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新聞戰線》>>2018年·第12期

價值恪守與機制創新:主流媒體的公信力重構

許根宏 胡婭莉
2019年03月28日13:54 | 來源:人民網-新聞戰線
小字號
原標題:價值恪守與機制創新:主流媒體的公信力重構

  重構主流媒體公信力,關鍵是要在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指引下,以滿足受眾訴求為價值恪守,不斷提升受眾對主流媒體的信任度和認同感。在重構主流媒體公信力的實踐中,如何滿足受眾訴求,亟待主流媒體新聞傳播機制的系統創新。

  所謂主流媒體公信力,是主流媒體與受眾長期良性互動的結果,也是主流媒體安身立命的基礎,決定著新聞輿論的傳播力、引導力和影響力。隨著人工智能時代的到來,算法催生的新型傳播正加速解構和重構傳媒生態,導致傳統主流媒體公信力日益面臨挑戰。如何重構主流媒體公信力,是亟待解決的一個重要課題。

  主流媒體公信力面臨挑戰的現實境況

  從傳播主體與受眾互動的維度看,主流媒體公信力面臨挑戰的原因,主要有如下幾個方面:

  主流媒體受眾認同面臨“去中心化”。受眾認同,是主流媒體公信力的基礎。在傳統媒體時代,由於傳播機構、傳播渠道與傳播方式相對單一,主流媒體擁有壟斷地位,處在新聞傳播的中心位置。主流媒體的天然優勢,決定了受眾因沒有過多選擇而充分信任和依賴主流媒體。隨著技術的進步,全民傳播時代到來,受眾獲取信息的渠道和方式不再主要依賴主流媒體。主流媒體公信力因受眾依賴和認同度的降低而被削弱,導致面臨“去中心化”的挑戰。

  主流媒體專業素養面臨“去權威化”。傳播主體的專業素養,是主流媒體公信力的內核。傳播主體的專業素養越高,受眾對主流媒體認同度越高,主流媒體公信力則越高。在“新聞壟斷”年代,主流媒體從業者的專業素養在受眾心中具有較高權威性。但在人工智能時代,新型傳播帶來受眾獲取信息渠道的多元化,尤其是隨著受眾自身知識和認知能力的普遍提高,受眾對傳統主流媒體知識生產權威性的認可度開始降低。面對傳播生態的變革,諸多主流媒體從業者並未及時實現知識更新。從傳媒機構看,傳統主流媒體人力資源改革因不及時或不徹底,導致主流媒體整體專業素養已不完全適應現代傳媒發展之需。

  主流媒體職業追求面臨“去理想化”。毋庸置疑,富有新聞理想和事業激情,是多數主流媒體從業者的人格特質。但隨著新媒體時代的到來,價值取向日益多元,主流媒體“一統江湖”的壟斷地位開始消解,影響力和經濟效益大幅下滑,受眾認同度開始降低,主流媒體從業者的社會地位已不如往昔。這種由新技術帶來的新聞場域變遷,最終導致主流媒體從業者的職業理想和事業激情降溫。近些年,主流媒體從業者轉崗或辭職現象逐年增多,便是主流媒體職業追求面臨“去理想化”的例証。

  主流媒體角色認同面臨“去身份化”。記者被稱為“無冕之王”,這種稱贊曾長期被主流媒體從業者看作是一種神聖而具有使命感的身份象征。在這種身份認同感驅使下,主流媒體從業者始終“奔走在新聞的路上”,追求“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但隨著新技術催生傳播生態變革,全民傳播逐漸開始“燎原”。在某種意義上,凡是擁有“終端”者,皆可能成為不擁有記者証的“無冕之王”。此時,新聞傳播的角色或功能,逐漸不再被主流媒體從業者所壟斷。受眾對主流媒體從業者的身份預期開始淡化和模糊,導致從業者的角色認同開始面臨“去身份化”。

  主流媒體公信力重構的價值恪守

  主流媒體公信力面臨挑戰的主要原因,源自新技術催生傳播生態的變革,具有客觀性。但主流媒體如何發揮主觀能動性,重構公信力,關鍵是要在馬克思主義新聞觀這顆“定盤星”指引下,始終立足受眾需要,堅持價值恪守。

  始終以滿足受眾知曉真相需要為價值恪守。滿足受眾知曉真相需要,是重構主流媒體公信力的基石。真實性是新聞的生命。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強調的新聞真實,是受眾需要知曉事物真相的本質要求。遵循客觀,呈現真相,已成為各國媒體公認的“鐵律”。在新聞活動中,若缺少事實或真相不足,就會導致受眾對主流媒體的信任度幾乎為零。全民傳播時代,受眾對事實基礎上的新聞真相追求日益迫切。反思當前主流媒體之所以面臨“去中心化”挑戰,在某種意義上,與主流媒體未能在“信息泛濫”中充分滿足受眾知曉真相的訴求密切相關。因此,重構主流媒體公信力,首當其沖是要以滿足受眾知曉真相需要為價值恪守,努力供給“透明新聞”。

  始終以滿足受眾知識積累需要為價值恪守。滿足受眾知識積累需要,是主流媒體重構公信力的基本要求。從文化視角看,具有知識生產功能的媒體,是受眾實現知識積累的一個重要工具。受眾之所以信任主流媒體,原因之一就在於主流媒體可以為受眾釋疑答惑,增長知識。這也是“讀書看報”的應有之義。當下,雖然受眾獲取信息或知識的渠道和方式已很豐富,但不少媒體尤其是諸多新媒體所提供的信息仍屬於“快餐文化”,甚至是重復勞動的“復制品”。此時,受眾所需的知識,尤其是對具有“高含金量”的知識訴求,並不能完全得到滿足。所以,主流媒體應始終堅持受眾立場,以滿足受眾知識積累需要為價值恪守,提高知識生產水平,提升公信力,成風化人。

  始終以滿足受眾參與監督需要為價值恪守。公眾通過主流媒體參與社會監督,源自對受眾權利的尊重,也是民主的體現。傳播渠道和傳播方式的豐富,雖為受眾參與社會監督打開了方便之門,但諸多新媒體尤其是自媒體,卻時常以監督之名行違法之實,忽悠受眾,干擾社會秩序。遺憾的是,面對確需曝光監督的事件,不少主流媒體往往“裝聾作啞”,任由“雜音”或“噪音”蔓延,更談不上第一時間發聲,以正視聽,發揮主流媒體輿論監督功能。在輿論監督面前,某些主流媒體習慣性的“不作為”,降低了受眾對主流媒體的信任度。經驗表明,越是“信息泛濫”,越需要主流媒體以滿足受眾參與監督需要為價值恪守,以主動作為贏得受眾尊重和信任。

  始終以滿足受眾感受正義需要為價值恪守。按照馬克思主義立場,正義要求主體按照符合多數人利益的道德標准來行動。社會越是進步,受眾越是渴望正義來增強生活的底色。作為社會公器的傳媒,理所當然是維護社會正義的一支重要力量。隨著表達意見和參與社會的渠道日益拓寬,受眾對正義的渴望較之以往更加強烈,更希望主流媒體能在維護社會正義中有更好的作為。當主流媒體站在受眾立場,對違反黨的方針政策和侵害人民群眾利益的行為,嫉惡如仇,匡扶正義,帶頭發揮社會公器的作用,自然會贏得受眾的信任與好感。

  始終以滿足受眾實現審美需要為價值恪守。滿足受眾實現審美需要,是主流媒體重構公信力的更高價值追求。從哲學角度看,美是促進事物和諧發展的客觀屬性與功能激發出來的主觀感受,是客觀實際與主觀感受的具體統一。審美是在理智與情感、主觀與客觀的具體統一上追求真理、追求發展。①毋庸置疑,受眾對主流媒體的期待,就在於主流媒體能幫助受眾實現審美追求。重構主流媒體公信力,最終要落實到如何幫助受眾實現審美的層次上來。因此,幫助受眾實現審美,乃主流媒體提升公信力的“參照物”。人工智能時代,受眾在享受智能傳播的同時,還因“垃圾信息”“有害信息”的泛濫而苦惱,主流媒體應致力於提高新聞生產能力,既傳播“自然美”,又傳播“加工美”,努力幫助受眾感受“美”。

  主流媒體公信力重構的機制創新

  如何將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指引下的價值恪守,應用到主流媒體公信力重構的實踐中,亟待主流媒體的機制創新。

  提高“透明度”,創新報道機制。新聞“透明度”,源自新聞客觀性。新媒體時代,新聞客觀性正由“真實”向“真相”演進,“透明新聞”開始成為受眾新聞消費的“必需品”。但利益驅動下的道德滑坡導致部分媒體為了博取“眼球經濟”,違背新聞客觀性原則,制造“偽原創”甚至“謠言”,欺騙受眾,損害媒體公信力。為滿足受眾對“真相”的訴求,主流媒體須創新報道機制,注重“調查性新聞”“解釋性新聞”“精確新聞”的傳播,努力將傳統報道中“零碎的真實”和“經驗的真實”提升為“整體的真實”和“科學的真實”,不斷提高新聞的“透明度”。在方法論上,主流媒體須針對新聞來源、新聞採編等環節設計出一套增強新聞“透明度”的標准,建立新聞証據系統,優化調查方法,從而實現報道機制創新。

  挖掘獨特視角,創新新聞原創機制。新聞原創,是主流媒體提升公信力的必然選擇。在某種意義上,原創新聞決定了主流媒體公信力的強弱。人工智能時代,全民傳播蔓延,新聞原創的可能性已被“同質化”消解,傳統意義上的“獨家新聞”採寫難度日益加大。面對同一題材的競爭,主流媒體的最佳選擇便是立足受眾視角,用“橫看成嶺側成峰”的辯証思維,捕捉最有新聞價值的切入點,挖掘獨特視角,以視角的獨特促成新聞原創,從而實現新聞傳播效果最大化。為此,主流媒體須創新新聞原創機制,建立一套可呈現獨特視角的採編流程和制度。實踐中,主流媒體重點是要建立和優化同一題材不同視角的比較、選擇和決策機制,保障呈現最佳新聞視角。

  強化“三度”融合,創新品質提升機制。主流媒體公信力需要內容來支撐。內容品質越高,受眾認同度越高,公信力則越大。決定主流媒體內容品質的直接因素,離不開“高度、深度、溫度”的“三度”融合。從內容生產角度看,“高度”主要指主流媒體選擇報道題材的價值含量,“深度”主要指挖掘報道題材價值的深入性,“溫度”主要指報道的人文關懷程度。強化“三度”融合,是主流媒體贏得受眾認可、提升公信力的基礎性支撐。在人工智能時代,強化“三度”融合,主流媒體須在創新品質提升機制中,堅持“政治家辦報”意識,踐行“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既“頂天”又“立地”。實踐中,主流媒體須建立和完善一套符合“三度”融合要求的、可以量化操作的新聞採編考評制度,不斷提升“三度”融合能力。

  搶佔“第一落點”,創新新聞速報機制。新聞時效性,在時間維度上決定了新聞價值的大小。時效性越強,受眾認同度越高,媒體公信力越強。在人工智能時代,面對新媒體“全天候”傳播,傳統主流媒體在新聞時效性上明顯處於劣勢。尤其當一個話題或突發事件被謠傳而可能引發負面輿情時,搶佔新聞“第一落點”,即時傳播,先聲奪人,對重構主流媒體公信力意義重大。實踐中,主流媒體須在傳播速度、現場感、內容全面性等方面努力做到“唯我獨尊”。為此,主流媒體須創新新聞速報機制,優化採編流程,縮短傳播時間,放大“第一落點”傳播效果。

  積極守望社會,創新輿論監督機制。輿論監督,是媒體作為社會公器的必然使命。但長期以來,多數主流媒體以穩定大局為由,對輿論監督抱有“鴕鳥心態”,不願、不敢與歪風邪氣作斗爭。隨著新型傳播的崛起,主流媒體將本該屬於自己的輿論監督陣地,拱手讓給了非主流媒體。而非主流媒體往往因職業素養不高等導致輿論監督成為非法獲利的借口。為改變這一現狀,主流媒體應以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為指引,積極主動作為,守望社會,發揮社會公器之力。主流媒體要從內部機制創新、二級媒體合作機制創新、主流媒體與黨政機關良性互動機制創新等方面建立和完善輿論監督機制,開展科學化、規范化、標准化新聞輿論監督工作。

  加速智能驅動,創新融合傳播機制。提高公信力,促進新聞生產力發展,主流媒體須積極借力新技術,加速媒體融合步伐,創新融合傳播機制。在媒體融合發展中,主流媒體雖早已意識到並重視人工智能驅動新聞傳播的重要性,但較之人工智能技術在其他領域的應用和發展,主流媒體主動應用人工智能技術推動融合傳播的工作仍相對落后。如何發揮人工智能在融合傳播中的“頭雁”效應,主流媒體須加速智能驅動,在內容生產、平台搭建、渠道創新、端口建設等方面,創新融合傳播機制,不斷提高新聞傳播能力,增強受眾對主流媒體的認同感。

  發揮智庫之功,創新媒體用人機制。建設媒體智庫,是主流媒體提升公信力的必經之路。發揮媒體智庫功能,為黨委、政府和社會獻計獻策,也是主流媒體充當“喉舌”與“耳目”的應有義務。這要求主流媒體須借力各種新技術、人才等資源,構建“大傳播”格局,延伸主流媒體新聞傳播“鏈條”,利用長尾理論向受眾提供多元化服務,滿足受眾需求,充分發揮媒體智庫的功能。主流媒體發揮智庫之功,終究要靠人才。較之以往,當前主流媒體更加迫切需要創新用人機制,盤活和開發人力資源。需要指出的是,主流媒體創新用人機制,務必要立足公心,對人才要政治上信任、工作上重用、生活上關心、待遇上保障,力戒做表面文章。

  本文為2018年度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人工智能傳播法律規制研究》(項目批准號:18BXW116)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許根宏系西北政法大學新聞傳播學院特聘教授,安徽日報高級記者,法學博士、博士后﹔胡婭莉系安徽日報主任編輯)

  注釋:

  ①胡壽鶴:《美與價值》,《馬克思主義美學研究》2000年第12期。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