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媒轉型忌跟風
法制晚報宣布自2019年1月1日起休刊,整體向新媒體領域進軍,其現有採編團隊將與上級單位進行有機整合,集中精力打造新的融媒體平台。關於紙媒休刊,早已不是什麼新聞了,似乎是“舊聞”換了一個“馬甲”又來刷存在感。不過,可以斷定的是,法制晚報絕不是最后一個休刊的。
有言道:“常見新人笑,不見舊人哭”。傳統紙媒,特別是一些市場化紙媒,在冰冷的市場寒冬面前,像賣火柴的小女孩,在瑟瑟的寒冬中兜售火柴。在新媒體野蠻生長的媒體市場中,傳統紙媒的份額變得越來越小,市場容納不了那麼多的紙媒。於是,紙媒的出路越來越窄,要麼休刊關門,要麼向新媒體轉型。事實上,即便一些黨報黨刊,也不得不融入互聯網。
然而,休刊不易,轉型更難。對於一些身處絕境的紙媒,並不是轉過身去,就會柳暗花明,絕處逢生。君不見,很多紙媒轉型是一種跟風式轉型——看別人搞新聞客戶端,跟著復制粘貼;看人家搞中央廚房,也跟風上馬;看有人搞算法,也如法炮制。總之,不做自己,隻做別人的影子和復制品。曾幾何時,傳統媒體轉型,多擁堵在客戶端的單行道上,制造了大量新聞客戶端。有數據統計,國內新聞資訊類APP應用超過1300個。在排名前400位的新聞資訊類APP中,有傳統媒體背景的資訊APP佔到47%。這1300個新聞資訊類APP,不可能全都進入公眾視野,隻有少數APP能成為主流,絕大多數的新聞資訊類APP都是作為“分母”的,隻有少數處於前列的新聞客戶端才是真正贏家。
那麼,明明知道跟風轉型成功者多屬小概率的事件,為什麼還要跟風呢?其中的原因或許就在於,多數紙媒深知,若原地不動,隻能等死。與其等死,還不如隨大流,跟著人流往前走,說不定能走出行業峽谷。這種心態,確實能獲得同情和理解,但是這種無奈的從眾選擇,成功率並不高。市場注定是會讓那些處於前列的媒體吃偏食的,跟風做長尾,將長尾矩陣延長,獲利空間隻會越來越小。
最近幾年,做原創內容成本很高,難度系數也很大,尤其是在原創版權得不到切實保護的情況下,好的原創內容往往容易被一些新媒體廉價復制粘貼,甚至被大搖大擺地盜用,偷盜者無償或以極低的成本享用原創者的成果,致使做原創時常淪為“冤大頭”。長此以往,“劣幣驅逐良幣”,傳媒市場的原創指標就被整體拉低了。
在筆者看來,紙媒轉型隻有參考答案,沒有標准答案。他人的成功經驗,無條件地加以復制粘貼,未必會真的適合自身。紙媒轉型的關鍵還是要走自己的路,充分了解自身的特點和市場的需求,若只是一味地跟著別人跑,那麼注定是行之不遠的。即便能分得一杯羮,也可能只是暫時的、僥幸的,而非可持續的,特別是在當下新媒體內容高度同質化的背景之下。
(作者系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執行院長、教授,本文轉自2018年12月5日環球時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