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T已逝?HAT上位? "第四極"沖擊巨頭陣營
無論是同期成立的網易、京東,還是新生勢力字節跳動、美團點評,近年來沖擊BAT陣營的“第四極”越來越多。5月21日,百度盤中市值一度被京東反超,收盤后411億美元的市值,低於港股上市的美團點評的3471億港元。美團點評CEO王興再度呼吁用HAT(華為、阿裡、騰訊)來代替BAT。如今,從軟件、平台到硬件,互聯網公司和硬件巨頭頻繁跨界,業務邊界日益模糊,曾經相對獨立的兩種勢力,在產業互聯網、雲計算、人工智能等新興市場開始競合不斷。
BAT說法成往事
對於美國的中概股而言,5月21日不是一個好日子。當天,阿裡跌5.26%,拼多多跌8.46%,網易跌3.34%,B站跌5.02%,愛奇藝跌3.68%,陌陌跌1.97%,微博跌4.78%,百度跌8.39%,京東跌3.24%。
盤中百度市值一度被京東超越,而從全球市場來看,截至美國時間5月20日收盤,百度市值411億美元,略低於美團點評市值。
2005年,成立五年的百度在美國上市,彼時,騰訊已上市一年,阿裡即將6歲。當年百度營收3.2億元,淨利潤4760萬元,跟早已上市的網易、搜狐、新浪差距較大。騰訊2005年總收入14.3億元,淨利潤5億元,沒有與門戶時代的霸主們拉開差距﹔阿裡剛剛推出支付寶,拿到雅虎10億美元投資。
2006-2011年,BAT的優勢逐漸明顯,分別從搜索、電商、社交入手,成為中國互聯網行業的三駕馬車,BAT的概念也由此而來。
移動互聯網普及之后,擂主BAT迎來挑戰者,京東就是其中之一。2014年,京東與BAT進入全球互聯網公司十強,市值也一直緊咬百度不放,奮力追趕的還有老大哥網易。截至美國時間5月20日收盤,百度、京東、網易的市值分別為411億美元、400億美元、330億美元。
除了京東、網易,俗稱小巨頭的TMD(今日頭條、美團點評、滴滴)、實現逆襲的小米及估值不斷上漲的螞蟻金服,都是業界眼中的“第四極”。
HAT or ATM
從數據上也可以直觀感受到追趕者日益逼近的步伐。按照最新市值計算,美團點評已經超越百度,擠進中國互聯網前三名,小米的市值則排在阿裡、騰訊、美團點評、百度、京東、網易之后,位列已上市的中國互聯網公司第七。
字節跳動、滴滴、螞蟻金服雖然還未上市,但估值也不容小覷。根據相關報道,字節跳動在2018年10月的估值為750億美元,滴滴估值在500億美元。一年前,螞蟻金服被曝估值超過1500億美元。
按此粗略估算,中國互聯網公司前十名為阿裡(4164億美元)、騰訊(4139億美元)、螞蟻金服(1500億美元)、字節跳動(750億美元)、滴滴(500億美元)、美團點評(442億美元)、百度(411億美元)、京東(410億美元)、網易(330億美元)、小米(302億美元)。
有意思的是,被歸為顛覆力量的美團點評卻極力推崇華為。2018年底,王興曾發問:“為什麼媒體還沒有廣泛使用HAT這樣的稱呼代替BAT?科技企業已經各種跨界了,華為雲是阿裡雲最有力的競爭對手,華為手機自帶的安卓市場也是騰訊應用寶的強力對手。”
不過,艾媒咨詢高級分析師劉杰豪認為:“這麼比較不太恰當。對華為來說,它本質上還是一個硬件為主導的公司,與BAT有很大區別。”
根據2018年業績,華為營收7212億元,同比增長20%,超過阿裡和騰訊的營收總和,但淨利潤隻有593億元,低於騰訊和阿裡。
且主營硬件的企業市盈率普遍低於互聯網企業。以蘋果為例,市盈率常年在15左右,而谷歌、阿裡、騰訊的市盈率在30上下,亞馬遜甚至高達77。以互聯網企業平均30倍的市盈率計算,華為2018年估值約為2576億美元,也不及騰訊和阿裡。
殊途同歸
對比業務布局,軟件出身的互聯網企業和主營硬件的科技公司正在趨同。華為、騰訊、阿裡、百度等頭部科技類企業對人工智能、雲計算和產業互聯網都充滿興趣。
知名市場調研機構國際數據公司IDC的最新數據顯示,2018年下半年在中國IaaS和PaaS市場,阿裡、騰訊、中國電信、AWS、百度排名前五﹔從IaaS市場份額來看,阿裡、騰訊、中國電信、AWS和金山雲依然佔據前五。2018年,在國內公有雲市場,華為、百度、浪潮、京東實現高達市場平均水平2-8倍的增長。
移動互聯網用戶紅利見頂已是共識,之前主要toC的互聯網企業開始轉向toB的產業互聯網,與當年互聯網普及期一樣,搭建基礎設備是根基,雲計算則是互聯網企業做B端業務的基礎。
騰訊總裁劉熾平把雲計算和產業互聯網的關系描述得更直接:“產業互聯網最初的營收機會還是來自雲業務。”而華為本身就有toB業務,在行業市場數字化轉型方面,有產品、技術等積累,踏進產業互聯網和雲計算領域也是順其自然。
劉杰豪表示,目前華為和BAT確實在部分路線上有交集,但是華為更扎實、基礎更好,比如華為在基礎網絡設施建設和處置能力上已實現全球布局,華為對智能終端的理解還有資源能力是目前阿裡、騰訊不能比擬的。阿裡和騰訊則在應用服務上更有優勢,包括互聯網產品打造等。
除了追逐同一風口,進入下半場之后,互聯網企業和科技類公司,開始摒棄單打獨斗,選擇合作發展。公開報道顯示,2018年5月,支付寶與華為聯合成立螞蟻金服-華為創新實驗室,2019年4月下旬,騰訊雲與小米達成合作,雙方將以騰訊雲全平台音視頻解決方案為基礎,推進電視端在線視頻通話服務的建設。一個月后,騰訊QQ和華為EMUI正式成立聯合實驗室,雙方將在社交、AR、支付、IoT等方面展開深度合作。
“跟當初互聯網企業扎堆做硬件一樣,硬件廠商也在向軟件和服務業滲透,蘋果就是例子。”比達咨詢分析師李錦清說,“這跟公司的體量有關,也跟用戶紅利消失有關,這種趨勢不可逆。”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