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新聞愛好者》>>2019年第3期

論地市級黨報扶貧主題報道的創新

——以《信陽日報》“新縣脫貧摘帽記”主題報道為例

向煒
2019年05月15日09:22 |
小字號

來源:《新聞愛好者》2019年第3期

【摘要】地方黨報的主題報道主要指以近期當地黨和政府的中心工作為主的新聞報道,它肩負著重要責任:傳播和闡釋黨的重要決策,完整生動地呈現當地重要黨政活動,解析當前社會熱點問題,以正面宣傳鼓勁為主,引導輿論,提振信心。大別山老區新縣2018年成為河南省信陽市第一個“摘掉”國家級貧困縣帽子的縣后,信陽日報社迅速行動,精心策劃,深入採訪,全面細致挖掘新縣脫貧背后的故事,用“新縣脫貧摘帽記”講述並表達了新縣乃至整個信陽市在面對脫貧攻堅戰時的決心和信心,可以說是一次地市級黨報主題報道的成功策劃。

【關鍵詞】主題報道﹔整體策劃﹔採訪內容﹔版面語言

我們黨把消除貧困、改善民生,實現共同富裕作為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和黨的重要使命,黨和政府的目標是到2020年確保所有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邁入全面小康社會。黨在落后地區的扶貧工作,其意義不僅在於促進貧困地區的經濟發展,還有助於鞏固黨在基層的執政基礎,增強當地群眾與貧困斗爭的信心,激發他們的深層潛力,提升貧困地區的社會治理水平。[1]

一、扶貧主題報道能提升地市級黨報的影響力

近幾年來,扶貧工作一直是一些地市級政府的重點工作,黨報系統作為傳統的主流權威媒體,在扶貧工作中承擔著義不容辭的責任,發揮著宣傳鼓勁、輿論引導、經驗總結、模式推介等多種作用。在扶貧工作報道方面,《人民日報》為地市級黨報樹立了典范。劉東建和高紅梅研究后發現,自從2015年6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貴州考察工作進一步闡述“精准扶貧”思想之后,從2015年6月19日到2016年6月18日,《人民日報》圖文數據庫中共有448條與扶貧相關的報道,表現出了主流媒體應有的擔當,為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發揮了“組織員”和“宣傳員”的重要作用。報道體裁包含一般新聞報道、評論、特稿、讀者來信、地方領導文章、新聞圖片等。在視角上,採用宏觀、中觀和微觀三個維度:宏觀上以解讀扶貧政策、總結扶貧經驗、闡釋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扶貧思想為主﹔中觀上從具體的政治、經濟、文化、科技和生態的層面,全面構建全社會各領域共同參與、多管齊下的扶貧圖景﹔微觀上以生動的扶貧案例為主,報道焦點聚集一線的扶貧干部和普通貧困戶身上。[2]

在當前移動終端設備和移動互聯網日益普及的背景下,黨報的閱讀率和影響力都受到強烈沖擊。少數主流報紙因其在報業結構中的特殊地位和各種應對措施得力,受到的沖擊相對較小。像《人民日報》在我國擁有政治影響力、悠久的傳統、深厚的歷史積澱、先進的融媒體技術手段和強大的原創新聞生產能力,它在很多創新舉措方面都走在全國報業的前列,在新媒體時代仍然表現出了廣泛的適應性和蓬勃的生命力。但是大多數地方黨報面臨的問題要更為嚴峻,互聯網進入中國20多年來,受眾的閱讀載體、閱讀習慣和內容偏好都發生了很大改變,地方黨報的紙質形態不能不說是一個劣勢。但是地方黨報最大的優勢在於,它在覆蓋區域范圍內代表黨的權威性,並且在當地各類媒體中居於主流地位,這是地方黨報最重要的傳統優勢。

扶貧工作關系到貧困人口的尊嚴、生活質量和對黨的關懷的直接感受,還具有重大的社會意義和政治意義。從新聞價值理論來說,由於扶貧工作中所蘊含的帶有戲劇沖突性的新聞價值要素較少,網絡新媒體往往較少涉足。而地方黨報的權威性主要通過深度報道本地重要活動和重要事件、做好本地重大主題宣傳、創新報道形式來體現,對扶貧工作進行報道既是黨報的責任,又是黨報彰顯權威的重要方式。[3]

很多地方黨報在扶貧主題報道方面都投入了很多人力物力,為當地扶貧工作做出了積極貢獻。像《濮陽日報》從2016年5月到2018年8月兩年多的時間裡,平均每天發表兩篇關於精准扶貧的報道。這些報道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在當地黨政部門和基層群眾中引起強烈反響,也受到河南省委宣傳部新聞閱評人員的高度評價。[4]信陽是革命老區,曾經為黨的革命事業做出重要貢獻,但是由於經濟發展底子薄弱,扶貧任務非常艱巨。黨中央對老區的扶貧工作高度重視,習近平總書記在回顧他的工作經歷時曾指出:在地方工作時,我一直抓老區建設,同老區很有感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不能少,特別是不能忘了老區。[5]這一講話為信陽老區的扶貧事業發揮了引導作用,也為《信陽日報》指明了報道方向。

二、《信陽日報》的扶貧主題報道案例分析

2018年8月8日,河南省人民政府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大別山革命老區新縣正式退出貧困縣。新縣成為信陽市第一個“摘帽”的國家級貧困縣,也是鄂豫皖大別山深度貧困地區屈指可數的兩個脫貧縣之一。消息傳來,整個新縣乃至信陽市沸騰了,一時間,大家微信朋友圈都在傳遞這個令人振奮的信息。

作為地方主流媒體的《信陽日報》,充分認識到這一新聞的重要性,為進一步激發全市上下以黨的建設高質量推動經濟發展高質量,決戰決勝脫貧攻堅,《信陽日報》精心策劃並及時推出“新縣脫貧摘帽記”,分別通過社評、通訊、人物故事等不同體裁的新聞形式,拿出頭版重要位置和4個整版,多角度全方位地講述新縣脫貧背后的故事,既鼓舞了全市廣大干群士氣,又提供了脫貧攻堅借鑒。

(一)整體策劃站位高

評論是黨報的輿論引導的重要載體,新時代以來,很多黨報對評論的認知和理念發生改變,對表達方式進行創新。《浙江日報》評論員劉雪鬆認為,評論的意義在於在各種紛擾的聲音中表達並傳遞正確的三觀與判斷,它不是要麼選擇贊美、要麼選擇批判的表演角色,而是要展示思想的力度。[6]

新縣位於河南和湖北交界處,曾經是大別山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的扶貧攻堅重點縣,全縣面積1612平方公裡,人口近37萬。但是新縣也有很多優勢,革命年代的奮斗精神代代相傳,生態環境優良,民風淳朴,發展生態產業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新縣的脫貧經歷對大別山革命老區乃至全國山區貧困縣都有借鑒意義。本次評論的主導思想是既要熱情表達對扶貧成就的禮贊,又要科學准確地提煉出新縣的脫貧經驗。

信陽第一個“摘帽”的國家級貧困縣新縣如期脫貧摘帽的喜訊傳來,信陽日報社領導班子高度重視,迅速成立了由黨委書記、社長錢長琨任組長,《信陽日報》採訪中心、評論部、黨建部及《信陽晚報》骨干記者為成員的新縣脫貧攻堅主題報道採訪組。

8月14日,錢長琨帶隊赴新縣,就新縣脫貧攻堅主題宣傳相關事宜,與該縣縣委書記呂旅、宣傳部部長李偉等進行深入交流,進一步明確了主題思想、報道方式、採訪內容等。

除了親自帶隊,親自敲定策劃、採訪主題、版面安排外,錢長琨還親自採訪撰寫題為《“四色”映紅大別山》的社論,在1600字的社論中,圍繞省委書記王國生到信陽調研時提出的“四色四看”要求,結合新縣脫貧攻堅實際,提出:唱響紅色,激活內生動力,是新縣能夠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智力引擎﹔放大綠色,選准脫貧產業,是新縣能夠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正確選擇﹔永葆本色,激發干部活力,是新縣能夠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根本保障﹔突出特色,創新扶貧方法,是新縣能夠打贏脫貧攻堅戰的科學路徑。

社論進一步提出,紅色新縣,把扶貧與扶志、扶智相結合,變要我脫貧為我要致富﹔綠色新縣,變生態優勢為信陽人民的脫貧優勢,變生態產業為信陽人民的脫貧產業﹔本色新縣,激發了干部干事創業的活力,增強了群眾戰勝困難的信心﹔特色新縣,找准自己的突破口,實現效益最大化,讓扶貧的路子越走越寬廣。“四色”既是新縣也是全市脫貧攻堅的方向。[7]

社論以新縣脫貧為引線,用“新縣實踐”帶出“信陽實踐”,講述了革命老區信陽在脫貧攻堅中的成功實踐,也再次証明了信陽人“脫貧”的決心,充分體現了老區干部群眾的責任與擔當。此評論刊發后引發熱議,時任信陽市委副書記的劉國棟在評論上批示:這篇評論站位高,寫得好!

(二)採訪內容詳實細

在本次報道策劃中,《信陽日報》力圖多角度呈現新縣脫貧的立體圖景,採訪組採訪了脫貧過程中各個主體的代表,用故事化的結構方式把他們的經歷講述出來,採用大量特寫和直接引語。記者在採訪前進行了精心准備,閱讀了很多關於扶貧的學術理論文獻和經典案例,這種理論准備使記者在溝通時能抓住關鍵信息,和扶貧工作者談論業務時在同一個知識層面上對話,大大提高了採訪效率。一些新縣脫貧的農民不會說普通話,而新縣的方言又比較難懂,另外,他們在面對記者的時候難免會有些緊張。我們要求記者了解學習新縣常用的方言,並樹立“共情意識”。“共情”就是要求站在對方的立場,充分理解對方的處境和感受,尊重對方觀點,它能有效消除採訪對象的抗拒心理,緩解焦慮狀態,使話題走向開放。[8]

按照前期的策劃,在對新縣脫貧報道的採訪中,採訪的既有新縣縣委書記、縣長,也有村支書、第一書記、外地返鄉就業人員,更有期盼擺脫貧困的貧困戶﹔描述的事情既有宏觀上的脫貧方向和政策引導,也有細小入微卻又感人至深的“脫貧故事”。此次主題報道包括了24個點,內容涵蓋脫貧人、脫貧村、幫扶干部和幫扶企業,幾乎新縣所有鄉鎮全部涉及。採訪記者不負重托,切實增強腳力、眼力、腦力、筆力,用“四力”抒寫使命答卷。

在時間緊、任務重的情況下,採訪組2018年8月14日趕赴新縣后,分為兩個小組,採訪任務明確到具體的責任人,按照城南、城北劃分路線,分兩路同時進行。為了能夠最大限度地提高報道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讓採訪的新聞內容有思想、有深度、有溫度,採訪組各路記者從講故事入手,讓一個個鮮活的情節和細節躍然紙上:

例:“一人富不算富,大家都富才叫富。”“該享受的政策我都享受到了,但我不能躺在國家的政策上伸手要。人窮志不能倒,我的油門得一直踩著,開足馬力自己跑。”

例:“整體摘帽后,我們將保持政策不變、力度不降、投入不減,持續推動富民產業全覆蓋、可持續發展,鞏固脫貧成果,穩步提升群眾生活。”新縣縣長夏明夫的話,表達了政府的決心,給了脫貧群眾信心和力量。

(三)版面語言風格新

地方黨報在版面設計上仍然有很大創新的空間。《信陽日報》這次主題報道在版面語言上也進行了大量創新。在8月16日完成所有基礎性採訪的前提下,採訪組成員犧牲周末休息時間,投入了緊張的稿件撰寫。除長篇通訊外,脫貧人、脫貧村、幫扶企業和幫扶干部,4大類24個採訪點,由5個記者分別完成。所有初稿於8月19日完成並交付統一審核,從新聞體裁到每一個句子的表述、每一個標點符號的運用都進行了反復推敲。

8月21日,該系列報道正式開始組版,之前,版式設計人員已根據題材要求,設計了數個版式,組版過程中,又反復推敲,內容上力爭出新,版式上力爭出彩。

8月22日,《信陽日報》一版從報眼豎拉刊發《“四色”映紅大別山》社論及長篇通訊《民歌聲聲頌黨恩——新縣脫貧摘帽記》,一版報紙右下角另配發5、6、7、8版四幅版式截圖。當日5、6、7、8版同時推出以《苦干實干奔小康——脫貧攻堅的新縣人》《到處皆詩境,隨時有物華——新縣脫貧村見聞》《帶領群眾過上好日子——幫扶干部風採》《同心共譜致富曲——企業的老區情懷》為題的4個整版報道。

從5版到8版,全部用來講述新縣脫貧故事,四個版面各有主題。

5版主題為《苦干實干奔小康——脫貧攻堅的新縣人》,用6個新縣人的故事,講述了奮斗在脫貧攻堅一線的新縣人如何花心思、學技術打贏脫貧攻堅戰。

6版主題為《到處皆詩境 隨時有物華——新縣脫貧村見聞》,分別從6個村環境的改變,講述了鄉村旅游為脫貧攻堅帶來的“驚喜”。

7版主題為《帶領群眾過上好日子——扶貧干部風採》,分別用6個人的故事,講述了扶貧干部的堅定,這些扶貧帶頭人中,有返鄉創業的,有第一書記,有村裡的老人等,但這些“榜樣”卻實實在在存在於村民身邊,這樣的新聞故事有利於樹立榜樣、鼓舞士氣,吸引更多力量參與扶貧攻堅。

8版主題為《同心共譜致富曲——企業的老區情懷》,分別講述了6個企業在脫貧攻堅戰中發揮的帶頭作用。

綜觀當日報紙,新縣脫貧攻堅系列文章所佔篇幅之大、氣勢之足近年少有,並在信陽日報社新媒體多個平台上滾動發布,形成幾何級數倍增的傳播效應,為信陽市發起脫貧攻堅總攻營造了濃厚的輿論氛圍,也為其他縣區脫貧攻堅樹立了標杆和典范,充分發揮了地方黨報在圍繞中心、服務大局方面的優勢作用。

參考文獻:

[1]黃承偉.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N].人民日報,2018-08-26.

[2]劉東建,高紅梅.《人民日報》扶貧報道的框架分析[J].新聞愛好者,2018(10):45-47.

[3]張凱.地市黨報如何多管齊下提升影響力[J].新聞愛好者,2018(11):67-68.

[4]孟晉.地市級黨報如何做活主題報道[J].中國報業,2018(9):77.

[5]王健.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老區思想 努力開創新時代老區宣傳工作新局面[J].中國老區建設,2018(7):7.

[6]劉雪鬆.黨報評論:引導輿論、鍛煉隊伍、大顯身手的最佳時機[J].中國記者,2017(10):29.

[7]錢長琨.“四色”映紅大別山[N].信陽日報,2018-08-22.

[8]王紅.淺談共情在新聞採訪中的應用[J].新聞愛好者,2018(9):90.

(作者為河南省宣傳思想文化戰線“四個一批”新聞類人才,信陽日報社編委委員、編委辦主任)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