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無視頻,不傳播 優質視頻內容將是長期稀缺資源

杜一娜
2019年05月14日13:15 | 來源: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
小字號
原標題:優質視頻內容將是長期稀缺資源

  編者按 5G技術的商用,為視頻內容創作打開了新空間,無疑也為短視頻的井噴創造了外部條件。但外部條件的成熟並不意味著投身視頻領域一定會成功,視頻又應在發展過程中正視哪些問題,處理好哪些關系?這都將是當下渠道過剩時代需要思考的現實問題。

  大眾碎片化的閱讀場景和高效獲取信息的習慣,讓短視頻成為近幾年新生代媒介廣泛使用的產品形態。第43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我國8.29億網民中,手機網民佔98.6%。其中,使用短視頻的網民有6.48億。有關機構預測,未來5年在線視頻量將增長14倍,70%的手機流量將消耗在視頻上。

  未來,5G的高速率、低時延和萬物互聯的網絡架構會怎樣影響媒體傳播?機構媒體又將如何抓住新風口下的“起飛”機遇?當“5G元年”2019年的時間已經走過1/3時,不少業內學者、專家、媒體從業者對5G時代的媒體傳播形態進行了更多的暢想與預判。

  優質內容是視頻等生存與發展的核心。資料圖片

  5G的普及將進一步提高受眾對視頻的接受度。資料圖片

  “無視頻,不傳播”的 時代已然來臨

  今年1月中旬,《傳媒》雜志社社長、主編楊馳原參加了“媒介融合背景下傳統媒體應對策略”培訓班。在為期近20天赴美國紐約、洛杉磯的學習交流中,楊馳原感受到,在美國,每一個媒體都在研究短視頻的制作,但是,因為美國並沒有像中國這樣發達且高速的移動通信網絡,因此,他們的視頻傳播速度並沒有中國快。

  楊馳原將這個體會向參加4月29日由封面傳媒主辦的5G時代視頻傳播研討會的嘉賓作了分享。而對比國內目前的傳媒業現狀,他認為,移動短視頻傳播時代已經來臨。同時,他表示,在經歷了報刊、廣播、電視、互聯網4次傳播革命后,我們迎來了第五次傳播革命——移動傳播,其載體是智能手機。而隨著5G的廣泛應用,視頻將會大量涌現。

  確實,從近幾年國內媒體發展的情況看,短視頻如井噴般出現,生產短視頻的平台也紛紛建成。

  2016年9月,新京報社“我們視頻”上線,從最初的幾個人發展到現今140多人,是國內紙媒較大的做視頻的團隊。

  2017年1月11日,澎湃新聞正式上線“視頻頻道”,在原視覺中心的基礎上做視頻產品,以“聚合+原創+直播”為定位,目標是做原創視頻提供商、事件直播驅動者。

  2017年5月,北京時間股份有限公司對短視頻以及直播進行投入。

  2017年12月,好看視頻正式上線,這是百度公司推出的綜合視頻平台……

  從傳統紙質媒體脫胎而來的封面傳媒,今年4月底全新改版新聞客戶端,更是喊出了“無視頻,不傳播”的口號,每一條新聞均以視頻加新聞標題的形式呈現,視頻採集每日可達500條。

  “短視頻的優勢是鏈接最直接,是當下網民更加感興趣的方式。”封面新聞執行總編輯周琪的觀點代表了不少從事短視頻生產的機構媒體的想法。

  對此,齊魯晚報社總編輯廖魯川也認為,在新的傳播形勢下生產視頻內容,報社的人的優勢在於沒有條框束縛和包袱,不過於講究燈光、角度、畫面等。因此,他表示,視頻內容也將是齊魯晚報社客戶端齊魯壹點內容供給側結構改革的一個重要環節。

  技術與內容的關系需處理好

  有著30年紙質媒體工作經驗的《新聞與寫作》雜志社總編輯梁鳳鳴,面對5G時代也是感觸頗多。不過,在他看來,就視頻消費者的角度而言,機構媒體應該處理好關於短視頻的幾個關系。

  從短視頻的長與短來看,時長不是主要問題,內容和價值才是重要因素﹔從視頻傳播的數量與有效性來看,海量的視頻信息增加了受眾閱讀的時間成本,但是獲得有效信息反而不足﹔從信息傳播的快速、權威、真實性來看,媒體該如何做出選擇﹔從生產者與用戶關系上來看,信息生產與傳播不是自我欣賞,目的是將信息傳播得更遠,那麼,在融媒體時代,媒體要影響哪些用戶,用戶需要什麼,這需要機構媒體多加思考。最后,梁鳳鳴認為,如今的媒體融合不再是初期的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融合,而是包含了智慧城市、萬物互聯等連接一切的媒體融合,這樣才能體現媒體的價值。

  “如果沒有技術,就沒有‘我們視頻’,技術給我們帶來了視頻制作成本很大程度的降低。比如,過去一場直播隻能是電視台才可以做,但是如今卻可以通過一部手機實現,並且手機端的直播成本僅僅是電視台直播的幾十分之一。”新京報社“我們視頻”副總經理彭遠文肯定了新技術對傳媒業的影響。他認為,智能手機與網絡結合在一起,給紙媒帶來了在視頻領域中的發展機遇。但是,彭遠文也同時提出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新技術剛剛出來的時候需要對其有一個正確的評估。比如,新技術對於內容生產者來說,實用性怎樣?技術成熟的程度如何?是否達到了使用的程度並且具有非常強的競爭優勢?

  據彭遠文介紹,新京報社的“我們視頻”之前與一家技術公司談過合作,在客戶端平台開發上提供上傳、直播、制作、剪輯等一系列流程的技術運用,“我們視頻”對技術的需求也很清晰。但是,在開發過程中,作為內容生產方的“我們視頻”發現視頻內容的上傳與下載速度不同步,上傳速度同百度雲相比慢30%,這大大影響了使用的效果。

  “傳統的互聯網技術一定要與新技術相結合,成為內容與技術合作的基礎。”周琪說,這是封面傳媒與傳統商業互聯網公司不一樣的地方,而這一體會可以作為即將加入短視頻生產的機構媒體的經驗借鑒。

  當然,無論技術如何發展,優質的內容依然是一張王牌,也一直是稀缺資源。

  “很多年前有從業者認為,互聯網缺的不是渠道,而是好的內容與作品。這句話同樣適用於移動互聯網時代。”北京時間副總編輯王海認為,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即使是5G時代來臨,依然缺的是短視頻的優質內容。而在泥沙俱下的短視頻發展的當下,主流媒體應該給用戶提供更加優質的、有價值的短視頻內容。

  王海認為,未來短視頻的發展方向應該是對熱點事件快速反應和立體化跟進,以及恪守社會責任,做好正能量的傳播和推廣。據其介紹,2018年10月,北京時間曾在全網征集暖視頻,兩個月時間有1萬多條內容參與,微博上有2.7億閱讀量。“互聯網上對於正能量的、溫暖的短視頻內容需求量很大。”王海說,這是3年來,他們做短視頻生產最大的感受。

  而澎湃新聞副總編輯孫鑒對澎湃新聞的視頻頻道提出四點要求,即看見現場快准狠、獨特視角做原創、事件驅動上直播、獨到策劃深交互。這算是生產優質短視頻的寶貴經驗。在很多時候能夠看到不少新聞讓人心潮澎湃,但是越澎湃,就要越冷靜。孫鑒說,這是作為新聞人在報道新聞、制作短視頻時的一種狀態,也是作為新聞人應堅守的一種理念。

  “制作每一條短視頻都非常不易,需要很多的知識儲備、素材整理。”因此,在孫鑒看來,“每一條短視頻都是一架‘大飛機’。”

  5G對傳媒業的影響要深知

  當即將迎來第五次傳播革命時,我們應當如何看待未來?如何在5G時代把握新趨勢?

  “5G時代就是視頻大行其道的時代,視頻已經成為傳播以及人們認知等最重要的媒體形式之一。”北京師范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執行院長喻國明這樣說道。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中心主任、新聞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顏梅認為,“短視頻這種天然具有零碎以及細節化特點的表達方式雖然不適於一些專業性、復雜性的話題,但比較適合那些容易被忽略的延伸性熱點話題及新聞。未來5G技術的普及,將會進一步提高受眾對視頻的接受度,作為媒體,應該適應這種變化。”

  “技術升級促進了內容呈現密度的迭代。”好看視頻總經理曹曉冬認為,4G時代是視頻傳輸1.0,5G時代將是視頻傳輸2.0,后者與前者的差別是,4G時代是以視頻消費為主流,5G時代是以視頻生產為主流,同時,5G時代的主流內容將傾向於新聞類、知識服務類等的視頻化。

  “從國內外傳媒業的發展來看,技術確實是傳媒業變革的根本力量。”國家行政學院社會和文化教研部高級經濟師郭全中認為,從1G到4G,讓我們看到新的傳播方式的產生,更多用戶的介入,這使傳媒的邊界不斷擴大,市場也逐漸擴大。5G帶來技術設施的提升,也將形成萬物互聯的生態系統,新技術的紅利將會促進更多的人去使用,除視頻外,新技術還會激活一些新的媒體產品並得以不斷發展,如VR、AR、MR等。同時,郭全中還表示:“作為傳統媒體,誰能在機制上進行更大的創新,誰具有更強的市場化能力,誰就會獲得更好的市場機會。”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