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9年·第5期

新聞審美消費對審美主體的重塑【2】

鄭婷
2019年06月19日08:41 | 來源:今傳媒
小字號

三、新聞審美消費對審美主體的影響

在日常生活審美化的今天,藝術與生活之間的距離越來越模糊,藝術生活化,生活藝術化已經成為常態,新聞的生產也遵循著美的規律,新聞作品中也蘊含著豐富的藝術性,新聞美學應運而生。新聞作為審美對象雖然是人的創造物,但是在新媒介和資本的力量下,新聞在傳播過程中就擺脫了主體的制約,形成自己的話語權並反作用於審美主體。

(一)外在實踐對審美主體的改變

新聞訴說的是事實,服務於大眾,滿足大眾的信息需要,然而,在市場化的今天,新聞傳播業作為信息產業面向社會,媒體之間的愈加激烈,新聞的商品屬性愈加明顯,並越來越影響著新聞事業的發展。對於傳播媒體而言,受眾一定程度上是作為商品而存在的。表面上,媒體將新聞作為商品賣給受眾,實際上,媒體是將受眾的注意力販賣給廣告商來獲得利益,廣告成為新聞媒體收入的主要來源。在此情況下,新聞媒體一方面要堅持黨性原則,為黨和人民的喉舌,做好宣傳工作﹔一方面面對市場競爭,要盡可能滿足受眾的需求,獲得更高的經濟效益,從而擁有一席之地。媒體更多的以獲得受眾的注意力來評價傳播價值,這勢必會導致新聞媒介內容的庸俗化,因為隻有庸俗的新聞內容才更容易吸引人們的眼球。所以我們經常看見一些報紙或者新聞客戶端用夸張或者離奇的標題、故事化的寫作手法進行新聞寫作。可以說,這種庸俗化的新聞內容讓審美主體逐漸變得低俗。另外,新聞報道中軟新聞的比例逐漸增多,報道娛樂化和庸俗化新聞內容變得單一,人們的審美意識也開始固化。新聞媒體這種商業化的屬性一定程度上也損害了新聞媒體的公信力和影響力,

新聞的內容影響著審美主體的意識,新聞形式也改變著人們的審美觀念,例如新媒體環境下,娛樂化的新聞報道越來越受歡迎,這種新聞編輯形式對人們的審美體驗有著重大的影響。娛樂化的新聞報道是指媒介用娛樂方式提供信息和制作新聞,即為了迎合受眾娛樂的需求,一些媒介在新聞的內容和形式上過分注重新聞的娛樂功能,強調故事細節和事件的煽動效果,用戲劇或文學創作的手法描寫新聞過程,片面追求報道刺激和趣味。 更嚴重的是,在重大新聞事件當中,關注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吸人眼球的不重要的細節。例如在2019年2月發生的“趙宇見義勇為反被刑拘”事件中,一些媒體將焦點集中於被害者的身份上,將事件重點模糊化和流俗化,從而獲得大量流量。當新聞的形式大於了內容,內容被形式分割為碎片散落在新聞當中,這種浮於表面或者失去重點的事件形象使得新聞失去了固有的意義。審美意識是人對對象的感知,我們將自己的情感、經驗等注入到審美對象當中,但如果審美對象是碎片化的信息,主體的審美體驗就會變得混亂,而審美的深度和人文關懷也隨之泯滅。

(二)內在認知對審美主體的重塑

除了與新聞生產有關的審美實踐能夠影響審美主體的審美能力和欣賞水平,審美主體對新聞本身的認知也會作用於主體自身。在媒介化的世界裡,我們除了要接觸大量的新聞信息之外,還會快速體驗著新聞世界中世間百態,因此受眾閱讀新聞的目的不僅僅局限於信息的獲取,還有娛樂自己的需要,這種需要讓新聞與受眾一起進入狂歡。例如在交通事故的相關報道中,許多媒體過多的強調駕駛人的身份和性別,尤其是關於女司機的報道。這一類的報道失去了新聞中的真,也缺少了新聞應有的善,而人們卻往往依照刻板印象,對這一類的新聞不加思考的歡迎和接受。新聞一味的迎合受眾的需要來編輯自己,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是對受眾的溺愛,這種審美消費似乎讓接受主體變得更加愉悅,但也使我們變得更加大眾化和娛樂化。

“凝視”是西方文論和文化批評中的一個重要概念,指攜帶者權力運作、欲望糾結以及身份意識的觀看方法。 觀看者被賦予了“看”的權力,確立了自身的主體位置,而被看者作為被“看”的對象,則被物化和他者化。拉康認為,在看與被看的過程中,凝視無處不在,它既來自主體,也來自客體,主體在這種自我和他者的交織關系中逐漸建構。新聞並不是完全的信息的照搬,而是有選擇的報道,雖然是真實的記錄,但也離不開有技巧的語言。當我們接受新聞信息的時候,我們的所知所感並非來自於內在自覺,而是源於外在的影響。新聞在編輯時有自己的框架,當我們在享受新聞帶來的滿足和愉悅時,主體沉浸在“他者”的世界當中,我們也逐漸以“他者”的眼光作為我們審美評判的尺度。

結語

“新聞活動也是人類的一種審美創造活動,新聞作品也是人類對自身歷史的一種審美描述成果。” 在新聞審美的過程中,傳播主體和接受主體以及審美客體三者所構成的是互相同構的審美關系。審美主體生產和消費審美對象,而審美對象又是人的意識形態的外在表現,對審美主體有著重塑的作用。人是萬物的尺度。隻有主體的審美意識結構健全才能生產美的意象,如此才能在獲得在新聞消費中獲得良好的審美生態。健全的審美人格應該是感性和理性的統一,這種和諧的狀態本身就是一種美。而如何健全審美主體人格,把自我從種種束縛中解脫出來,獲得“審美的自由境界”是人們一直努力的目標。

參考文獻

劉一鳴.新聞接受的美學思考[D].湘潭大學,2007.

劉一鳴.新聞接受的美學思考[D].湘潭大學,2007.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95.

羅旭.接受美學的主要理論觀點[J].大家,2010 (7): 32-33.

曾敏.接受美學與新聞故事化報道[J].青年記者,2008(14):28-29.

陳力丹,劉寧潔.一樁典型的"傳媒假事件"——論"楊麗娟追星事件"報道中傳媒的道德責任[J].新聞界,2007(2):3-6.

杜麗麗.后視鏡中的他者:“新維多利亞小說”中的歷史想象和敘事重構: The others in the rearview mirror : historical imagination and narrative reconstruction in neo-victorian novel[M].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2015:69.

季水河.新聞美學[M].北京:新華出版社,2001:3.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