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中國電影的國家形象跨文化傳播研究
摘要:中國電影在21世紀以來發展迅速,數量、質量以及影響力都取得較大進步。中國電影在跨文化傳播中更加注意國家形象的塑造,在國際上的話語權和認同度也進一步提高。但中國電影對國家形象的構建存在誤區,甚至產生負面影響。本文旨在探究跨文化傳播中中國電影國家形象建構的效果,以幫助中國電影更好地走出去。
關鍵詞:中國電影﹔國家形象﹔跨文化傳播
中圖分類號: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9)05-0000-02
一、跨文化傳播中的電影與國家形象的塑造
國家形象的建構一定程度上在於媒介傳達出何種信息,電影作為一種大眾媒介,具有通俗性、娛樂性和感染力,更容易被不同文化、國家和地區的人所接受,這也使得電影傳播具有高效性和廣泛性。電影作為一種文化,承載著特定的文化意義和精神內涵。通過敘述故事、塑造人物形象對社會環境和時代背景進行反映,並由此折射出特定時期的社會生活和國家面貌,這些電影所呈現的便是“國家形象”。
中國電影是中國文化的載體,也是國際交流的傳播媒介之一,在塑造、傳遞國家形象上面具有著重要作用。中國電影跨文化傳播是中國電影發展過程中的重要命題,把積極正面的、符號化的形象傳播出去,海外受眾對這些信息加以系統整理,分析電影話語方式生產出的社會意義,就會形成一種正面評價或印象,幫助完成良好的國家形象的建構。
二、海外傳播的中國電影對國家形象建構的積極作用
1.促進中國影響力提升
21世紀以來,中國電影產業快速發展,從高速增長到穩定增長,成為全球最具增長勢頭的產業和市場地位。2017年全國電影總票房達559.11億元(約89.94億美元),同比增長13.45%,相比2016年增速明顯提升。 2017年國產電影海外票房和銷售收入42.53億元,比上年增長11.19%。中國電影在海外的關注度和影響力日益提升,《紅海行動》《我不是藥神》等電影口碑票房雙豐收,也收獲了很多外媒的好評,美國媒體表示從《紅海行動》中感受到了中國海軍保衛國民的信心和決心。中國電影在國際電影節上也頻頻亮相和獲獎,上海和北京國際電影節發展勢頭迅猛,國際知名度提高,也進一步推動了中國電影的國際化。21世紀以來中國電影在國內外取得的輝煌成就,有利於擴大中國因素和中國形象的影響力,吸引世界的關注。
2.塑造正面多元中國形象
21世紀以來,中國電影市場引擎催動著各種風格樣式的電影作品的誕生,新世紀中國電影以豐富多元的電影題材和電影類型,展現了創新追求、多元發展的國家形象。倡導國家主流意識形態的主旋律電影,在新世紀更加注重影片的票房和市場效益,將國家意識形態與商業意識形態相結合,在表達國家正面形象的同時,兼顧藝術性、商業性與創新性。《紅海行動》體現了中國作為大國的能力和責任,《戰狼2》展現了中國保衛國民的大國形象。一些世俗中國和時尚中國題材的電影聚焦於普通民眾的家庭生活、職場經歷、情感關系、心路歷程等,既體現了當代中國年輕人奮斗打拼、積極樂觀的生存狀態,也展現了中國都市繁榮與經濟發展,一定程度上改變了西方人對中國愚昧落后的偏見,通過電影看到了中國追求個性自由、社會民主的方面。
3.傳輸中國思想文化
中國電影通過豐富的中國元素向外國觀眾展現了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儒道思想、家國觀念、武術文化、戲曲國粹……都體現了中國的魅力。頗受外國歡迎的中國武俠電影,在新世紀傳遞出優秀的傳統思想文化觀念,如舍生取義、家國情懷、道德親情等等,喚醒我們對當代社會價值觀的思考,如《英雄》展現出傳統的儒家大義和舍身取義精神。新世紀很多電影也體現中國文化的獨特性,如電影《影》中體現水墨丹青的中國古典審美,將陰陽太極融入武學。中國政府倡導並向國際所傳遞的一些理念也在影片中有所體現,如2019年春節檔熱門電影《流浪地球》體現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和中國人永不言棄、不服輸的精神。這些電影的敘述和形象的表達,使這些中國元素全面而真實地呈現在外國觀眾的面前,把中華文化發揚光大,既加深外國觀眾對中國的了解,也激發了他們探索中華文化的興趣。
三、21世紀海外傳播的中國電影塑造國家形象的局限性
在中國電影產業的快速發展過程中,涌現出許多問題:主流電影政治色彩過於濃厚,一些電影過度商業化,文化現象中深層次的內涵表現力不足,作品類型化、趨同化、庸俗化……這些問題對國家形象的構建產生了負面影響,容易造成國外對中國文化的誤解。筆者從21世紀世界四大國際電影節40部華語獲獎電影入手,對其電影類型、時代、內容等進行了劃分,從而分析總結出中國電影對外塑造國家形象的一些局限性。
1. 中國電影對外宣傳力度不夠
根據筆者對21世紀世界四大國際電影節華語獲獎電影統計可知:從2000年至今,在世界四大國際電影節中,華語電影共獲獎了40部(不包括提名),2000年到2010年,華語獲獎電影為29部,佔72.5%,2011年至今,華語獲獎電影僅有11部,佔比27.5%。結合近十年來中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比21世紀初增強很多,但是在世界四大國際電影節中獲獎華語電影反而減少,一方面說明中國電影近年來輸出不成功,相對於經濟政治的快速發展,中國文化的對外傳播還有待加大力度﹔另一方面也說明輸出影片的量多質不精的問題亟待改善。如果中國影片在海外的影響力、知名度低,海外觀眾對中國電影的接觸率就低,這不利於國家形象對外傳播渠道的擴大,也影響受眾對中國國家形象的評價和認知。
2. 國家形象構建和傳播的單一化
在電影類型方面,中國對外傳播的電影類型相對單一、不夠豐富。為起到對外宣傳作用,中國電影制作者傾向於創造反映主流價值觀的主旋律電影,這些電影如《建國大業》《建黨偉業》等主題趨於雷同,題材比較單一,政治色彩和宣傳色彩過於濃厚,海外觀眾不易接受。在21世紀四大國際電影節上獲獎華語電影中有32部(80%)都是文藝片,這種文藝片屬於高雅文化,藝術氣質明顯,但往往曲高和寡,受眾范圍狹窄,也不利於中國電影的大范圍對外傳播。根據2018年《中國國家形象全球調查報告2016—2017》,在海外受訪者眼中,最能代表中國文化三大元素分別是中餐、中醫藥和武術。甚至還存在一定負面的刻板成見,美國獨立民調機構皮尤研究中心對全球40個國家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隻有百分之三十四的全球受訪者相信中國政府尊重個人自由,其中在北美、日韓、澳大利亞、西歐國家,超過75%的受訪者認為,中國政府“不尊重人權” 。
3. 影像符號的灰調化
影像符號的灰調化使得中國形象的對外傳播處於被動和不利的地位。在21世紀世界四大國際電影節華語獲獎的40部電影中,其中有9部電影是獨立電影或曾經或仍然在國內被禁,被禁的原因有未在國內過審就去國際電影節參賽、過多反映社會黑暗面、涉及文革同性戀敏感話題、與國內主流意識相悖等原因。獲獎電影中有6部影片(15%)的主題涉及社會底層,包括礦難、娼妓、重婚、流浪等,6部影片(15%)涉及中國農村題材,縱觀中國在歷屆國際電影節的獲獎電影,外國評審更青睞那些具有批判性的、描繪中國社會底層和落后歷史的影片。他們這種對文化的反思、對民族性的思考是中國電影對外傳播的一個突破口,但是這種主題和元素無可避免地帶有灰調化的色彩,甚至有取悅西方觀眾的功利主義色彩。
四、結語
結合西方成功范例的思考,我們發現西方電影如《花木蘭》《功夫熊貓》等巧妙運用“西方立場,中國表達”,既運用大量中國元素博取人的眼球、吸引中國市場,又傳遞了自己國家的文化精神和價值觀。我們中國電影在跨文化傳播中也應採用“中國立場,國際表達”。加深對自身文化的了解、充分挖掘中國文化中的電影素材,打造文化內核,在對外傳播中建立起一個豐滿的、積極的、正面的中國形象。
參考文獻:
[1] 張銳,許妍.2017年中國電影產業發展報告[J].中國電影市場,2018(2):17-23.
[2] 論提升我國民主國際話語權[EB/OL].豆丁網,https://www.docin.com/p-1949945145.html.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