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捅破"编辑"和"经理"间的窗户纸
“中教参微信公众号二次开发与长效运营”“政治考研通”“‘少儿快乐诵读’微信小程序”“‘历博之声’互动式语音导览小程序”“中国墓志科研平台”……这些涵盖教育、阅读、博物馆等领域的新媒体产品,都出自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的编辑之手。在近日举行的2019年度“首阳讲坛”数字融合发展实战培训班上,来自总社15个部门的36名青年骨干编辑脱产一周,进行出版领域数字产品策划设计等实操技能的训练。通过培训,编辑们的数字出版思维与专业水平、融合发展意识与实操技能、编辑主体责任感与技术支撑定位得到了进一步明晰、提升和加强。
从提需求到主导设计
“行业转型最大的问题就是编辑不会转型。”担任此次培训导师的北京斯麦尔数字出版技术公司董事长郑铁男直言,这是他在为出版社做数字出版软件开发过程中发现的现象,因此,他的思路就是,在项目过程中教编辑转型为互联网产品经理。
“一提到互联网产品经理,很多编辑都认为是个技术活儿,其实不然,传统编辑和互联网产品经理之间只差一层窗户纸。”在接受《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采访时,郑铁男以全球互联网公司使用的Axure原型图软件为例解释道,该软件是“所见即所得”的工具,不用写一行代码。
此外,撰写竞品分析报告和运用思维导图也是互联网产品经理的必备技能。在一周的培训中,编辑们学会应用思维导图,通过看其他平台的APP、小程序,很快就能分析出其逻辑结构;学会写竞品分析报告,分析市场上同类产品的商业模式。
“以往编辑不自己主导设计,只是提提需求。只有自己动手干,才能知道内容如何拆解,如何在手机等新媒体终端展现。”郑铁男说。通过一周培训,Axure原型图软件的应用,竞品分析报告的撰写,APP、小程序、知识数据库的设计等成为编辑们掌握的新技能。“这样出版社转型就能形成互联网开发的模式,小步快跑,快速迭代。”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数字出版中心副主任李强辉认为,融合转型的当务之急是要让一线编辑知道怎么做,掌握基本技能,再结合自己的业务领域做创意和创新。“融合发展靠哪个单方面都是很难的,要理顺数字出版人和传统业务部门编辑的关系,组织此次培训就是要唤醒编辑在转型升级中的主体意识、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李强辉说。
李强辉认为,在数字化转型升级中,一定要以编辑为主体,数字出版技术人员和数字编辑主动回归到技术支持与引导的角色。内容和技术互为表里、相辅相融,才能达到较好的状态。
实训切中业务需求
培训中,来自不同部门、不同岗位的36名编辑被完全打散,分成7个学习小组,共同学习交流。参训学员从各自业务需求出发,共提出32个数字融合策划提案,教学组根据总社的业务实际,分类整合成涵盖不同业务领域、不同出版类型、不同产品形态的7个实训专题:融媒体教材与数字课程、新媒体专题教学平台/项目、专题数据库与知识服务、新媒体活动策划、在线课程与运营、微信公众号深度开发与运营、融媒体出版平台。
学员自愿选择一个实训专题并加入该实训小组。7个实训小组分别推举组长1名,各小组组长征询组员意见,集体讨论确定一个符合本专题方向的实训案例。在两天时间内,各小组成员分工协作,共同完成实训案例的业务逻辑梳理、竞品分析及产品原型设计等策划工作。
“从有想法到有办法,再到有行动,32个策划提案和7个实训案例全部来自各部门的实际业务需求,在经过专家指导的高仿真训练后,这些实训案例将更加成熟,有利于落地实施。”李强辉说。
在培训总结会上,各实训小组演示汇报实训成果,专家分析点评直击要害。经过评委打分,最终评出一、二、三等奖。
融合创新氛围浓厚
“本次实训最大的成功之处就是使我们传统编辑获得从‘想做什么’到‘怎么做’层面的提升,不仅是一次技术层面的突破性学习,更是产品设计层面思维模式的一种刺激和鼓舞。”和总社期刊编辑常白如的感受一样,通过本次实训,总社编辑对融合发展的积极性空前高涨,融合创新的氛围已经形成。
学术图书编辑胡杨说:“数字产品开发从技术主导转变为编辑主导,通过做竞品分析,学会关注同类产品及比对研究。”杨杰表示,通过实训对数字出版的技术、工具运用等有了实实在在的认知与操作实践,在产品分析与原型设计方面也有了切身体会,有效打开了思路,在以后的工作中努力融会贯通并继续加强学习。“向成长为学术与技术思维兼具、用户与市场导向引领的复合型编辑的目标不断迈进。”
大众图书编辑焦凌表示,通过培训,直观感受融合产品的开发过程,拓展了纸书开发思路,“编辑要转变工作习惯和方法,要有持续运营、长期为用户服务的思想准备。”姚蓓蕾则提出:“出版社融合发展不是把自己变成互联网公司,而是应该跳出图书、出版的思维,发挥内容优势,可以为机构提供知识传播方案,让目标客户付费。”郑萍则关注“如何基于优质图书内容策划融媒体项目,让流量与资源变现”。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