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9年·第5期

網絡傳播中“杠精”的表現與成因

——基於“反沉默螺旋”理論的視角

樊  榮
2019年06月19日08:16 | 來源:今傳媒
小字號

【摘要】“反沉默螺旋”理論是基於沉默螺旋理論提出的傳播學理論,許多學者都曾進行過論証。從目前“杠精”的具體呈現上看,它的出現本質上與“反沉默螺旋”的表現形式相符。本文將基於“反沉默螺旋”理論的視角,分析網絡“杠精”的表現及成因。

【關鍵詞】杠精﹔反沉默螺旋﹔成因

中圖分類號: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9)05-0000-03

2018年年底,“杠精”被國內知名圖書《咬文嚼字》列為年度十大流行語之一,同時國家語言資源檢測與研究中心也將其納入“2018年度十大網絡用語”。“杠精”一詞源於網絡,微博是最先出現“杠精”的平台,2018年上半年,微博上出現一類樂於在網絡上抬杠的人群,隨后在各大互聯網平台蔓延開來:嗶哩嗶哩,今日頭條,微信公眾號……從目前“杠精”的具體呈現上看,它的出現本質上與“反沉默螺旋”的表現形式相符。本文將基於“反沉默螺旋”理論的視角,分析網絡“杠精”的表現及成因。

一、“反沉默螺旋”理論

德國傳播學者諾伊曼提出沉默的螺旋理論后便遭到了傳播學界眾多學者的質疑。80年代末該理論引入中國,引起國內傳播學界的極大興趣,批評質疑之聲也隨之而來,一些學者由此提出“反沉默螺旋”理論。

所謂“反沉默螺旋”理論,即指一種與沉默螺旋相反的模式,劉建明教授曾提出輿論背反模式,即媒介議程引起相反的輿論,導致沉默螺旋理論的完全失效。[1]王國華在《網絡傳播中的“反沉默螺旋”現象研究》中提出 “反沉默螺旋”現象的一種模式和兩種路徑:一種模式即指在“反沉默螺旋”模式中,公眾具有理性,能自我思考且不會盲目從眾和趨同,受眾會支持少數意見,而這些少數意見被更多的網友接受后,可能發展成為與多數意見相匹敵甚至超過多數意見的情況。兩種路徑指的是反沉默螺旋現象表現出兩種不同的傳播路徑,即理性“反沉默螺旋”和非理性“反沉默螺旋”。[2]

沉默螺旋理論的奏效是有條件的,“反沉默螺旋”奏效的條件則與之相反。“反沉默螺旋”產生的首要條件在於少數派不是被動的、盲目的,在進行議題討論時,他們是具備主觀能動性且有主見的社會主體,因而當他們面對意見氣候的強大壓力時,依然會堅持自己的觀點。其次,在媒介議程設置方面,少數派一旦能發現媒介意見的荒謬之處或受眾享有足夠的知情權,沉默螺旋便會漸次失效。另外,“反沉默螺旋”的出現依賴於少數派的異質意見,在議題討論階段,異質意見是輿論反戈的重要前提,隻有存在異質意見才有形成對抗性表達的必要條件,進而導致“反沉默螺旋”的產生。

二、“反沉默螺旋”視角下“杠精”的具體呈現

(一)“杠精”及其特征

2018年12月19日,“杠精”入選國家語言資源檢測與研究中心發布的“2018年度十大網絡用語”,研究中心給出的“杠精”釋義為抬杠成精的人,這類人以抬杠為己任,往往並不關注客觀事實,經常為反對而反對,不管別人所說內容的對錯而進行持續的反駁。從多方給出的“杠精”定義來看,“杠精”傾向於被歸類為非理性“反沉默螺旋”現象。

“反沉默螺旋”理論視角下,網絡“杠精”具有幾個明顯的特征:1.少數派。在網絡中,“杠精”是和多數人持有異質觀點的少數群體。另外,“杠精”雖屬少數派,但其在網絡中分布范圍卻非常廣泛,微博、彈幕、新聞app中都有這類人群的身影﹔2.意見不符合民意。“杠精”對於某一議題的觀點和大部分人不一致,甚至敵對。他們的價值觀和見解不符合民意,更不符合媒介意見,同民意不能達成一體化,屬“眾意”中的“劣勢”意見﹔3.中堅分子。“杠精”符合諾伊曼提出的“中堅分子”特性,所謂“中堅分子”,即指一群願意為自己的公開言論付出代價的人,他們試圖與主流的意見對著干,並隨時准備與任何阻擋他們前進的人發生直接沖突。[2]

(二)、“杠精”的表達及類型

對抗性表達是“杠精”最為常見的表達方式。網絡中“杠精”常用的表達方式有:“難道隻有我一個人覺得”“為什麼總有人認為是這樣”等,從其表達方式中不難發現,“杠精”的表達不隨大流,特意強調自己觀點的“另類”和對抗性,他們不會在意自己觀點與他人不同,勇於申明自己的立場和態度,即使觀點不一定都是准確的。

依據“反沉默螺旋”兩種傳播路徑劃分,可將“杠精”類型分為兩類,即理性“杠精”和非理性“杠精”。理性“杠精”出現在一些是非觀不那麼明確的議題中,他們會針對議題提出自己的見解,並有一套合理的論証邏輯支持自己的觀點﹔非理性“杠精”則不管其觀點是否正確,也不分青紅皂白,就是要和別人抬杠。

三、“反沉默螺旋”視角下“杠精”的產生原因

(一)作為內部因素的“杠精”主體意識

“反沉默螺旋”奏效的主觀條件在於“少數派”具有主體意識且在所討論的議題中堅持主見,不輕易把媒介意見視為真理。正如前文提到的“中堅分子”,“杠精”符合“中堅分子”的特性,在議程討論階段,即使和別人的意見對抗,“杠精”也不會對自己原有的意見產生懷疑。由此,“杠精”產生的主觀原因在於其個體心理特性,下面根據“反沉默螺旋”兩種路徑劃分,對“杠精”個體心理進行探析。

1.非理性“杠精”心理

網絡環境中的非理性“杠精”存在強烈的叛逆心理。所謂叛逆心理指的是人們為了維護自尊,而對對方的要求採取相反的態度和言行的一種心理狀態。叛逆心理由個體獨立意識過強或自我意識過剩所引起。非理性“杠精”對任何事物都傾向於批判,他們抒發觀點不是抱著求同存異的積極心態,而是為了強調主體意識或宣泄過剩的自我情緒。對於非理性“杠精”來說,自己才是主體,其他人都是客體,他們溝通的目的並不在於說服別人,而是要享受這種站在更高層次的單項表達所帶來的快感和優越感。[3]另外,非理性“杠精”會將其在現實生活中的負面情緒轉移到網絡中,將抬杠視作一種宣泄負面情緒的渠道。

2.理性“杠精”心理

理性“杠精”存在很強的反叛精神,他們在網絡中的對抗性表達是對“制造同意”的反擊。所謂“制造同意”指的是在一些專制國家中,獨裁者用說服等非暴力手段來使臣民同意並服從他的一切決定。在網絡中不乏類似“制造同意”的現象,如“意見領袖”在發表觀點時,無論對錯與否,都會有大批“粉絲”力挺。理性“杠精”會對網絡中的“制造同意”進行反擊,他們以求是為目的,堅持自己的觀點與“公意”對抗並有一套合理的論証邏輯為自己辯護。同時,理性“杠精”的存在也讓“反沉默螺旋”現象更容易出現,公眾對“少數派”的正確觀點進行理性思考后,意見氣候會出現反轉,“少數派”便會“反旋”而上,形成“反沉默螺旋”現象。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