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9年·第6期

簡論讀書類文化節目的復興之路

謝  悅
2019年07月09日09:34 | 來源:今傳媒
小字號

摘要:《朗讀者》的播出和走紅一時掀起了全國讀書欄目大爆發。黑龍江衛視的《見字如面》、北京衛視的《念念不忘》、江蘇衛視的《閱讀·閱美》等一系列讀書節目火爆熒屏, 讀書類節目在沉寂了13年后又重新回歸觀眾的視野,一躍成為老百姓最喜聞樂見的節目類型。這其中,讀書類節目經歷了自身定位的調整和順應時代的轉變,用心架構與觀眾的情感互動,才能完成這次華麗轉身。

關鍵詞:讀書類節目﹔明星效應﹔碎片化閱讀﹔全民閱讀

中圖分類號: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9)06-0000-02

2004年,開辦了8年的央視品牌節目《讀書時間》還是在觀眾的一片惋惜聲中遺憾落幕。和《讀書時間》遭遇同樣命運的,還有鳳凰衛視中文台梁文道主持的著名節目《開卷有益》、廣州電視台的《書訊》、湖南電視台的《愛晚書亭》、東方衛視的《閱讀長廊》等等。這些節目都曾有過輝煌的過去,如今卻逃不出停播的宿命。

有人說,讀書節目打的是“文化牌”,是辦給文化人看的,太陽春白雪,所以不符合大眾的審美口味﹔也有人說,讀書節目和老百姓的生活不夠貼近,很難引起共鳴,節目的受眾面過於狹窄,導致它缺乏受眾基礎,結果注定淒涼。不管原因是什麼,在彼時,大量優質的讀書節目都經歷了漫長的冰河期。

難道就沒有適合中國老百姓自己的讀書類文化節目嗎?中國的電視節目制作人並沒有放棄。經過了13年的醞釀和累積,2017年,一檔經過精心策劃的讀書節目《朗讀者》在央視上線。

《朗讀者》不同於以前的讀書類節目,它是以個人成長、情感體驗、背景故事與傳世佳作相結合的方式來展現的,它的播出和走紅一時掀起了全國讀書欄目大爆發。隨之而來的,是讀信節目《見字如面》、北京衛視的《念念不忘》、江蘇衛視的《閱讀·閱美》等一系列讀書節目火爆熒屏,証明了讀書節目並不是不符合受眾口味,只是沒有精准匹配當下觀眾的需求。

讀書類節目是如何復興回歸大眾視野的?又是如何從受眾邊緣化的地位一躍成為老百姓最喜聞樂見的節目類型?今天就來簡單探討一下這個問題。

一、 傳遞情感,用心架構與觀眾的情感互動。

董卿曾解釋過,《朗讀者》的精髓不在朗讀,而在於 “者”。也就是說,隻有把“人”的情感注入節目當中,才能真正贏得觀眾的共鳴。於是,《朗讀者》每一期節目都是邀請嘉賓來分享,不光是分享書中的片段,也是分享嘉賓自己的人生故事。這檔節目不僅僅是承載了語言之美、文學之美的審美重任,更是承載了人與人之間情感的傳遞,其中有溫情、有感動,又完全符合中國人的傳統價值審美期待。

在嘉賓分享的故事中,有徐靜蕾講述自己奶奶如何疼愛她的平凡小事﹔也有無國界醫生蔣勵講述自己為了戰地迎接新生命而奔波於槍林彈雨這樣的大愛故事﹔還有翻譯大家許淵沖講述自己年輕時溫馨可愛的的愛情往事。這些走心的講述動人、深刻,就像講述著電視機前每一個平凡人自己的故事,用最真摯的感情俘獲了觀眾的心,也帶給每個觀眾無限的思考。

二、 利用明星效應借勢助力,完成從流量到優質內容的融合。

讀書類欄目的本質是書,所以節一定不能離開圖書的元素,一定是以書的內容為根基,這一點毋庸置疑。但如果一味地陷在圖書裡面,則會使節目單調乏味,也不能被受眾所接受,這也是2000年前后讀書類節目集體“滅亡”的最大原因。不管是《朗讀者》還是《見字如面》、《閱讀·閱美》,這幾檔收視率頗佳的欄目都採取了借力明星的策略。

明星效應對於文化類節目並非洪水猛獸,如果借力得當,應該是很好的一張牌,但如何選用明星,用什麼樣的明星也是有一定講究的。比如,不能一味追求流量大咖或小鮮肉,而是應該選用能夠起到正面作用的明星﹔另外,還應該考慮到明星的專業台詞功底和豐富的人生閱歷。就我們提到的幾檔節目中的嘉賓而言,有濮存昕、張豐毅、斯琴高娃、蔣雯麗、寇振海、侯勇這樣的老藝術家,也有徐靜蕾、張梓琳、袁泉、姚明這樣的健康、陽光的青春偶像,他們在台詞的把控演繹、舞台的表現力等方面都是可以讓我們完全信任的,以及他們各自不同的人生閱歷,都能帶給受眾不一樣的感悟和收獲。

三、 網絡化、碎片化閱讀時代下的閱讀模式更新。

在2009年,我國電信運營商齊頭並進開展 3G 業務,對老百姓的閱讀習慣的改變也起到了本質的作品,讀者閱讀的渠道從以往的書香紙墨轉移到了一塊塊小小的電子屏幕上,到了2016年,中國人的手機閱讀比例數據已經達到了66.1%。有人痛批移動端閱讀過於浮躁、碎片化,也有人覺得移動端閱讀的內容太過下裡巴人,不入流。但不可否認的是,移動端閱讀已經成為現代人,尤其是年輕人的主流閱讀方式,他們閱讀的途徑通常是微博、微信等手機終端,閱讀的文本形態也趨於短小、精煉。在這種境況之下,與其排斥批判,不如迎合受眾需求、精選內容,做出更適合當下人品味的讀書類節目。

其實,能通過網絡得以廣泛傳播的文章都是一定有其可取性的,比如和日常生活更貼近、更符合現代人的碎片化閱讀習慣、更容易有共鳴等等。以江蘇衛視的《閱讀·閱美》為例,節目組拋棄了以往名家名著的選文套路,而是選取當下最流行的網文為素材,選擇的標准是:鮮活(最新的內容)、傳播率廣(閱讀量10萬+)、突出人性光芒與關懷(正能量的故事)、互動性強(與普通人生活息息相關的內容)。所以,節目以這種完全貼合當下人閱讀習慣的定位來武裝自己,一經上線就佔據了收視頭條。節目曾選播過一篇文章,標題是《收到錄取通知書后,父母隻剩背影,故鄉隻剩夏冬》,文章講述了作者從小到大對故鄉和父母的心態轉變,小時候希望能夠逃離故鄉,長大后,卻對故鄉懷以最深的思念和眷戀。這篇文章打動了電視機前千萬萬萬背井離鄉的海外學子,引發了幾代人的集體回憶和強大共鳴。

四、 順應時代需求、緩解文化焦慮。

很長時間以來,我們的熒屏都是被各類綜藝節目霸屏的。綜藝節目大受歡迎,是歷史時代造就的結果,但是綜藝節目的過剩也會引起受眾的文化焦慮。根據一項數據調查顯示,2016 年一年,我國共有255檔國產綜藝節目上線,綜藝節目的繁盛隨之帶來的是受眾對綜藝節目過度娛樂化、嚴重審美疲勞、缺乏原創的批評之聲。

受眾並非不喜歡以內容和信息量為支撐的文化類節目,而此時,我國絕大多數的讀書類節目還停留在簡單的名篇賞析播講這個簡單的形態上,並不符合廣大觀眾的審美期待。在這樣的背景之下,以《朗讀者》為代表的一系列讀書類節目的出現猶如電視屏幕上的一股清流,很大程度上滿足了受眾的審美需求,緩解了受眾的“文化焦慮”。

五、結 語

讀書類節目的復興,使我們看到了文化綜藝節目的新希望。這並不是歷史的巧合,而是一眾媒體人共同努力的結果。看到讀書類節目的繁盛發展,我們有理由相信,文化類節目一定是具備長久的生命力和群眾基礎的,我們需要做的,只是順應受眾的喜好和時代的發展。

從上世紀的名家名著鑒賞演播,到如今的分享式、交互式的大型文化綜藝,不變的是廣電人傳播優質內容的初心,如何讓受眾在節目中得到文化修養的真正提升,這才是每個廣電人都應該積極思考的問題和終極一生的追求。

相信未來,在這個全民閱讀時代,還有會更多、更好的優質節目誕生熒屏,讓我們一起期待。

參考文獻:

[1] 周璐璐,王海敬.2017:在文化類節目中尋求突破、打造風格的歷程與思考[J].中國記者,2018(1).

[2] 李申建.全民閱讀時代廣播文學閱讀類節目的復興[J].傳媒聚焦,2017(12).

[3] 張帆.文化類節目讓閱讀“靜”下來[N].天津日報,2017-08-25.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