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外傳播視域下江蘇紀錄片生產的四個意識【2】
三、江蘇紀錄片生產的主體意識
在以往影視作品的對外傳播和交流中,我們總是強調要以海外受眾的收視喜好和審美趣味為標准,採取的是主動接近和迎合的策略,甚至以一些具有“獵奇”色彩的邊緣人物和題材來吸引海外觀眾的眼球。近年來很多在國際上獲獎的獨立紀錄片也多以邊緣人物和題材為主,甚至將一些人間慘劇和奇風異俗作為紀錄片的“看點”。如果創作者不能用人類學、文化學、社會學的視角來觀照這些選題,就會使作品陷入“獵奇”“賣慘”的誤區,不利於中國文化和中國形象的國際傳播。
“在國際傳播中,國家主體之間會因為處在話語體系中的不同位置,而擁有著不一樣的話語權力。”⑦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加強中外人文交流,以我為主、兼收並蓄。從迎合到“以我為主、兼收並蓄”,意味著中國對外傳播的轉向。這就要求包括紀錄片在內的影視作品在創作生產時要具備主體意識,明晰自身定位與訴求,在題材類型和表現內容上進行多方位拓展,用國際通用的話語方式來講述自己的故事,既不是“自說自話”,也不是一味迎合。
江蘇紀錄片雖然有在海外播出的成功案例,但在目前的紀錄片內容生產中,是否適合進行對外傳播還並不是創作者們首要考慮的因素。江蘇紀錄片生產的主體意識,首先體現在為對外傳播服務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上。江蘇作為擁有豐富文化資源和紀錄片創作生產能力的文化大省,江蘇紀錄片在對外傳播中的先天優勢已顯而易見,因此才對其在對外傳播中所能發揮的作用擁有更多期待。其次,目前江蘇紀錄片中佔比較高的的重大革命歷史題材、人文歷史題材、展現改革開放成就的現實題材等,這些題材的紀錄片作品多在主題表達、敘事方式、視聽語言上側重於宏大敘事,宣傳與說教的色彩還較為明顯,對外傳播效果自然不盡如人意。江蘇紀錄片在題材類型、敘述方式上要針對海外觀眾的特點作出調整,多選擇諸如科技環保、文化流行、農產品和動物保護這幾類全球化標簽明顯的選題,還要充分了解目標受眾的價值觀、生活方式、欣賞趣味等,才能幫助江蘇紀錄片在對外傳播中打破文化壁壘,讓更多的海外觀眾喜聞樂見,實現對外傳播的目標。
四、江蘇紀錄片生產的合作意識
《你所不知道的中國》(第三季)依托江蘇衛視與英國廣播公司世界新聞頻道雙平台,“首輪播出覆蓋全球 200 多個國家和地區,收視觀眾近 1 億人次”⑧,離不開國際間的深度合作。21世紀以來,隨著中國紀錄片制作水平的提升與合拍意願的增強,合拍作品的國際傳播影響力不斷提升,合作拍攝的對象也越來越多。目前中外合拍紀錄片還多以制播層面的合作為主,而且在合作過程中由於雙方觀點不一、合作方“店大欺客”等問題而導致合作中止,通過合拍來加強中國紀錄片的國際傳播之路依舊不甚平坦。
江蘇紀錄片有《南京之殤》《你所不知道的中國》(第三季)等合拍案例,也取得了不錯的傳播效果,但還需進一步拓展中外合作的領域和范圍。除了制播層面的合作,還應積極探索和開辟紀錄片發行和銷售渠道。國際電影電視節、國外院校的大學生電影展映等可以拓寬紀錄片的播出渠道,增加交易、合作的機會﹔國內外的一些非營利性文化機構、組織和基金會,例如簡•維瑞曼基金會、STEPS International國際志願機構等,能為紀錄片的創作和發行提供資助與支持﹔加強與國外播出機構和紀錄片運營公司的合作,為江蘇紀錄片走出去打通播出渠道。目前中國紀錄片對外傳播的主要是中國題材,國際范圍內的題材還沒有進入到中國紀錄片創作人員的視野。在紀錄片題材內容上尋求合作,依托國際題材輸出中國文化,可以成為江蘇紀錄片對外傳播的另一條思路。
參考文獻:
[1]陳國明,安然.跨文化傳播學關鍵術語解讀[M].北京:中國科學出版社,2010:108.
[2]朱錦程,邵春明.江蘇歷史文化資源可持續利用的政策供給[J].南通大學學報,2013(1).
[3]程裕禎.中國文化要略[M].北京:外語教學研究出版社,1998:15.
[4]浦渭.淺析電視文化意識對紀錄片創作的作用和意義[J].傳播與版權,2016(2).
[5]呂方.“詩情畫意”城市的創造性未來——兼論新時期的“江蘇文化形象”[J].藝術百家,2008(6).
[6]閆偉娜.紀錄片影像中的地域文化探究[J].民族藝術研究,2013(4).
[7]朱戈.新形勢下提升中國國際傳播能力路徑[J].中國出版,2016(8).
[8]陳超.對外傳播國產紀錄片的選題方向與原則[J].電視研究,2017(11).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