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人民日報新聞研究網>>媒界縱橫>>新媒觀察

薛貴峰:這家媒體的融合“作業”有分量!

薛貴峰
2019年04月18日16:20 |
小字號
原標題:薛貴峰:這家媒體的融合“作業”有分量!

來源:“研究事兒”微信公號

 

融合發展是媒體的自我革命。在這場媒體變革中,行業媒體融合轉型也不乏亮點。日前,中國記協在中國教育報刊社組織召開“首都新聞媒體融合發展現場會暨第84期記者大講堂”,“事兒哥”和與會者一起走進中國教育報刊社,參觀媒體融合探索展示和中央編輯部智融平台演示,體味他們的得意之作,感受行業媒體融合創新的魄力與追求。

兩報四刊三網一微

打造全媒體教育傳播矩陣

中國教育報刊社是一家具有光榮歷史的報刊社,是教育部黨組主辦的教育主流媒體,也是教育新聞輿論宣傳的主要陣地。1994年由中國教育報社、中國教育雜志社、神舟學人雜志合並而成。雖說歷史不短,可在創新路上從不掉隊,曾獲中國報業融合發展10佳創新獎。經過多年發展,目前形成了兩報、四刊、三網、一微及眾多平台公眾號的立體化全媒體傳播矩陣,正在全力打造和培育具有競爭力的媒體新產品和平台。

兩報——全國唯一的教育日報《中國教育報》1983年創刊,鄧小平提寫報名,連續多年被國家新聞出版總局評為百強報紙、發行50強報紙。《中國教師報》2003年創辦,是一份為全國教師量身打造的周報,中國教育新聞網是全國最大的教育新聞門戶網站。

四刊——《人民教育》雜志1950年創刊,毛澤東為創刊號題詞:“恢復和發展人民教育是當前發展的重要任務之一。”第一屆編委由徐特立、葉聖陶等教育家組成,承擔新中國教育宣傳的開創工作。《中國高等教育》雜志1965年創刊,陳雲題寫刊名,是面向高等教育領域的綜合性學術性期刊。《中國民族教育》雜志1986年創刊,是指導全國民族教育工作的唯一刊物。《神州學人》雜志1987年創刊,是我國唯一面向海外留學人員的綜合性期刊,也是留學人員了解祖國的窗口,聯絡感情的紐帶、表達情思的園地、提供服務的媒體。

三網——神州學人網1995年進入互聯網,是我國第一份中文電子媒體。中國教育新聞網 2000年進入互聯網,主要向社會傳播教育聲音。蒲公英評論網2015年開通上線,是以教育立場評論社會事件、以全局思維透視教育問題的互動平台。

一微——中國教育之聲•微信矩陣,探索移動傳播和教育領域垂直服務業務,提供新聞資訊、信息服務、專業成長、家庭教育等多方位服務,將中國教育報刊社的輿論引導力、社會影響力向移動互聯網延伸。目前聚集用戶300萬,曾榮獲最具活力報刊新媒體10強。

從創辦報刊紙媒,到試水互聯網線上網媒,再到搶佔移動互聯陣地,推出移動端掌媒,中國教育報刊社主動適應信息技術變革,穩步推進媒體轉型,在影響和推動中國教育改革發展的征途上,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34567”一組醒目數字

勾勒專業媒體融合發展“大綱”

經過多年探索與努力,中國教育報刊社初步形成了“三創”“四融”“五統”“六全”“七位一體”的媒體融合模式。獨具特色的數字提示如同教學大綱一樣,提升了新聞生產發布傳播的一體化進程與效率。今年全國兩會,具有標志性的中央編輯部正式運營,重構新聞業務流程和組織機構,加快了體制機制改革、流程再造和產品創新。

“三創”驅動,實現“四融”:創新體制,中央編輯部實現常態化、全天候運行,下設總編調度指揮中心,實行報刊網端微採編一體化統籌指揮。從3月1日開始,教育報刊社每天上午10點半雷打不動召開中央編輯部的輿情研判會,分析指導兩報四刊三網和新媒體的新聞報道。創新產品,探索新聞信息採集一次採集,新聞產品多次生成、多終端呈現、全渠道傳播,實現流程智能化和高效化。創新機制,智能教育融媒體平台統籌報刊社所有採編力量,提升軟件環境,創新編發運行,建立報刊社中央稿庫和大數據信息資源中心,打通內容、用戶、渠道資源,建立一體化考核體系,進而實現新聞生產流程、平台、資源、評價四融合。

中央編輯部“五統”,實現報刊網微一體化:“五統”打通各編輯部、各部門之間的人力使用機制,實現報刊網微一體化。統人——社長挂帥,統領上會記者、后方記者、中央編輯部編輯、輿情評論員、媒體編輯、新媒體技術編輯和傳播推廣六支隊伍。統事——社領導分工協作,社長總編坐鎮調度中心,主持中央編輯部輿情研判會,每天上午研判策劃重點選題,一位副總編輯靠前指揮,直接對接上會記者和會外記者採訪報道,一位副總編輯主持每日晚間的編前會,統籌協調報刊網端微所有媒體的欄目和稿件,審定重要稿件和版面。統流程——制定報刊社兩會報道工作手冊,明確兩會報道的組織架構、業務流程、發稿要求、視頻訪談工作流程以及考核獎金辦法等,明晰崗位職責,確保每個環節銜接有序。統內容——中央編輯部統設選題內容,審核重要稿件,借助全新開通的中央編輯部智能平台,將新聞線索、輿情研判結果以及採編的稿件圖片視頻音頻等各種素材匯總到中央稿庫,供不同終端發布流轉,一體化運作。統資源——統籌全社內容資源、用戶資源、渠道資源和媒體資源。

“六全”做強中央編輯部,書寫深度融合大文章:“六全”指全員、全網、全渠道、全平台、全流程、全天候。中央編輯部抽調兩報四刊三網一端100多名精干力量,統一指揮,統一調度,集中辦公,集中行動。全網,紙媒、網媒、客戶端、微信公眾號等深度融合和一體化運作,提高新聞生產力。全渠道,與今日頭條等眾多社會化移動資訊平台合作,搶佔移動互聯網主陣地,同時,與視頻平台合作。全平台,充分發揮報紙的權威性和專業性、雜志的深度性和思想性、網站的即時性和聚合性、兩微一端等新媒體的互動性和參與性、輿情產品的多樣性和服務性,打造全平台立體化的新聞傳播格局。全流程,就是在生產流程上,每個環節每個崗位都明確到人,確保運行流暢,落實到位。全天候,兩會期間從早到晚,從白班到夜班再到大夜班,隻要有新聞發生,中央編輯部隨時策劃,記者編輯隨時採訪、隨時發稿、隨時傳播,堅決守好教育新聞主陣地。

“七位一體”貫通輿策採編發傳評,優化新聞生產流程:打通報紙網站和新媒體之間的壁壘,實現各種媒介資源和生產要素有效整合,實現輿情採集研判和新聞策劃、採訪、編輯、發行、傳播、考評一體化。兩會期間,所有稿件、圖片、視頻第一時間上傳智能平台,第一時間通過網站和客戶端發布,第一時間在微信、微博和PC號上發出。比如跟進解讀政府工作報告,以網端微各媒體為先導,搶佔時效,對報告中的教育內容第一時間發送兩會快訊和音視頻,其中《還在為孩子上幼兒園發愁?》《總理給你吃了定心丸》兩篇稿件產生熱烈反響。據介紹,兩會期間,中國教育報刊社總發稿量近千篇,移動端總推送量1.1億,手機移動端閱讀量100w+的稿件4篇,10w+的稿件59篇,微視頻類產品轉播覆蓋近1000w人次。

五項指標+兩個重點

立起新型傳播集團主體框架

如何打造新型主流教育媒體,是全媒體時代迫切需要教育媒體人研究的戰略問題。2018年7月,中國教育報刊社制定出台改革發展媒體融合戰略方案和遠景規劃,在深度融合布局上,以打造新型主流教育媒體為主體,向新型教育新聞媒體集群和教育行業高端專業服務智庫兩翼發展。

他們把建設一流新型主流媒體細化為五個具體指標:一是建立由報刊社眾多細分垂直的教育專業化媒體構建而成的媒體集群﹔二是傳播主流價值和主流意識形態,能夠滿足用戶多元化的信息需求﹔三是擁有多種媒介形態和媒介終端,是形態多樣的媒體聚合體﹔四是擁有全方位、立體化、多型態的傳播能力﹔五是擁有全新盈利模式和盈利能力。以上述指標來打造一流新型教育主流媒體集群,突出“新聞+服務”、“專業+服務”、“數據+服務”的教育特色,創造創新教育特色產品,發揮優勢,做強產品,特別是具有專業化內容的新媒體產品。

策劃制作新媒體產品,他們突出兩個重點:一是打造全天候的中國教育報,搶佔和壯大線上教育輿論戰略新陣地。傾力打造全天候中國教育報新聞核心品牌,打造包括中國教育報紙媒、微信、微博、APP等眾多基於全網、全平台、全渠道的中國教育報的新媒體,以及新聞網在內的新型教育媒體集群。二是打造面向全球的“新中國教育之聲”品牌,建設中國教育國際傳播戰略新格局,力求把中國教育的聲音傳遍神州大地、傳遍全世界。

打造教育行業高端專業服務智庫,他們以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為技術支撐,精心開發深度專業的教育行業信息服務產品,打造基於互聯網和大數據的“教育新聞+專業智庫”的平台。深耕專業創新發展,提升高等教育、中國教育、民族教育雜志和中國老師報的專業服務能力。高端引領專業服務,打造以改革情報、輿情內參,為輿情提供高端專業服務的輿情專業智庫,增強新型主流媒體的專業服務力和核心競爭力。

一場干貨滿滿的媒體融合現場會,展現了中國教育報刊社推進融合發展的生動實踐,有堅守與傳承,有創新與發展,給每一位與會者以深刻的觸動與思索。融合之路到底如何走才能闖出一條新路,才能行得通、走得遠?我們可以從這家行業媒體的探索中獲得許多啟示:

一是加強頂層設計,謀定后動。媒體融合是大勢所趨,也是自我革新所需。如何在大變革中破繭而出,是每家媒體必須回答的時代課題。教育報刊社保持戰略定力,不盲目跟風,緊貼媒體定位與發展實際,廣泛開展大學習、大調研、大討論,如同制定教學大綱和課程表一樣,在充分吸收借鑒先進經驗和普遍共識基礎上,做好頂層設計。黨委成立戰略規劃、媒體融合、人才工作、內控制度、項目發展幾個小組,研制改革發展和媒體融合方案、戰略規劃和行動計劃,確立打造一流新型主流教育媒體的目標。

二是突出專業特色,深耕行業。專業化服務是行業媒體的生命,融合發展最終追尋的是品牌塑造和產品推廣。中國教育報刊社收獲諸多融合成果,關鍵在於他們始終把方向性引領、專業化服務作為發展理念,把人民性質、教育特色作為根本宗旨。行業媒體推進深度融合不可能脫離專業特色,必須搞清自己的核心產品是什麼、核心賣點是什麼、資源有哪些,通過這些信息去策劃有針對性的內容定位和服務特色,優化新聞信息和產品服務的機制與流程,實現專業媒體提供滿足用戶需求的專業服務,才會有持久的生命力。

三是延伸服務范圍,創新發展。信息時代,信息營養被嚴重稀釋,關乎公共利益和社會進步的資訊供給尤顯珍貴。在這種情況下,僅靠既有的新聞力量難以填補被迅猛打開的用戶多樣化需求。中國教育報刊社在提升傳統報刊專業服務的同時,重點在新媒體發力,向教育智庫轉型。這種提供特色產品和定制服務的做法,實際上是一種對新聞力量的策應與聲援,搭建起了新的傳播連接,彌補了主流新聞敘事的盲區。同時,他們採取請進來、走出去的方式,加強傳統媒體編輯記者隊伍培養,實現角色從單一變多元,既做記者、又做主持人、甚至是美工化妝師,為媒體融合向縱深發展注入了激情與動力。

融合發展考驗每一家媒體的敏感與遠見。我們期待,在不遠的將來,各類主流媒體都能探索出新的融合發展路徑,取得更多深度融合的豐碩成果。

 

(責編:榮翌、薛貴峰)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