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觀察類綜藝開發題材新富礦 終於不再在婚戀圈打轉

徐顥哲
2019年04月12日07:05 | 來源:北京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取經”路上新老兩代碰出火花

  《我們的師父》中,84歲的牛犇老爺子和四位“拜師團”成員。

  作為國產綜藝的重要類別,觀察類綜藝在這兩年進行了窮盡式的深度開發。繼基於親子關系的《爸爸去哪兒》《媽媽是超人》,基於夫妻關系的《妻子的浪漫旅行》《一路上有你》,基於父母與成年子女關系的《我家那小子》《我家那閨女》后,觀察類綜藝又增加了一個新的題材——師徒關系。

  最近,湖南衛視與芒果TV分別推出了一檔以師生關系為核心的真人秀《我們的師父》與《少年可期》。《我們的師父》中,84歲的表演藝術家牛犇老爺子和於曉光、大張偉、劉宇寧、董思成四人組成的“拜師團”共處三天兩晚,牛犇向青年后輩親身教授從藝、為人之道。剛開播兩期,《我們的師父》除了獲得上佳收視表現,更是頻上微博熱搜。《少年可期》中,朱正廷、范丞丞等七位新生代歌手向著名歌唱家騰格爾拜師學藝,其故事也頗具看點。

  《我們的師父》首期播出后,有觀眾質疑其模式抄襲韓國綜藝《家師父一體》。對此,節目總導演孔曉一回應,節目的創作靈感來源於一次對黃永玉先生的採訪。“黃永玉年輕時曾經跟張大千、弘一法師、徐悲鴻生活在一起。有人問他,跟老師們相處過程當中,你有沒有跟他們學習到什麼技能,黃老先生說:‘學習這個技能,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更多是跟他們生活在一起的感悟,感悟這些前輩們日常生活中為人處世的態度。’”

  “拜師團”借鑒了《西游記》的人物設定。四位成員中,於曉光長兄為父,擔當類似唐僧的管理者角色,大張偉更像是孫悟空,敢於質疑權威同時內心敏感善良,另兩位則像憨厚、慢半拍的豬八戒和潛力股沙僧。孔曉一介紹,與《西游記》不同的是,四人在每一期的節目中不是去“打怪”,而是去拜訪各路“神仙”,從后者的人生經歷和諄諄教誨中取得人生的真經,而他們真正打的是他們自己內心的怪,亦即他們心中的困惑、迷茫、焦慮和不安。

  此前也有不少綜藝節目以介紹資深藝術家為主題,但這類訪談節目以“單向輸出”為主,節目形式更偏向於“授課”“講座”,對於年輕觀眾來說難免顯得有些單調乏味。媒體人曾於裡認為,《我們的師父》和《少年可期》做對了一點,就是它們引入徒弟的角色,讓徒弟與師父共同生活,以徒弟的視角近距離觀察,並領悟師父的人生哲學,讓原本的“單向輸出”變成“雙向互動”。

  從節目效果看,師徒關系的確是觀察類節目的素材富礦。中國演藝圈不乏德藝雙馨的老藝術家,但在當今的流量時代,其中大多數人都被年輕觀眾忽視,一旦他們成為鏡頭的焦點,往往能迸發出意想不到的能量:《我們的師父》第一期,牛犇童心未泯,愛開玩笑、愛吃冰淇淋、愛玩手機﹔第二期節目結尾,幾個徒弟離開,牛犇依依不舍地揮淚送別,原本熱熱鬧鬧的小屋又變得空曠安靜,讓觀眾看到老人的情深義重和晚年孤獨。本周二,在《我們的師父》的北京落地活動上,牛犇也坦言:“忘記我已經80多歲了,也忘記他們是20多歲的小伙子了。”

  在不少業內人士看來,聚焦師徒關系的觀察類綜藝尚處於起步階段,還有不少上升空間。節目評論人楊智帆指出,《我們的師父》開篇隻有一段大張偉配音的獨白交代制作邏輯,缺乏對四人當下人生階段的描繪,缺少走心的、私人化的反思記錄,因此會造成對答疑解惑的需求感並不強烈。相比之下,《少年可期》的徒弟關系更具“火花”,因為幾個徒弟來自一個組合,彼此足夠熟悉,節目更聰明的地方在於引入了“師叔”的角色,由“綜藝咖”楊迪來擔任,負責節目流程的把控,並極大增加了節目歡樂的色彩。

  記者視角

  觀察類綜藝終於不再在婚戀圈打轉

  剛過去的2019年第一季度,觀察類綜藝扎堆兒涌現。不過,不管是主打女明星私生活的《我家那閨女》、90后社交觀察類真人秀《美好的遇見》、聚焦女明星婚戀生活的《妻子的浪漫旅行》《女兒們的戀愛》,都只是在“催戀、催婚、催生娃”的小圈子裡打轉,很快引發觀眾的審美疲勞。

  模式單一、創新不足,已成為阻礙當下觀察類節目發展的絆腳石。國產觀察類綜藝的一個重大誤區,則是為了觀察而觀察。但觀察的核心訴求,不是窺私,更不是獵奇,而是為了充盈觀眾的思想和心靈。因此觀察類綜藝不應該將目標僅僅定格在情感層面的共鳴上,而應該通過觀察讓觀眾意識到世界的多元性。這也是韓國觀察類綜藝最核心的創新競爭力。

  在當今綜藝節目飛速迭代的市場環境下,隻有使用更高級和實用的表達語境才能贏得受眾。從《我們的師父》和《少年可期》能夠看到,綜藝制作人有意在突圍代際觀察的情感套路,尋找更趨向生活化、社會性的議題。能引起觀眾廣泛討論的,一定是和觀眾生活密切相關的話題,這也是為什麼《我們的師父》在第一期把新養老觀念提上話題后,接著又探討了中國式親子關系。

  未來,綜藝觀眾的垂直細分已成為必然趨勢,美食、音樂、職業、社會身份等更多元素可能會被吸納進觀察類綜藝。元素的豐富,不僅意味著節目內容的延展,更意味著通過節目與社會熱點以及觀眾內心世界可建立的連接點將大大增多。當然,這類節目講故事的手段也需要更加自然,更加潤物細無聲。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