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雪崗:編輯可以不寫作 但一定要懂寫作

劉蓓蓓
2019年07月01日13:15 | 來源: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
小字號
原標題:雪崗: 編輯可以不寫作 但一定要懂寫作

  一名優秀的編輯,要編學研寫四位一體,齊頭並進。編輯以編為主,但也一定要懂寫作。隻有懂寫作,才能准確地把握書稿的優缺點,幫助作者提高書稿質量。

  一開始,他是這套書的編輯﹔后來,他成了這套書的作者。

  他說,這套書前半部是他的編輯代表作,后半部是他的寫作代表作。

  這即是由中國少年兒童新聞出版總社歷時半個多世紀才出齊的“大書”——《中國歷史故事集》。

  這套書最初的作者林漢達,是我國著名的教育家、語言學家。而這套書的編輯、后來又成了作者的雪崗,因為精彩續寫,而被譽為“小林漢達”。

  在接受《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記者採訪時,雪崗詳細講述了他與這套書之間的故事,真真可謂出版界的一段佳話。

  編輯生涯第一套書

  在上世紀60年代那個書荒的時代,很少有為少年兒童而寫的歷史讀物。當時,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社(中國少年兒童新聞出版總社前身)的編輯們創新性地策劃了一套以通俗語言講述中國歷史故事的圖書——《中國歷史故事集》。選擇作者時,他們首先想到了林漢達。林漢達寫的《東周列國故事新編》就是以口語化寫作出名的。編輯們和林漢達說了之后,林漢達高興地答應了。

  很快,第一本《春秋故事》寫完了,出版后受到廣大讀者的熱烈歡迎。此后,林漢達又寫了《戰國故事》和《西漢故事》。書中,林漢達用口語化的語言講述歷史故事,生動平實,通俗易懂,不僅適合孩子們閱讀,成人讀起來也是津津有味。歷史學家吳晗為此還專門寫文章推薦了這套書。

  那時雪崗正在讀高中,喜歡歷史的他讀了這本書后,覺得以朝代寫作的體例很是新鮮。那時的他怎麼也不會想到,自己之后會與這套書結下如此之深的緣分。

  這套書前3本出版於上世紀60年代,本來第四本《東漢故事》也應該是個“60后”。但林漢達寫出來還沒來得及出版的時候,就不幸去世了,《中國歷史故事集》因此成為一部未完成的作品。

  1978年,中少社決定重新出版《中國歷史故事集》。可是,由誰來編輯這套書呢?任務交給了雪崗。當時他剛到出版社工作,這也成了他進入中少社后編輯的第一套書,他與這套書的故事自此拉開了序幕。“我是學文學語言的,又對歷史很熟悉,和林先生相仿,因此編輯室主任才會讓我來編。”

  雪崗接手《中國歷史故事集》后,首先重新修訂了前3本,由此了解、熟悉了林漢達的寫作特點和語言風格。后來,他又對第四本《東漢故事》的手稿進行了修訂加工。1979年,《東漢故事》在時隔十幾年后,正式與讀者見面。

  “小林漢達”的由來

  前4本,雪崗只是擔任編輯工作,而讓他成為這套書作者的,是第五本《三國故事》。

  有一次,雪崗去拜訪林漢達夫人,林夫人拿出了先生以前寫的50多萬字的《三國故事新編》的初稿給他看。這套“新編”系列是林漢達為成年讀者而寫,與上世紀40年代就出版的《東周列國故事新編》和后來出版的《前后漢故事新編》是一個系列,這也是林漢達的代表作。“我當時動了一個腦筋,能不能把這50萬字改寫成8萬多字,變成《三國故事》,續上《中國歷史故事集》前4本?”雪崗的這個想法,得到了林夫人和出版社的一致支持。但是,找誰來寫又成了一個難題。

  雪崗告訴記者,林漢達對於如何進行口語化寫作琢磨得很透徹。他與夫人都是浙江寧波人,在家也說寧波話,但是他的文字卻有濃郁的北京味兒,而且完全口語,語言通俗且精到,比如寫人生氣或高興的表情,他可以用各式各樣幾十種不同的詞匯表達,“這是一個奇跡”。正因如此,想找到合適的作者就更加之難。

  雪崗最初曾考慮讓林漢達的秘書賈援來寫,他了解先生的風格。但賈援則提議由雪崗自己來寫,並且說了4個字——“非你莫屬”。中少社領導、編輯室主任也覺得雪崗最合適。“我編了這套書的前4本后,基本掌握了林漢達先生的語言風格,我對三國歷史也非常熟悉,當編輯前也喜歡寫作並發表過作品。”於是,33歲的雪崗接下了這個重任,並用3個月的時間快速地寫完了。

  1981年,《三國故事》出版,在社會上引起了強烈反響,並且連續再版。《中國歷史故事集》的前5本多次加印,在當時達到了幾百萬冊。而雪崗也由於對林漢達先生寫法和語言風格的准確把握,被人們譽為“小林漢達”。

  1982年,《三國故事》獲得全國優秀少兒讀物一等獎的殊榮。時任該獎評委會主任的林默涵(當時是文化部顧問),在得知雪崗就是這本書的作者時,對雪崗說,寫得好,要堅持寫下去,把它寫完,而且還用恩格斯為馬克思續寫《資本論》的偉大故事鼓勵雪崗。

  《三國故事》出版后,許多讀者也希望《中國歷史故事集》能夠接著推出新作,並覺得由雪崗來寫最為合適。但直到20多年后,雪崗退休了,《中國歷史故事集》的續寫計劃才重新啟動。

  退休后完成心願

  雪崗告訴記者,當時沒有續寫,一是因為他后來擔任編輯室主任、副總編輯,工作非常忙碌﹔二是當時自己對歷史的把握還不是那麼自信,別看隻有短短10萬字,但為了保証史實准確,必須要閱讀大量的史書,他當時實在抽不出時間。

  在雪崗看來,寫歷史故事書必須心無旁騖,不能今天寫一段,隔幾天再寫一段。雪崗說:“這套書中的故事是用一條線貫穿的,這條線就是歷史的發展進程和皇權的更迭,正是這條線串起了一個個的歷史故事,這條線一直沒斷,由此才能引人入勝,吸引著讀者往下看。作者如果對歷史沒有通盤了解,是寫不好的。”

  續寫工作雖然就此擱淺,但雪崗從沒有把它忘記,多次向上級和同事們表示,一旦有了條件,絕不會讓大家的希望落空。在職期間,他邊工作邊收集了不少材料,也時不時地列些提綱,寫點草稿。

  2006年退休后,雪崗就開始醞釀這套書的續寫。從2008年開始,他用4個年頭完成了《中國歷史故事集》后5本——《晉朝南北朝故事》《隋唐故事》《宋元故事》《明朝故事》《清朝故事》的寫作。這幾本書在一線貫穿和口語化的語言風格上與前幾本一脈相承,同時也有很多發展和創新,比如口語詞匯,就採用了近幾十年出現的新詞匯。之后,雪崗又將前5本作了重新修訂,至此,《中國歷史故事集》10本全部出齊。

  “四位一體”的工作方法

  作為學者型編輯,雪崗把自己的編輯工作總結為“編學研寫四位一體,以編為主”。在他看來,成為一名優秀的編輯這四方面要齊頭並進。

  在雪崗的編輯生涯中,除《中國歷史故事集》外,他還主持編輯了《中國通史故事》《中華人物故事全書》《神聖抗戰》《中華五千年》《百科小史》《中國兒童啟蒙名著通覽》《世界通史故事》等質量上乘、影響較大的圖書。編中學習、學習中編,是他的常態。他還擔任中國編輯學會少兒讀物專業委員會主任,撰寫了不少編輯理論文章,出版了學術專著,比如《少年兒童讀物編輯學初探》《我當編輯》等。他還在北京大學新聞傳媒學院兼課,講授編輯學課程。他的個人著述,已經出版的就有幾十種,其中如《祖先的遺產》《漱玉清芬李清照》《荀子點評》《楚漢之戰》《動物日記》《中國故事》等,體現了他對多門學科知識的理解和把握,及語言表達的能力,頗具影響。“編學研寫”相伴而行,使他的編輯修養達到了新的高度。

  編輯、寫作《中國歷史故事集》,讓雪崗更深刻地體會到,編輯可以不當作家,但是編輯一定要懂寫作。隻有懂寫作,才能准確地把握書稿的優缺點,幫助作者提高書稿質量。

  雪崗給記者舉了個例子,曾經有位編輯和作者談書稿修改時說,你的稿子不夠生動,不理想,你要寫得再好一點、生動一點。作者就有些嘲諷似的反問,那怎麼才能生動呢?編輯便答不出來。雪崗說:“這就是編輯心中無數,不懂寫作,無法提出具體的、實質性的意見,作者一看就知道你是外行。”

  寫完《中國歷史故事集》后,有不少出版社向雪崗發出約稿邀請。有的出版社甚至跟他說,你就按照這套書寫,我們給高稿費。雪崗直接拒絕了,“如同我做編輯不與別人編過的方法一樣,在寫作上,我也不寫重復的東西,不重復別人,也不重復自己。”

  現在,除了從事寫作外,雪崗經常受邀去各地講編輯經驗或是講怎樣讀歷史書。今年4月他就在重慶給學生們講了8場。“我講歷史知識時,師生們很感興趣,講后也會同我交流。”雪崗認為,寫或講歷史書,就要擺在和讀者平等的位置去講。就像林漢達,看他的書,就如同一個知識淵博的老人在和你談家常,讀起來自然流暢,娓娓動聽。

  作為中少總社的“鎮社之書”,《中國歷史故事集》歷經半個多世紀暢銷不衰,“再暢銷幾十年也是沒問題的”,對此,雪崗很自信。

  中國少年兒童新聞出版總社“鎮社之書”——《中國歷史故事集》

  《中國歷史故事集》誕生於上世紀60年代,歷經林漢達、雪崗兩位作者以及數代編輯的共同努力,跨越半個多世紀最終出齊。它以京味兒語言講述歷史故事,語言平實,通俗易懂,老少咸宜,至今暢銷不衰。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