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9年·第5期

后真相時代的真相構建與公眾參與【2】

楊韞玨
2019年06月19日08:21 | 來源:今傳媒
小字號

4.動態的新聞真實合議

以往觀點認為,社交媒體的發展壯大意味著“真相界定者”的消亡,公眾可以任意地編造符合他們內心期許的“現實”[15]。信息繁榮造成膚淺思考的行為模式,致使公眾易被情緒左右,自媒體呈現出輿論狂歡的無序狀態[16,17]。“后真相時代”成為對當下媒體環境的基本表述[18]。這種基於媒體的視角的公眾無力觀,無異於互聯網時代對於“魔彈論”的包裝再利用,將公眾置於新聞專業主義與新聞客觀屬性的對立面,實際否認了公眾在新聞求真過程中的能動作用,仍然將媒體視為唯一的真相探尋者,無疑在當下的傳播環境中缺乏解釋力。

“人人皆可成為記者”的媒介技術演進使得以往的新聞生產與接收的界限變得愈發模糊,公眾不斷深化的媒介參與要求構建一種由傳媒機構和普通大眾共同參與的動態的新聞求真機制。構建新的新聞求真標准需要新聞多方參與者的互動交流,因而,新聞的求真過程體現為一種多角度的、動態的“對話之真”,要求最大程度地體現新聞真實的客觀與全面[2]。比爾·科瓦齊與湯姆·羅森斯蒂爾在《真相:信息超載時代如何知道該相信什麼》[19]一書中,提出“懷疑性認知方式”的六步原則,即:第一,接觸到的內容是什麼﹔第二,信息是否完整,如果不完整,缺失什麼﹔第三,信源是誰/什麼,為何相信他﹔第四,証據是什麼並且是怎樣核實的﹔第五,其他可能性解釋或理解是什麼﹔第六,我有必要知道這些信息嗎?六步原則旨在引導公眾對於新聞事實的本能懷疑轉化為一種理性的思索,對於新聞所呈現的事實“批判性地認識”,從而破除“后真相時代”所體現出的情感高於事實的假象。

在新修訂的《新聞的十大基本原則:新聞從業者須知和公眾的期待》[20]中,比爾·科瓦齊與湯姆·羅森斯蒂爾重申了互聯網時代下公民的新角色。書中強調新聞事實查驗的“透明性原則”,在確保新聞生產“公開的透明性”的同時,提出作為普通公眾的“參與的透明性”,邀請公眾共同參與新聞真實的建構過程。新聞求真過程中的公眾參與能夠彌補單一媒體視角的缺陷,促使“新聞呈現”向“事實呈現”轉換,進而在多維度上使公眾理性得以彰顯[21]。新聞公眾合議的求真過程在時間上表現為持續性,在空間上具有廣泛性,滿足了信息繁榮的互聯網時代瞬息萬變的新聞真實需要。同時,將公眾納入新聞求真過程,能更加有效地反駁傳統媒體時代“公眾無序”的論斷,破除“后真相時代”並無真相的迷思,構建新的、具有更高可信度的傳播格局。

5.結語

盡管“后真相時代”的表述認為自媒體時代真理的標准正在下降,但事實上后真相混亂的表象反映了對於新聞求真的更高要求,尋求真相的呼聲空前高漲[18]。“后真相時代”並非意味著虛假新聞和主觀原則的勝利。媒體無需質疑真相時代的終結,而是需要對新聞求真原則加以重新思考。“后真相時代”對於新聞求真的挑戰不僅針對媒體,而且對於互聯網時代愈發深入參與新聞真實構建的公眾提出要求。作為專業媒體,需要不斷提高自身專業水平與能力,以適應不斷變化的外界信息需要。同時,以開放的姿態迎接公眾參與真相建構過程,承認媒體作為傳播過程中傳播主體的認知局限,將媒體職能由單一的告知者向公眾話題的引導者轉化[2]。另一方面,普通公眾需要不斷提高理性思維能力,積極參與真相的構建過程。

盡管后現代主義哀嘆真相的終結,但我們仍然需要真相,人類求真的本能從未停歇[22]。“后真相時代”所要尋求的是一條動態的、具有多元主體的求真之路,通過不同主體間的對話和各個要素之間的視域融合[23],超越個體的局限,進而達到與事實無限接近的“真相”。

參考文獻:

[1]Oxford Dictionaries. Post-truth[EB/OL]. 2016. https://www.oxforddictionaries.com /press /news /2016/11/15 /WOTY-16.

[2]李瑋,蔣曉麗.從“符合事實”到“社群真知”——后真相時代對新聞何以為“真”的符號哲學省思[J].現代傳播,2018(12):50-58.

[3]陳波.邏輯哲學導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

[4]童兵.理論新聞傳播學導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

[5]蔣曉麗,李瑋.從“客體之真”到“符號之真”:論新聞求真的符號學轉向[J].國際新聞界,2013(6):15-23.

[6]邁克爾·舒德森.陳昌鳳,常江譯.發掘新聞:美國報業的社會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7]胡翼青.后真相時代的傳播——兼論專業新聞業的當下危機[J].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6):28-34.

[8]黃旦.重造新聞學——網絡化關系的視角[J].國際新聞界,2015(1):75-88.

[9]哈丁.夏侯炳,譚兆民譯.科學文化多元性:后殖民主義、女性主義和認識論[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2.

[10]楊永忠,周慶.后現代主義哲學視野中的女性主義認識論研究[J].山東女子學院學報,2018(3):10-15.

[11]吳曉春.新聞真實性的重新審視[J].當代傳播,2005(4):45-48.

[12]沃爾特·李普曼.閆克文,江紅譯.公眾輿論[M].上海:上海世紀出版社,2006.

[13]馬嘉.新媒體技術背景下新聞專業主義的發展困境與出路[J].新媒體研究,2018(5):122-123.

[14]閆岩.公民新聞:參與的幻象[J].新聞與寫作,2015(6):57-62.

[15]陳龍.修辭術博弈:“后真相時代”的政治傳播症候[J].探索與爭鳴,2017(4):18-21.

[16]劉夢然.引導與宣泄——后真相時代下的輿論狂歡現象探究[J].新聞研究導刊,2018(9):84-85.

[17]房玉婷. “真相”時代下的輿論引導思考[J].傳播與版權,2017(7):6-7,11.

[18]Silvio Waisbord. Truth is what happens to news[J]. Journalism Studies,2018(6):1866-1878.

[19]比爾·科瓦奇,湯姆·羅森斯蒂爾.陸佳怡,孫志剛,劉海龍譯.真相:信息超載時代如何知道該相信什麼[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4a.

[20]比爾·科瓦齊,湯姆·羅森斯蒂爾.劉海龍,連曉東譯.新聞的十大基本原則:新聞從業者須知和公眾的期待(第二版)[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b.

[21]楊丹妞.走出“洞穴”:后真相時代的反轉新聞[J].中國報業,2018(22):23-24.

[22]藍江.后真相時代意味著客觀性的終結嗎[J].探索與爭鳴,2017(4):10-13.

[23]漢斯-格奧爾格·伽達默爾.洪漢鼎譯.真理與方法[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92.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