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中國報業》>>2019年4月(上)

傳承紅色基因堅守黨報風范——1949年《新華日報》在南京恢復出版

趙劍波
2019年05月09日16:44 | 來源:中國報業
小字號

  [摘要]抗戰時期,中國共產黨在全國公開發行的唯一一份機關報《新華日報》,於1949年在南京恢復出版。南京《新華日報》傳承了原《新華日報》的紅色基因,矢志不渝地堅守黨性原則,吸收並發揚了優良的編輯思想、版面風格與工作作風,並為大西南培養和輸送了許多新聞骨干人才。

  [關鍵詞]新華日報 紅色基因 南京傳承 [中圖分類號]G20 [文獻標識碼]A

 

  《新華日報》誕生於第二次國共合作時期的1938年初,是國共談判的重要成果之一,也是經以國民黨為主體的國民政府批准、中國共產黨在全國公開發行的唯一一份中共中央機關報。《新華日報》在南京籌備、武漢創辦並遷移到重慶發展。這一階段的《新華日報》經歷了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兩個歷史時期,持續出版了9年多,共計3231期,被贊譽為“全民抗戰的號角”,毛澤東稱贊之為“同八路軍、新四軍在敵后作戰一樣,抵得上黨的一個方面軍”。

  1949年4月南京解放后,中央決定將《新華日報》作為中共南京市委機關報出版發行。1952年中共江蘇省委成立后,《新華日報》成為江蘇省委機關報出版至今。至2019年,《新華日報》在南京恢復出版已70年。

  中央決定《新華日報》在南京恢復出版

  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華東局致電中央,請示上海、南京兩市解放后的黨報命名問題。中央於24日電復華東局:“上海黨報決定命名為解放日報,南京黨報決定命名為新華日報。毛主席已允寫報頭,即可帶來,在帶到前可沿用舊報頭。”當日下午,周恩來在北京與即將南下工作的一批文化界知名人士談話時,宣布了上述決定,並代表黨中央任命范長江為上海解放日報社社長、石西民為南京新華日報社社長。

  石西民於4月24日晚乘火車南下,27日上午,他代表南京市軍管會,接管了位於中山路39號的原國民黨中央日報社,並以此為社址,展開了籌辦南京《新華日報》的工作。與此同時,來自合肥的“金陵接管支隊”中的辦報人員、來自南京地下黨的人員、從冀魯蘇皖解放區南下的部分新聞工作者、南京各進步報刊社的有關人員等,250余人匯集南京新華日報社,在石西民社長的領導下,於4月30日出版了一張以《慶祝南京解放》為發刊詞的《新華日報》。這份報紙依照原《新華日報》的樣式,對開四版,報名沿用於右任的題款字體,放在一版上方的中間位置,版式為豎排。

  《新華日報》回歸南京恢復出版,可以說這是中央的一貫安排,也是周恩來的夙願。早在1937年7月,周恩來在上海召見從國民黨牢獄中出來不久的潘梓年,代表中央命他到南京籌辦《新華日報》,並擔任社長。由於戰事吃緊、日寇已圍堵了南京外圍,無繼續辦報的合適環境,籌備處人員不得不撤離南京。

  1945年日本投降后,國民政府還都南京。周恩來根據中央的指示,決定將新華日報總館遷往上海,並計劃出版《新華日報·南京版(晚刊)》。這次出版計劃也未能如願,一是國民黨政府始終拒絕發放出版登記許可証﹔二是國共和談破裂,國民黨發動了對解放區的全面進攻,籌辦人員不得已撤回延安。

  《新華日報》在南京出版的計劃持續了近12年,南京解放后的第8天才如願以償。當時在中共南京市地下文委工作並參與創辦《新華日報》的李廉,在回憶石西民來南京辦《新華日報》的情況時寫道:“這一次與前一次不同,他是代表人民戰爭勝利者來創辦全國性並具有世界性的《新華日報》。”

  《新華日報》堅持黨報的編輯思想放眼全國

  1949年4月30日,《新華日報》創刊號共發表各類稿件30余篇,其中採用新華社提供的稿件17篇,南京市內消息9篇,報紙發刊詞採用的是新華社社論。一版中心位置刊登了由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毛澤東和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司令朱德聯名簽發的《中國人民解放軍布告》﹔三版以整版篇幅刊登了毛主席對時局發表的聲明和中共七屆二中全會經過及決議要點﹔四版發表了蕭三撰寫的《毛澤東傳略》和胡愈之撰寫的《人民自己的國家》。

  報紙一版下方刊登了南京市軍管會的第一號和第二號布告、全國總工會等十二團體聯名電賀南京解放和世界各國人民對南京解放的反應等消息。二版刊登了南京市部分工人學生武裝護廠護校、抵抗敵方破壞行徑的報道。

  創刊號的版面安排,重國內、輕本地,多採用新華社稿,自編自採稿較少,這是當時南京剛剛解放、百廢待興局面的客觀呈現。《新華日報》的編輯思想和定位,仍然是全國性大報,以黨性立報、服務人民、放眼全國。

  1949年11月10日,《新華日報》在一版首次刊發了標題套紅的兩條新聞,頭條是《中國中央兩航空公司愛國壯舉四千員工光榮起義》,中心位置的一條消息是《蘇京隆重慶祝十月革命節百萬人民紅場檢閱》。1949年12月2日頭版新聞“重慶解放”的標題套紅﹔1949年12月18日頭條新聞《毛主席抵莫斯科斯大林當日接見——毛主席發表演說盛贊蘇聯友誼》,主題、副題均套紅。1949年12月21日,頭版以整版的篇幅報道慶祝斯大林七十大壽的各類新聞,“新華日報”四個報頭字體首次套紅,烘托出熱烈喜慶的氣氛。

  這些套紅版面的安排,《新華日報》的老讀者感到非常親切,對社長石西民來講也是駕輕就熟。石西民從1937年底到武漢參加《新華日報》的創辦,先后擔任國內編輯、戰地記者、編輯主任、採訪主任等,歷時9年,幾乎貫穿了抗戰時期《新華日報》的整個過程。石西民傳承了《新華日報》的紅色基因,堅守《新華日報》的黨性原則,吸收並發揚了《新華日報》優良的編輯思想、版面風格與工作作風,在當時國內部分地區尚未解放、新中國誕生前后的特定條件下,應該是非常合適正確的。

  《新華日報》為大西南培養輸送了新聞干部

  培養新聞干部,壯大黨的新聞事業,是《新華日報》優良傳統。早在抗戰時期,《新華日報》就利用其登記出版的合法身份,在華北、華中及廣州、桂林、成都等地開辦了地方版和分館,既擴大了抗日宣傳的輿論陣地,提升了《新華日報》的影響力﹔又為這些地方輸送和培養了很多新聞干部,夯實了中國共產黨新聞事業的基石。

  1938年10月前后,面對日軍即將侵略佔領武漢的惡劣形勢,《新華日報》大部分人員分兩批遷往重慶,繼續在渝出版《新華日報》。此外還有15名工作人員,在楊放之、何雲的率領下去了西安。這支新聞隊伍在朱德、彭德懷的邀請下,到太行山開辦了新華日報華北版、太行版。1942年5月28日,日軍對太行山進行“鐵壁合圍”式的大掃蕩,何雲不幸背部中彈光榮犧牲。在此次戰役中,八路軍副總參謀長左權也以身殉國。劉伯承曾沉痛地說:“實在可惜啊!一武(指左權)一文(指何雲),兩員大將,為國捐軀了!”2019年1月17日,新華社“為了民族復興·英雄烈士譜”系列報道中刊發了《何雲:太行山上“新聞戰士”》一文。獲此殊榮的何雲,是中共紅色新聞事業為國捐軀的第一人。

  1949年4月底《新華日報》在南京恢復創辦后,中共南京市委指示石西民以《新華日報》和新華社南京分社的名義,開辦新聞干部訓練班,為我軍解放大西南培養了300多名新聞骨干。訓練班7月1日開學,石西民主持開班典禮,並講授了專業課。8月底新聞訓練班結業后,絕大多數學員和教職員參加了西南服務團,隨二野進軍大西南。南京新華日報社副社長陳陣、編輯部主任肖波、採訪部主任李力眾、經理部經理史納等,也參加了西南服務團。這批同志后來多數成為新中國成立后西南各省區新聞事業的開拓者,其中就包括一批去重慶創辦中共中央西南局《新華日報》的新聞干部。

  (作者:《新華日報》報史研究所所長)

  參考文獻

  [1]韓辛茹.新華日報史1938—1947[M].重慶:重慶出版社,1990.

  [2]新華日報70年(1938.1—2008.1)[D].新華日報報業集團,2008.

  [3]報人生活雜憶——石西民新聞文集[D].重慶出版社,1991.

  [4]李廉.南京《新華日報》誕生的前前后后[J].鐘山風雨,2004(2).

  [5]雷勃.西南局《新華日報》創刊前后[J].新聞研究資料,1987(4).

  責編/鄧應華

(責編:戴靖、李秀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