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光明日報社總編輯張政:心懷光明 風華正茂

2019年06月17日07:03 | 來源:光明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心懷光明風華正茂

  剛剛,我們聆聽了習近平總書記發來的賀信。從中,我們能深切感受到黨中央始終如一對知識的尊重、對人才的尊重﹔從中,我們更能深切感受到習近平總書記對廣大知識分子的殷切期待和熱情關懷。光明日報的工作,是黨的知識分子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責任重大、使命崇高。總書記對光明日報70年工作的肯定,讓我們備受鼓舞,總書記對光明日報的更高要求,讓我們深受激勵。我們對光明日報的未來更加充滿希望、更加充滿信心、更加充滿力量。

  回望光明日報70年歷程,一張一張報紙如在眼前翻過。從這本光明人寫就的當代史中,能看到文化嬗變、看到改革行進,看到社會進步、看到國家成長,看到歷史披沙揀金、滾滾向前。此刻,我和在座的每位同志一樣,倍感光榮與自豪。

  70年滄海桑田,光明日報不改初心。在黨中央的正確領導下,我們始終與國家命運休戚與共,與人民群眾血脈相連,在實踐中檢驗真理,在實踐中踐行理想,不僅是偉大時代的見証者、記錄者、謳歌者,更是偉大時代的參與者、推動者、奮斗者。這就是我們的光榮。

  70年風雨歷練,光明日報風華正茂。我們扎根思想文化沃土、深耕知識分子的精神家園,不斷筑牢黨聯系知識分子的橋梁,在解放思想中不斷探索,在銳意改革中汲取力量,鍛造政治堅定、引領時代、業務精湛、作風優良的新聞隊伍。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中,不負使命、奮勇向前。這就是我們的自豪。

  70年前,1949年6月16日,在黨中央的支持下,光明日報迎著新中國的曙光而誕生。從此始終團結廣大知識分子做先進思想的倡導者、學術研究的開拓者、社會風尚的引領者、黨執政的堅定支持者。

  在創刊后迎來的第一個“七一”,光明日報為黨的生日發表社論:“沒有共產黨就沒有人民中國的勝利﹔沒有共產黨的領導,人民革命的勝利也就不會徹底。沒有中國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70年來,光明日報所見証的歷史、所記錄的故事,所沉澱的思考、所求索的問題,所經歷的變革、所獲得的成果,無不指向這樣的結論:黨的堅強領導,永遠是我們事業不斷發展壯大的根本保障。

  在新中國成立之日,光明日報發表社論:“當五星紅旗第一次高升天空的時候,中國人民向全世界宣布:中國歷史中長期的、黑暗的、混亂的、貧困的時代已經過去了,永遠過去了﹔有組織的、進步的、光明的新時代已經到來!”70年來,光明日報親歷了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歷史性飛躍,也將社會主義建設的跌宕起伏、改革開放的波瀾壯闊、新時代的氣象萬千,寫進了報紙的字裡行間。

  在創刊一周年之際,光明日報發表社論:“爭取一切愛國知識分子為人民服務。”70年來,作為知識分子的精神家園,光明日報一直與知識分子良性互動、命運共擔。從奔向紅色解放區的有識之士,到一批批海外歸來的著名學者﹔從艱難創業的兩彈元勛、航天先驅,到為新中國文學、哲學、史學、教育、法制奠基的社科人文大家﹔從錢學森、錢偉長、華羅庚的研究,到茅盾、巴金、老舍、沈從文、季羨林、張岱年、王蒙的文章,再到費孝通、范文瀾、翦伯贊、金岳霖、張世英主編的版面,這張報紙裡有中國知識分子的傳記、中國知識分子的命運,有中國知識分子上下求索的精神、家國天下的情懷。

  41年前,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報特約評論員文章《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引發真理標准討論。光明日報為實現偉大歷史轉折的光明中國而放歌,助力改革開放,推動黨和國家的事業不斷闊步前行。

  《深入寶庫採明珠——記抗瘧新藥“青蒿素”的研制歷程》刊發於1978年,三十多年后為中國人帶來諾貝爾獎的研究成果,首次在這裡出現﹔《漢字信息處理技術的研究和應用獲得重大突破》刊發於1979年,隨后,王選的激光照排系統掀起了漢字印刷革命,深刻地影響了當代中國的知識文化傳播。對光學家蔣筑英的報道,讓知識分子閃亮進入新中國的英模譜﹔對“星期天工程師”韓琨的報道,推開了改革開放后人才流動的閘門﹔對小學女教師被打事件的持續追蹤,促成了教師節的設立﹔對上海交大管理體制改革的長期跟進,為教育改革的探索立傳。見証改革行進、呵護創新精神,鋪石以開大道、培林以興風雨,光明日報始終走在推動改革開放的最前沿。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引下光明日報堅守黨性、堅守職責、堅守定位,為不斷攻堅克難的光明中國而鼓舞,秉承國家至上、民族至上、人民至上的信念,書寫知識分子奉獻報國的時代篇章。

  我們深入宣傳總書記的新思想。2005年,習近平同志在光明日報發表《弘揚“紅船精神” 走在時代前列》一文。黨的十九大以來,我們以每個工作日兩版的規模推出了《紅船初心》特刊、《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特刊,讓歷史聯通現實、讓初心照亮當下,有力推動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往深裡走、往心裡走、往實裡走。

  我們深情講述總書記的人民情懷。2018年,我們在踐行“四力”、深入調研採訪基礎上,推出了《滴水穿石三十年——福建寧德脫貧紀事》等報道,用鮮活的事例,讓讀者真切感受到總書記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與人民心心相印、與人民同甘共苦、與人民團結奮斗的真摯情懷。

  我們生動展現總書記與知識分子的深厚友誼。2014年,光明日報刊發習近平同志撰寫的《憶大山》一文。總書記與知識分子朋友相知相惜的交往,綿長深厚的情感,打動了無數人。

  我們進一步加強黨建統領。通過黨建系統工作法,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開創了“抓黨建重業務”的新局面。與黨和國家的中心工作同頻共振,不斷鞏固壯大主流思想輿論,將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化入新聞報道中,送到讀者心坎裡。

  我們通過大調研進一步強化採編隊伍的“腳力、眼力、腦力、筆力”建設。在深入細致的調查研究中錘煉作風、轉變文風,推出《三十年回望塔元庄》《人民懂得 懂得人民》《“趕考”路上看之江》等一系列報道,推出王繼才、姚玉峰等一系列時代楷模,凸顯中國精神與中國力量。

  新時代的中國面對著民族復興的歷史重任,面對著國內外環境的深刻改變,更需要喚醒知識界與家國共擔當的精神。為此,光明日報專門設立“光明的故事”辦公室,用生動的故事傳達總書記對知識分子的深情厚誼﹔專門設立突出貢獻知識分子聯絡辦公室,用真情服務,傳遞黨中央對知識分子的關心關懷﹔專門設立新動力人群辦公室,服務新興領域中的新型知識分子﹔專門設立重點報道辦公室,時刻關注將知識界動態轉化為重大報道資源﹔專門設立智庫辦公室,在推動決策參考的同時,將專家學者的學術成果轉化為向普通讀者解疑釋惑的新聞報道。堅守初心使命,緊扣時代脈搏,與真理同行、與時代同步,我們從未懈怠。

  未來,在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新征程上,光明日報將繼續為前程似錦的光明中國而奮斗,構建全媒體傳播格局,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強大精神力量和輿論支持。

  從“百城賦”到“尋找最美鄉村教師”,從“核心價值觀百場講壇”到“思想理論融媒體傳播工程”,光明日報始終堅守傳統,始終不忘創新。

  按照習近平總書記“8·19”“4·20”“8·21”“1·25”系列重要講話要求,在中宣部指導下,光明日報加速媒體深度融合的進程,全力推進主力軍上主戰場,打造適應移動互聯時代發展要求的中央新型主流媒體。為此,我們在報道深度、廣度、溫度上下功夫,筑牢光明日報紙媒和光明日報新媒體迭代發展、此長彼長的根本基礎﹔加速優秀人才和優質報道資源向移動端集結﹔通過與互聯網企業黨建共建,借船出海,拓展傳播能力﹔全面推進大數據建設、提升5G技術能力,對內整合力量,搭建全媒體總編室,對外強化合作,成立光明智聯平台。努力打造互聯網時代知識分子的精神家園,在國家全媒體傳播體系中,在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過程中,守正創新,發揮獨具特色的重要作用。

  70年,一代代光明人接續奮斗。對黨的無限忠誠、對國家民族的責任擔當、對廣大人民的深情摯愛、對新聞事業的不懈追求,成就了光明日報的文化積澱、塑造了光明日報的精神品格,我們會永遠珍視。

  70年,光明日報的作者、讀者,是我們最為寶貴的財富。光明日報的發展進步,離不開全社會的鼎力支持。各界人士對光明日報的關心、愛護、批評、幫助,我們感念在心。

  習近平總書記在賀信中為光明日報的未來發展指明了方向,這是我們工作的根本遵循。我們將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和黨中央的重托,不負廣大知識分子的厚愛,肩負歷史、奔向未來。

   (作者:張政,系光明日報社總編輯)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