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9年·第4期

媒介融合下的新聞傳播與教育改革

毛思澤
2019年05月15日09:19 | 來源:今傳媒
小字號

摘 要:本文主要以淺析媒介融合前景下的新聞傳播變革與新聞教育改革為重點進行闡述,結合當下新聞傳播與新聞教育現狀為主要依據,從開展平台化教學,淡化專業、應用靈活的學分制與選課制、構建可行的小組學習模式、建立系統的實踐教學結構這幾點進行深入探索與研究,其目的在於推動我國新聞業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媒介融合﹔新聞傳播變革﹔新聞教育改革

中圖分類號: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9)04-0000-02

引言:基於媒介融合背景下,加強新聞傳播變革與新聞教育改革十分重要,其不但是保証新聞教育水平的基礎,也是為現代社會培養更多優質人才的關鍵。為此,相關人員需給予新聞傳播變革與新聞教育改革工作高度重視,通過行之有效的手段,將其存在的實效性全面發揮出,為我國新聞業未來發展更上一層樓做鋪墊。本文主要分析媒介融合前景下的新聞傳播變革與新聞教育改革,具體如下。

1.媒介融合前景下的新聞傳播變革與新聞教育改革的必要性

1.1有助於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受新媒體與網絡影響,當前大學生的學習興趣普遍較低,上課不集中注意力,拿著手機看電視劇或是聊天。導致此種現象主要的原因為課程內容單一,教學方式陳舊,還有一個最主要的原因教師所教的課程不是學生喜歡的。通過改革課程體系,能讓學生選修更感興趣、更有對應性的課程。

1.2有助於培養滿足社會發展需求的傳媒人才。改革教學內容,能夠讓學生自我全媒體與跨媒體運作技能與知識,在媒體融合前景下,工作起來會更加順利,更滿足用人企業的具體要求。

1.3有利於優化新聞傳播教育問題。比如,教研方面的單兵作戰,教師和教師間缺少溝通,不同專業間存在藩籬持續增加的問題。教學管理的創新,能夠讓不同學院的教師走到一次,進行有效交流。

1.4有利於滿足時代發展需求。在互聯網快速發展的背景下,各行各業皆同互聯網構建了緊密聯系,新聞傳播學也如此,也需要和互聯網有機結合,互聯網+廣告、互聯網+新聞等皆是新的學科方向。改革教學觀念能夠有效推動新聞傳播教育健康穩定發展,形成專業性、科學性以及人文性相統一的專業口徑【1】。

2.媒介融合前景下的新聞傳播用途新聞教育的融合

2.1師資融合。師資融合人,首先在新聞傳播學的幾個專業間融合。細分專業方向是可行的,但是不用嚴格的把教師按不同院系分開,導致人為屏障。需鼓勵教師跨學科、跨專業交流與探討,而並非局限在所在系,可結合研究興趣,組織工作坊﹔結合研究課業,組建科研小組﹔結合課程建設,構建課程小組。如此融合能夠形成多個群組,讓教師與教師間進行有效交流建互動。另外,學生能夠在新聞傳播學院,跨專業找到適合的教師指導,比如新聞系的同學能夠同廣告系的教師溝通與接觸,電視系的學生能夠同新媒體的教師一同進行科研。

2.2課程融合。其主要體現在課程布設上,增添一些跨專業和專業課的課程。比如社交新聞、計算廣告等,以往,諸多是以媒體為中心布設課程,例如電視採訪以及報紙編輯等,但在媒介融合時代,電視新聞與保証皆不再是單一的媒體傳播,編輯需要掌握全媒體技巧。又比如,公眾號運營,不但要撰寫文章,還需要編排,圖片處理,另外還得具有廣告宣傳以及宣傳推廣等技能。因媒體人一定要具備較強的綜合素養,對應的課程務必要同多種媒體傳播工具和技能有機結合。課程不但需要融合,還需創新,加入一些新媒體課程【2】。若是新聞傳播系隻有關於傳統媒體的專業,欠缺新媒體與網絡課程,那麼此種融合沒有太大意義。一定要同新媒體課程加大融合力度,如此融合才會有效提高原有課程的效用,滿足現代社會發展需求。

2.3學生融合。對於學生選課,需要打破傳統模式的限制,實現跨學院、跨專業選課。以往相同專業的學生組建一個班級,而在媒介融合前景下,需淡化專業,不用專業的學生也能夠融合到一起。在某堂課上,需要有編輯出版、媒體運營管理以及新聞採訪等專業學生一起。此種課堂能夠打破傳統專業限制,加大互動性,產生思維碰撞,進而產生思想火花【3】。

若想融合新聞傳播教育,不是單單幾個課程融合就能實現的,教學的形式、體系、內容等方面皆需要進行調整,如此才能將媒介融合的特點全面顯現出。這是一種多方位的創新,對新聞傳播教育而言,表示進入了新的新聞傳播時代,同傳統新聞傳播時代有很大區別。為此,需要在諸多方面進行改革。

3.媒介融合前景下的新聞傳播變革與新聞教育改革方法

3.1開展平台化教學,淡化專業。基於媒介融合前景下,新聞傳播系可以採用平台招生模型,實現平台化教學,加大專業淡化力度。在以往,學生進入大學都會隸屬某系,在媒介融合前景下,這些學生可不受這些專業限制,而是結合自身興趣選擇課程,確定專業方向。平台招生與教育,突破了不同專業之間的藩籬,讓學生融合到了以期,同更多學生交流。

3.2應用靈活的學分制、選課制。應用平台學習模式,應用靈活的學分制與選課制非常重要。學生入學后,通過一段時間學習,選擇導師,在其指導下,選修有關課程,如此學生都有對應的培養計劃。而在學分制下,除了核心課程與公共課外,其他學分要允許自由選擇,不用統一。學生隻要有足夠的學分即可,提高自由性。如此,所學課程為學生感興趣的課程,有較強的針對性,學習熱情會更高,進而防止一些學生在不喜歡的課程上浪費精力與時間【4】。

3.3構建可行的小組學習模式。構建行之有效的小組學習制度,促使學生在日常學習中進行互動。小組學習為一種常見的教學方式,不但能夠提高學生的團隊精神和合作精神,還能加強學生口語表達能力及創新能力等。在媒介融合前景下,傳媒人才不但要具備全媒體的素質與技巧,還需具備較強的團隊協作力。小組學習為團隊協作的有效手段,有利於未來高效進行團隊協作。

3.4建立系統的實踐教學結構。在媒介融合背景下,加強實踐教學勢在必行。不但在課上模擬實踐,校內參與同新聞傳播有關的實踐活動,還需到校外企業中進行實踐,通過實踐,來提高學生的各項技能。因為媒介技術的不斷發展,若是單學教材中的內容,畢業之后無法找到適合的工作,新聞傳播教育實踐活動開展是為了讓理論同實踐有機結合,讓比較單一的教材內容同新興媒體發展有機結合【5】。比如某A大學同傳播學院聯合開設了基於學生實踐為主的頂點式工作坊課程,並取得了顯著效果。實際上,在互聯網時代,諸多實踐活動在課上就能實現,例如,開設微信公眾號、廣告傳播以及網絡視頻之多等。與傳統實習相比,組織新媒體實踐活動,能夠提高操作的便利性,還能保証時間的靈活性,有很多優勢。總而言之,系統的實踐教學結構,能夠讓學生直面工作壓力與要求,進而變成滿足社會發展要求的傳媒人才。

4結束語

綜上所述,為了給現代社會培養更多傳媒人才,教師需加強教學方式創新,轉變教學理念與模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促使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到教學活動中。愛因斯坦曾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句話足以証明了學生興趣培養的重要性。基於此,教師需加大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力度,促使其存在的實效性全面發揮出,為提高新聞教育效果做鋪墊。

參考文獻:

[1]楊璇.媒介融合背景下新聞傳播變革與新聞教育改革[J].西部廣播電視,2018(22):25.

[2]徐學梅.媒介融合前景下的新聞傳播變革與新聞教育改革[J].傳播力研究,2018,2(26):69.

[3]尹瑞卿.淺談媒介融合前景下的新聞傳播變革與新聞教育改革[J].電視指南,2017(12):162.

[4]李延召.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新聞傳播變革與新聞教育改革[J].電視指南,2018(5):190.

[5]秦超.媒介融合前景下的新聞傳播變革與新聞教育改革[J].傳播力研究,2018,2(4):66-67.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