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9年·第4期

網絡自制訪談節目的創新與發展——以《透明人》為例【2】

郭丹青
2019年05月15日09:23 | 來源:今傳媒
小字號

二、節目存在問題

(一)立場與客觀的矛盾

主持人的個性化能夠給節目帶來獨特而鮮明的風格,但其背后也有一些隱憂,當主持人帶有預設立場進行訪談時,過度情緒化必然導致節目客觀性的下降。訪談節目主持人的一個重要職責便是控制訪談氣氛、保証節目連貫,[4]在《透明人》的幾期節目中,姜思達對將要採訪的對象有著較為明確的預設立場,訪談過程中嘉賓提出了一些他無法認同的觀點,在談話中就變得有些咄咄逼人,給嘉賓造成了心理上的不適。主持人本身立場過於鮮明時不僅會使談話氛圍變得緊張,還會錯失對許多關鍵問題和觀點的挖掘機會,影響節目內容的呈現。如在對話馴獸師的一期中,反對動物表演的姜思達在對“馬戲團是否是保護動物的一種方式”這一話題的討論上表現得十分情緒化,嘉賓感受到主持人不贊同她的觀點,談話中也加強了防備之心。誠然,主持人的立場和觀點能夠給節目帶來思辨和探討,但如何把握這種尺度成為對主持人能力的挑戰,一旦越過紅線,訪談將失去原來的意義。

與一些名人訪談類節目不同,《透明人》的嘉賓來自社會不同團體,其中大多數人沒有面對鏡頭表達自己的經驗,對面出身辯論節目的主持人姜思達,氣氛緊張時很難准確表達自己的觀點,在採訪此類對象時更需要主持人進行思維的引導而不是觀點的交鋒。《透明人》旨在喚起觀眾的理性思考,若是過多預設立場,必然影響到觀眾思考的獨立性,雖然節目的鮮明風格很大程度上依賴於主持人的個性化傳播,但應防止這種“個性化”變得“個人化”,留給觀眾更多自主思索空間。

(二)時長與深度的矛盾

當下國內短視頻行業正處於風口,短視頻佔據了人們大量碎片化事件,內容也不斷垂直深化,在各個領域做精做深。《透明人》採用了短視頻與訪談節目結合的形式,由於播放平台的自由度高,節目對時長的把控也十分寬鬆,第一單元的《透明人》短的隻有6分鐘,長的也在10分鐘以下。短視頻輕量化的傳播方式迎合了受眾的使用習慣,但也導致深度不足的問題,時長限制了節目對人物的呈現和對話題的挖掘,導致很多時候就像隔靴搔痒,難以觸及人物內心深處,全面展示人物觀點。在節目訪談過程中,一些提問涉及到嘉賓生活的不同方面,給觀眾原來的刻板印象帶來沖擊,但限於時長沒有深入挖掘,隻能帶來高密度但淺層的信息。雖然姜思達個人的點評和畫面中增加的文字信息能夠幫助《透明人》加強思想上的深度,但這種深度來源於主持人或是節目創作者,而不是採訪對象。

《透明人》在定位和風格上追求思辨和新潮,但短視頻這一形式對內容產生了諸多限制,時長與深度的矛盾導致節目陷入搖擺的境地。在后幾單元中,為了多角度的呈現採訪對象,《透明人》中會加入一些紀實的片段,更加凸顯了短視頻體量不足的問題,節目時長也從10分鐘以下增加到15分鐘左右。為了節目使更加成熟,《透明人》有必要在時長和深度中做出抉擇。

(三)人物與話題的矛盾

《透明人》企圖通過幾個人人來反映一群人的生活狀態,訪談對象的選擇便至關重要。以訪談人數來區分,目前《透明人》有三種形式,一是以對單人進行訪談,了解個人的生活狀態,如姜思達與papi醬、劉天池的對話﹔二是對單人進行訪談,反應群體的生活狀態或社會問題,如對富二代、名媛、網紅公司老板的訪談﹔三是對多人進行訪談,反應群體的生活狀態或社會問題。第一種形式由於對象單一問題集中,訪談過程中更容易層層深入,反映人物真實想法,而后兩種形式則存在不同程度的問題。第二種形式中,選擇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作為嘉賓至關重要,而什麼樣的人具有代表性則缺乏定論,談話中對於話題的過度強調反而使節目的重心偏離,導致這一群體的生存狀態無法完整、真實的呈現,大量篇幅聚焦於一些宏觀問題的探討上。第三種形式更類似於人物群像類的採訪,能夠從多方面呈現一個群體,但由於時長有限採訪對象多,訪談往往難以深入,過於零碎的剪輯也難以真實反映採訪對象的感受。多做嘗試有益於節目與整體網絡自制節目環境,但焦點的模糊不利於主題的傳達,《透明人》需要更好的把握人物與話題的平衡點,通過人物反映話題,而非越過人物談論話題。

三、結語

《透明人》是短視頻領域和網絡自制節目領域中的一次大膽創新,其新潮的視覺元素和思辨的節目氣質開辟了獨特的創新路徑,並且將諸多社會問題列入討論范圍之中,讓空巢老人、亞文化群體、明星網紅、打拐人員等一個個“透明人”走到鏡頭前,打破原有的刻板印象,給予這些社會問題更加具體的討論語境。目前網絡自制節目正由泛娛樂向垂直化發展,商業價值也在被不斷地挖掘和探索,在行業逐漸成熟細分的局勢中,明確自身定位是《透明人》的當務之急。通過在平衡娛樂性與深度的過程中不斷做出努力和嘗試,這檔節目體現出極強的創造力與生命力,也給未來的網絡自制節目帶來更多可能。

參考文獻:

[1]陳虹.論電視節目主持人的人格化傳播[J].視聽界,2006(1):46-47.

[2]金燦,於霖,遲琳玉.漫談媒介融合時代網絡節目的發展及營銷策略[J].中國集體經濟,2018(14):122-123.

[3]姚璐,沙海波.媒介融合背景下網絡自制節目的突破與啟示——以《奇葩說》為例[J].新媒體研究,2015,1(15):53-54.

[4]桑薇.電視訪談節目主持人的素養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4.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