分析、發現黨委政府關心、群眾反映強烈、社會普遍關注的問題,組織深入採訪,在《登高視線》《記者調查》《民聲通道》《讀者圓桌》《提案之窗》《記者跟蹤》《社會經緯》《幫你問了》《法官說法》《農家顧問》等欄目刊登。尤其是《登高視線》欄目,每周兩期,每期一篇深度報道,曾兩度被評為福建省名專欄。在實際工作中,對那些政策界限不夠明確、相對敏感的問題,則主要通過“內部參考”,供有關領導和相關部門協調處理或決策參考。同時,組織策劃與讀者互動的欄目,開展線上線下各種群眾性活動,組織捐資助學、救災搶險、扶貧助殘、市場信息、消費維權等社會服務工作,舉辦知識競賽、社會問卷調查等,深受群眾歡迎。
(作者系閩西日報總編輯)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