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出版傳媒業:"最大增量"在哪裡

2019年04月17日07:02 | 來源:光明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出版傳媒業:“最大增量”在哪裡

  【光明書話】

  2018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指出:“我們必須科學認識網絡傳播規律,提高用網治網水平,使互聯網這個最大變量變成事業發展的最大增量。”同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五次會議上再次強調,要“努力為人民群眾提供更加豐富、更加優質的出版產品和服務”。總書記的重要指示和明確要求,讓置身互聯網時代的我國出版傳媒業界目標更加明確、精神更加振奮,深感責任重大、使命光榮。

  當前,我國年出版圖書超過51萬種、數字出版產業年均增速超過20%、累計用戶規模超過18億人次,是當之無愧的世界出版大國。由出版大國向出版強國的躍升,越來越成為當代出版人必須回答的時代之問和必須扛起的肩上之責。出版傳媒業在政治思想層面屬於國家意識形態,在科學文化層面又屬於社會化的智慧產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極大地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深深地影響著國家意識形態建設。面對“讓最大變量成為最大增量”和“更加豐富、更加優質”這個新時代宏大命題,出版傳媒業技術、內容、用戶、平台領域的研發者、生產者、決策者、投資者,唯有以創新者的姿態投身其中,才能加快高質量發展,在難點、焦點與痛點中,利用最新技術、融合最優資源、創造“更加豐富、更加優質”的“最大增量”。

  科技發展必然推動出版傳媒業重大變革

  每一次生產工具的本質進步,都會引起社會發展的重大變革。互聯網技術就是一種通過“革命性再造”實現本質進步的生產工具,作為先進生產力標志,它的出現必然會帶來社會的一系列深層次變化,也必然推動出版傳媒業發生大變革。

  互聯網時代,出版傳媒業正在發生哪些大變革?答案是:一為數字出版傳播的橫空出世,二為互聯網出版傳播的迅猛發展,三為大數據和智能化出版傳播的異軍突起。數字出版傳播建立在計算機、通信、網絡、流媒體、存儲、顯示等高新技術基礎上,融合並超越了傳統出版傳播內涵,其內容生產、傳播運營、閱讀應用、學習教育實現了全流程數字化、數據化﹔互聯網出版傳播具有即時、廣泛、互動、多媒體和多終端特點,展現了傳統出版傳播無法超越、無法比擬的優點和特性﹔大數據和智能化的出版傳播,正推動出版傳媒業在個性化、精准化的深層次服務上不斷突破。由此,形成了出版傳媒業的四大變革:傳播模式由單一化變革為多元化、全時化與全媒體出版傳播,生產模式由簡單數字化變革為富媒體化、碎片化、專題化,組織模式由集中控制的寶塔層級制變革為網絡協同的共生制,服務模式內容出版傳播的上游變革為直接駛入信息與知識服務新賽道。

  新技術應用,如何實現出版傳播的大創新?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的“革命性再造”進程主要包含三方面內容:一是數字化技術的應用,二是網絡化技術的應用,三是大數據和智能化技術的應用。數字化技術的應用,能夠實現全流程的數字化、數據化,從而將傳統出版傳播的內容轉化為計算機可以識別、處理的信息語言,這是實現網絡化出版傳播最基本、最重要的前提。網絡化技術的應用,能夠發揮出版傳播作為新興媒體的優點和特性。數字化后的內容必須經過一定的渠道才能達到出版傳播的目的,利用互聯網出版傳播的即時性、廣泛性,能夠實現內容的實時發布與大范圍一鍵推送﹔利用互聯網出版傳播的多媒體、多終端及互動性,能夠將受眾和用戶的信息以文字、聲音、影像、動畫等多種表現形式進行再生產式的出版傳播和互動交流﹔大數據和智能化技術的應用,能夠在出版傳播個性化、精准化的深層次服務上實現超乎想象的一次次突破,通過網頁、APP等不同端口,自動採集到每個受眾和用戶的各類數據,然后根據這些數據分析出每個受眾和用戶的閱讀學習習慣、感興趣的內容以及未掌握的知識點,根據分析結果,將不同需求的新內容定向、定時推送給需求者,從而大大提高出版傳播的效果。

  充分認識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發展規律

  出版傳媒業的發展與任何事物一樣都具有其內在規律性,對這一規律性的深刻認識和准確把握,決定著出版傳媒業的當下和未來。面對變革,人們總是有著不同選擇,正如艾默生說過的那樣,“事物總存在著兩方,過去的一方和未來的一方﹔守成的一方和改革的一方。”出版傳媒業守成方認為:“不改是等死,改革是找死。”但改革方卻堅信:“不改一定是等死,改革絕不是找死!”成功與否的關鍵,在於我們能否真正認識和把握出版傳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的發展規律。

  首先,出版傳播內容數字化、渠道網絡化、信息與知識服務智能化是層進式的邏輯關系。網絡化出版傳播必須建立在內容數字化的基礎上,數字化將文字、圖形、音頻、視頻、動畫等信息轉變為計算機可以識別的語言符號,是基礎和根本,沒有數字化過程就不可能實現網絡化出版傳播,更談不上內容服務的智能化。網絡化是數字化出版傳播的橋梁和通道,沒有網絡,信息與知識就得不到即時、廣泛的出版傳播。互聯網由於具備廣泛的共享功能,每時每刻都會形成海量的信息資源,在海量的信息資源和數據中,人們總想利用碎片時間以最快的速度獲得自己最關心、最需要的內容,這就使智能化出版傳播成為可能——用大數據分析技術通過對個人閱讀行為習慣的個性化分析,為受眾和用戶提供個性化的服務。智能化服務會隨著受眾和用戶的興趣轉變、年齡增長、知識結構調整等隨時優化內容和方式,從而最大限度滿足千差萬別的個性化需求。

  其次,出版傳播移動化和富媒體化、平台社交化、服務精准化是共生性產業形態。當前,網絡的信息傳輸量正以300%的年增速遞進,與此同時,中國有效使用網絡的數量也在迅速增加。截至 2018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為8.02億人,互聯網普及率達57.7%,我國手機網民規模為7.88億人,網民中使用手機上網人群的佔比由2017年97.5%提升至98.3%,網民手機上網閱讀比例也持續攀升。在加速移動互聯進程中,出版傳播的富媒體化更加凸顯。富媒體出版傳播以文字、聲音、影像、動畫、網頁等多種媒體表現手段,使內容更形象、更生動。富媒體化又加速了出版傳播平台的多元化、多樣化社交。社交化源源不斷激發了出版傳播信息與知識服務的精准化需求。比如推薦式出版傳播,就是基於大數據、雲計算和人工智能技術,有效捕獲受眾和用戶的行為數據,解析閱讀動機、目的和需求,通過結構化的內容,實現按需動態推送,從而做到精准出版傳播﹔而點播式出版傳播,就是把過去的被動受控式閱讀應用,變為受眾和用戶的自主選擇式。出版傳播通過最先進的互聯網技術,最終實現任何人、任何時間、任何地點,從任何方式的終端獲得想要的任何內容,最大限度滿足受眾和用戶主動、自由選擇的心理渴望。因此,高度精准化的“所見即所得”“所想即所得”將成為主流的智能出版傳播模式。

  加快創造“更加豐富、更加優質”的“最大增量”

  在認清新時代出版傳媒業發展規律后,如何利用互聯網的思想、技術與方法,通過組織模式的創新,優化出版傳媒業的運行過程,形成智能化、生態化的互聯網產業體系和運行模式,讓互聯網這個“最大變量”成為出版傳媒業“更加豐富、更加優質”的“最大增量”,就成為當代出版傳媒人的職責使命。

  一要以“生態重塑”建立深度融合與多方共贏的新機制。

  當前比較公認的由傳統出版傳播向互聯網新興出版傳播轉型的四種模式為:競爭力提升、商業模式創新、組織裂變、生態重塑。從實踐看,大多數轉型失敗案例表明,初期過多寄托於產品和渠道的競爭力改善,即希望通過“競爭力提升”來完成轉型,在沒有達到預期效果之后,又依次開啟“商業模式創新”“組織裂變”或“生態重塑”模式。但互聯網的創新速度根本等不及傳統出版傳播緩慢而遲滯的長期試驗,這使得許多傳統出版傳媒機構在轉型途中開始價值縮水乃至衰亡。因此,必須直接從“生態重塑”入手,依托移動互聯網、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和流媒體等最新技術,整合最優資源,建立內容方、出版方、技術方、用戶方深度融合的新機制,重塑多方共贏的新生態,更好更快佔領互聯網出版傳播的新陣地,為出版傳媒業賦能。

  二要以“智能共生”創變信息與知識服務的新平台。

  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出版傳媒業經歷了傳統出版傳播、數字化出版傳播以及網絡化出版傳播的初級階段,現在進入了全新的互聯網智能出版傳播時期,這是千載難逢的重大歷史機遇。在上一階段,由於受技術條件和決策者思維觀念的限制,出版傳播服務沒有能夠及時適應讀者的需求,導致對讀者公共服務能力的缺失和出版人主體地位的弱化。在新時代,出版傳媒業如何高質量發展?如何保持戰略方向正確和競爭策略適用?如何始終保持敏銳的嗅覺力、領先的頂層設計力、資源組織力和配置力?筆者認為,創新的方略就是利用“網絡協同”的透明性和“智能數據”的流動性形成“雲端大腦”,通過“智能共生”創變出網絡協同、載體互動、品牌競合、組織結構性融合、資源共享性再生的信息與知識服務新平台,並使之成為創造出版傳媒業“更加豐富、更加優質”的“最大增量”的基本載體。

  三要以“智慧引領”拓展面向未來的高質量的新社群。

  互聯網加速了出版傳媒業的競爭,而最本質的競爭就在贏得受眾和用戶群。許多出版傳播平台由此不斷凸顯社交功能,在交互中激發所有人作為社交化主體的熱情,主動參與到內容的生產、傳遞、交流之中,讓受眾和用戶自主參與到出版傳播的鏈條之中,主動在不同的平台中分享、交往,自發地促進平台的互聯互通。這樣不僅實現了平台越來越智能,而且實現了受眾和用戶越來越智慧。出版傳媒業面向未來的高質量發展,也隻有以高質量的人的連接為中心,才能取得最大實效。因此,無論是新機制還是新平台,核心要旨就是要不斷集聚未來機器難以淘汰的從業者、受眾和用戶——那些有創意的人、有審美能力的人、有整合能力的人。通過“智慧引領”,不斷拓展高質量、共生型的富媒體智慧社群——閱讀有廣度、思考有深度、思想有高度、學習有密度、技能有精度、交流有溫度的從業者、受眾和用戶,從而真正意義上實現啟迪心智、引領風尚,不斷催生出版傳媒業“更加豐富、更加優質”的新智慧、新增量。

  (作者:王彤,系人民出版社黨委副書記)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