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融合背景下文摘雜志的轉型發展路徑探析
摘 要:互聯網時代,技術的發展深刻重塑傳統媒體業態,媒體融合已經成為傳統媒體的發展趨勢。在此背景下,作為傳統期刊的文摘雜志,發展面臨著極大的挑戰。文章對媒體融合背景下文摘期刊發展遇到的困難進行了分析,結合《青年文摘·彩版》的實踐,提出了文摘雜志媒體融合的發展策略。
關鍵詞:媒體融合﹔文摘雜志﹔傳統期刊
中圖分類號:G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9)05-0000-02
2019年1月25日,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主持學習時強調,推動媒體融合發展、建設全媒體成為我們面臨的一項緊迫課題[1]。互聯網時代,技術的發展深刻影響媒體業態,媒體融合發展成為大勢所趨。全國各地各類型媒體積極投身媒體融合發展之路。文摘雜志作為傳統媒體之一,該如何在媒體融合的浪潮中激流勇進?
與大眾新聞媒體不同,文摘雜志因內容和編纂方式的獨特性,在媒體融合的進程中,存在自身的發展困境。
一、文摘雜志在媒體融合發展中存在的困難
(一) 內容問題
文摘雜志的內容大多是其他原創內容的二次轉載。媒體融合,最基本的就是內容的多媒體發布,沒有內容,沒有自身原創觀點的輸出,使得在人人都有麥克風的時代,文摘雜志在重大事件中很少發聲、在輿論方面缺乏影響力,不得不說是文摘雜志的“短板”。
(二) 版權問題
隨著法律的完善與人們法制觀念的提升,文摘雜志的版權問題日益突出。文摘雜志轉載、編輯加工其他原創內容時,需要得到原作者的授權,使得文摘雜志對內容的編纂受到掣肘,對內容的多媒體加工、傳播受到限制。
(三) 人才問題
媒體融合需要一批適應全媒體時代要求的新聞人才,而傳統文摘雜志因為無需原創,所以對採訪、錄音、視頻拍攝、后期制作等全媒體要求較低,甚至沒有相關專門人員,在媒體融合時代露出了人才短板。
(四) 技術問題
隨著大數據、移動互聯網、雲計算等相關技術的不斷普及,媒體形態逐漸進入智能媒體階段。文摘雜志目前主要的陣地還是以紙質期刊為主,在大數據、智能化方面還處於低級階段,未來媒體融合更加依靠技術的支撐,以人力為主的摘編、加工工作顯示出了技術的落后性。
二、文摘雜志應對媒體融合發展的路徑
(一) 提升內容原創整合,樹立自身品牌效應
媒體融合的基礎是要有優良的內容。文摘雜志雖然受轉載原創作品的限制,但也有很多方面可以有所作為。
首先,文摘不等於沒有原創,文摘雜志可以策劃整合,推出自己獨有的專題、特色欄目。以《青年文摘·彩版》為例,雜志推出“彩版關注”欄目,對當下熱點時事進行多方觀點的呈現,最后展現出雜志的觀點,體現雜志的深度和思辨性。在碎片化、淺閱讀時代,“給出更深刻的思想”是時代的共同要求。
第二,文摘雜志可以策劃獨有的欄目,打造獨有品牌效應。《青年文摘》雜志推出了“偶像說”欄目,每期邀請一個明星為大家朗讀一部圖書的片段,在雜志上以“明星海報+文字選段”的方式呈現,朗讀的音頻會在微博、微信公眾號上呈現。原創欄目的推出,既有了原創內容,擴大了雜志影響力,也實現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融合。
第三,文摘雜志也可以有原創文章。每一本文摘雜志都有自身的獨特風格和讀者定位。根據自身特點,可以打造原創文章。《青年文摘·彩版》是一本偏娛樂、趣味性的青少年文摘雜志,雜志將明星欄目,努力做到親自採訪,為讀者提供最新最真實的娛樂偶像原創文章。比如2019年第一期採訪了坤音四子之一靈超,寫出了《靈超:我足以與你相配》,第2期又採訪張雪迎,寫出了《張雪迎:透過李玩,見自己,見眾生》。獨家採訪稿件讓文摘雜志有了不可替代性,樹造了獨有的品牌效應。
(二) 多媒體輸出,滿足用戶多種需求
媒體融合,要做到跨媒體、多平台、多渠道發布信息,滿足不同終端用戶需求。屬於傳統期刊的文摘雜志,也要布局多媒體經營戰略。除了期刊、微博、公眾號,還要實現全網布局,盡可能實現內容和品牌的多渠道、立體化發展。
《青年文摘》在媒體融合的大趨勢下,積極布局,目前已形成期刊(文字)+微信公眾號“青年文摘”“青春全燴”(文、圖、音頻)+微博“@青年文摘”“@青年文摘彩版雜志”(文、圖、音頻)+喜馬拉雅“青年文摘”(音頻)+抖音“青年文摘”(視頻)的全平台聯合呈現。
(三) 豐富產品線,多種模式挖掘市場潛力
全媒體時代,一個品牌的生命力需要多種表現形式,如何將品牌的資源利用最大化,豐富品牌內容,挖掘市場潛力,就成了很多媒體共同的課題。
《青年文摘》立足於紙刊,但並不局限於紙刊,盡可能借助和結合自身特點,開發新穎、優質的內容產品。2018年,《青年文摘》推出了“青年文摘·好課”,立足教育培訓,打造由“重點名校語文教師+暢銷書專欄作家+資深編輯團隊”共同推出的語文課堂,讀者隻要掃二維碼,就可以聽名師直播課、作家寫作課等優質語文學習課程。
另外,《青年文摘》還組織全國青少年作文和朗誦大賽,借助青年文摘的資深編輯團隊和作家團隊,為青少年作文能力和語文素養的提升提供通道和服務。
(四) 培養“一專多能”的人才隊伍
從“紙媒”到“微博微信”再到“視頻、AR全景、人工智能”,媒體技術的發展要求媒體人做到更多。對傳統的文摘雜志而言,要求編輯不僅僅是提筆能寫,而是要努力成為“提筆能寫,對筒能講,舉機能拍”的全媒體編輯。媒體融合不是表面技術的融合,歸根結底是人的融合,媒體融合的表現之一,就是未來會產生更多契合用戶需求的不同類型的媒體產品,這就考驗著每一個文摘編輯的能力。
所以,文摘雜志應該加強融媒體技術教育,培養更多“一專多能”、符合全媒體時代要求的融媒體編輯。
(五) 增加技術投入,加速媒體融合
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媒體融合的指導思想,提出要“充分運用新技術新應用創新媒體傳播方式”,“要探索將人工智能運用在新聞採集、生產、分發、接收、反饋中,全面提高輿論引導能力”。媒體融合的大勢,實際是一場由技術飛躍帶來的深刻變革。目前,已有不少媒體充分運用互聯網技術,布局融媒體發展路徑。
不久的將來,5G將覆蓋,基於互聯網的實時類、視頻類、交互類的應用場景將會逐步增多。文摘雜志不能隻依靠單純的文字圖片佔領市場,可以在短視頻、音頻、AR交互閱讀等方向探索。一些少年科學類雜志通過AR技術,讓刊物上的圖片立體化呈現,並附帶額外的知識講解[2]。文摘雜志可以挖掘自己的特色,讓文章立體化呈現,比如在一些文章后面設一個二維碼,讀者掃碼可以聽編輯講解這篇文章的特色和寫作手法,這可以作為雜志的一項增值服務。未來的雜志會成為一個富媒體,每一本雜志要給讀者提供視覺、聽覺,甚至3D的閱讀體驗。
隨著移動互聯網技術的不斷普及,媒體形態逐漸進入智能媒體階段。文摘雜志可以根據自身需求,開發文章檢索、摘錄方面的智能化篩選系統。“布局大數據、機器學習、區塊鏈、物聯網等相關技術。跟蹤研究引入新型交互技術,豐富傳播手段和方式。”[3]總之,文摘雜志需要轉變傳統的辦刊思維,用互聯網思維豐富傳播手段和方式。
在人工智能、大數據技術的普及下,媒體融合之路是大勢所趨。文摘雜志也要與時俱進,在內容、品牌、人才、技術等方面不斷突破創新,在未來的媒體格局中繼續中綻放獨特的魅力。
參考文獻:
[1]人民日報.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體學習時強調,推動媒體融合向縱深發展鞏固全黨全國人民共同思想基礎[N].人民日報,2019-1-26(01).
[2]李舜.少兒期刊的新媒體融合之路[J].新媒體研究,2018(14):76-77.
[3]湯代祿,賈立平.媒體融合中技術的發展趨勢與未來之策[J].青年記者,2018(33):47-48.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