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9年·第6期

醫療題材紀錄片《生門》的敘事研究

錢  璐
2019年07月09日09:23 | 來源:今傳媒
小字號

摘要:近十年來,隨著人們對社會醫療狀況的關注程度日趨增加,中國醫療題材的紀錄片的數量和質量也在大幅提升。其中,2016年在東方衛視播出的13集紀錄片《生門》被譽為醫療紀錄片界的良心之作。《生門》不僅還原了醫療行業的生態,也為醫患關系頗為緊張的當下社會提供了一個兼具理智與情感的反思契機,達到了很好的紀錄片敘事效果。本文就以這部焦點話題紀錄片《生門》為研究對象,通過分析其敘事方式和敘事語言,以期為醫療題材紀錄片的敘事提供有益的借鑒。

關鍵詞:醫療紀錄片﹔敘事研究﹔《生門》

中圖分類號: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9)06-0000-02

一、 敘事方式

1.真實至上——觀察模式為主的敘事方法

追求真實,是一部記錄片的核心要義與首要准則,這是以1929年格裡爾遜確立“記實“為紀錄片基本特征后的業內“信條”。不同於《人間世》等其他醫療題材紀錄片,《生門》為最大限度地追求真實,採用了觀察模式進行敘事和創造。對醫療紀錄片而言,隻有融入拍攝對象的生存環境、才能拍攝到最真實的東西。《生門》就以觀察模式為主,採用純寫實的拍攝手法將鮮活的人物直觀地呈現在鏡頭前,無論是面對抉擇不知進退的李雙雙、孤注一擲求子心切的曾憲春還是在手術台上九死一生的夏錦菊,被拍攝對象都是以最真實的面貌出現。其中,在拍攝手術台上的人物夏錦菊的時候,鏡頭並未多做渲染,而是將她面色蒼白的臉和夏錦菊父親點燃的香煙,止不住的嘆息都真實地記錄在鏡頭裡,盡可能地保留醫療紀錄片的現場感,最大限度地逼近真實。

2. 使用同期聲實現聲音紀實:不採用“畫面加解說”的模式

解說詞在紀錄片當中扮演著推動情節發展、畫龍點睛的重要作用,這也就是為什麼大多數的醫療題材紀錄片都採用“畫面加解說”的模式進行聲音表現。但是《生門》卻沒有使用解說詞,而是全程採用同期聲來實現聲音紀實。首先,《生門》並未採用旁白和解說的方式,主要用同期聲對觀眾進行引導,真實、客觀地反映和記錄了已發生的事實情況,用極少的字幕對故事人物的情況進行交代。例如,為了讓觀眾自行判斷,畫面中會出現“涂甜,懷孕39周”等字樣,並附以畫面與聲音。另外,由於醫療記錄片本身具有的特殊性,畫面中不可避免地會有真實的生育現場,包括產婦喊叫、醫護人員的勸慰、嬰兒的啼哭等。同期聲的使用,可以傳達與展現更加真實、鮮活的畫面。觀眾不依靠解說詞或者是緊張的音樂旋律,而是憑借真實的聲音和畫面,沉浸在“現場感”裡,這也使得《生門》在保証真實性的同時完成了帶有溫度的敘事。

3. 多元敘事主題的橫向拓展

盡管《生門》在紀錄片題材上屬於醫療范疇,但紀錄片中討論的主題並不僅僅局限在醫療領域。而是通過“婦產科”這扇生之門,探討了社會中的眾多側面,橫向拓展出了發人深省的多元敘事主題。例如在出現在名為《生命無價》一集中的山區產婦陳小鳳,當時她懷著已有30周的雙胞胎,但卻患有糖尿病,而且診斷出來是中央型前置胎盤,大出血的可能性很大。醫生認為這樣的病人起碼要准備5萬元的手術費用。陳小鳳的丈夫鄭清明在故鄉籌錢艱難,幾次求助於高利貸,由於貧窮,朴實的鄭清明幾次落淚,畫面令觀眾揪心。這集背后想探討的深層敘事主題是“貧窮與生育”,可是,有些農村地區根本沒有生育保險,在貧困情況下又沒有足夠強的孕產期保健意識,問題得不到及時解決,自己與家庭都是難上加難的境遇。此外,《同樣的命運,不同的抉擇》一集中的敘事主題是關於“優生優育與生命權”。選擇救活一個不那麼健康的早產兒?還是選擇承擔救活后對家庭未來的后果?李雙雙的家庭就在“救還是不救”的天平兩端來回搖擺,心裡的掙扎和對生命的敬畏隨時都在考驗著每個家庭。《生門》通過婦產科這一“生之門”的橫向拓展,將一個個真實的敘事主題呈現出來,也漸漸推開了社會問題之門。

4.個人化敘事情節的縱向延伸

《生門》中,除了有多元敘事主題的橫線拓展,而且有個人化敘事情節的縱向延伸,關注到每個家庭、每個人的生存狀態。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有這麼幾位產婦:高危產婦陳小鳳,沒有能力承擔高額的手術費﹔夏錦菊,經歷了兩次心臟驟停,但還毅然選擇保留子宮﹔曾憲春,為了生下男孩拼上自己的性命﹔李雙雙,孕育著畸形胎兒。《生門》把目光瞄准了這幾個有代表性的家庭,以尊重事件線性發展為前提,將個人化的敘事情節進行延伸,彰顯生命與愛的力量。例如《“生”門也是“死”門》這一集中就將夏錦菊在手術台上兩次心臟驟停的故事一步步敘事,一系列的運動鏡頭將手術室內的夏錦菊驚心動魄的搶救和手術室外的夏錦菊父親的焦躁與煎熬進行了情節化的處理與縱向延伸,直至達到最高潮,使得觀眾無不為之動容。這種個人化敘事情節的縱向延伸,使得醫療紀錄片的更加獨特和豐富,也產生了一種震撼人性的巨大力量。

二、 敘事語言

1.多鏡頭拍攝的獨特運用

《生門》中採用了多鏡頭的拍攝,呈現出了較強的豐富性和立體感。豐富的遠景、中景、近景和特寫的組合使用很好的表現婦產科環境、產婦及各種細節之間的關系,可以使情節更加豐富和緊湊。除此之外,《生門》中用了很多長鏡頭,俯拍鏡頭和特寫鏡頭,鏡頭運用多且善於變化。具有時空特性的長鏡頭將時間與空間的完整性完美展現出來,也完整記錄下了現場的聲畫。《生門》的最開始,就是讓攝像機緩緩穿過醫院走廊,這一“路程”裡,病人、護士的狀態都跟隨鏡頭呈現出來,帶給觀眾現場感和參與感。俯拍鏡頭和特寫鏡頭的使用不僅將畫面變得豐富,將觀眾從一般的平行視角中解放出來出來,還很好地積累了觀眾情緒,能夠用一種動態的旁觀者角度去思考當下的社會問題與家庭關系。

2.背景音樂在醫療紀錄片中的合理運用

“紀錄片中對音樂的合理運用除了可以更好地表現真實外,更能夠起到引導觀眾的情緒、刻畫人物形象、深化主題等作用。”[1]《生門》在背景音樂的運用上就做到了這些。比如在產婦李雙雙的孩子在剛出生時,背景音樂就緩緩響起:“寶貝親親,你此刻終於降臨,靜靜聆聽,微弱心跳頻率……”這時候背景音樂的運用正好渲染了孩子出生時母親愛撫的氣氛,催生了觀眾的情緒,引起了共鳴。《生門》中不同的背景樂的合理運用讓這場“生育戰爭”的刻畫更加深入人心。

3.由全知視角向限知視角的敘事視角轉變

敘事視角的概念來源於敘事學理論,米克·巴爾認為“事件無論何時被描述,總要有一定的視覺范圍。要挑選一個觀察點,即看事情的一定方式,一定角度。”[2]紀錄片敘事視角的改變,讓紀錄片的整個敘事節奏都呈現出不一樣的特點與風格。醫療題材紀錄片在進入到二十世紀后,為了追求醫學的嚴謹性,長期將醫生放在上帝的全知視角進行敘事,將醫生塑造成了“神”的形象,醫生永遠正襟危坐的端坐在鏡頭前,專業的敘述事實。但是,以《生門》為代表的二十一世紀醫療題材紀錄片發生了敘事視角的轉變,更加側重於從患者、醫生的人物本身和事件入手,多使用限知視角來敘事,不再限於宏大的宣教題材,而是著眼於強調個體的親身經歷和感受,讓觀眾從人性的角度出發,重新出發去思考醫生與患者的關系。

三、結語

《生門》這一具有代表性的醫療紀錄片通過真實記錄了多位孕婦生產的前后過程,透過婦產科這一扇“生之門”,折射出了當下家庭倫常和醫學倫常,展現了時代的關切與人文關懷,促進當下社會的反思。而通過對其敘事方式和敘事語言兩個角度的分析可以發現,以觀察模式為主的紀實拍攝是醫療題材紀錄片的主要呈現方式,使用同期聲來實現聲音紀實而不採用“畫面加解說”的方式呈現則是《生門》區別於其他醫療紀錄片的特點。除此之外,《生門》主要採取了多元敘事主題的橫向拓展和個人化敘事情節的縱向延伸這兩個角度進行敘事,將背景樂和多鏡頭拍攝巧妙地運用,以及使用了具有代表性的限知視角來客觀展現當下的醫患關系,讓醫療紀錄片的引導效果更加突出和明顯。

參考文獻:

[1]何賢德.紀錄片中音樂的魅力與應用[J].新聞研究導刊,2017(12):129-130.

[2] 米克·巴爾著.譚軍強譯.敘事學——敘事學理論引導[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

[3] 付春苗,李超. 淺析電視紀錄片敘事藝術的“故事化”理念 [J].新聞界,2010(1).

[4] 吳莉莉. 觀察模式下的多維敘事—解析紀錄片《生門》的創作模式與多元主題[J].中國電視,2018(10).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