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9年·第7期

淺談新形勢下西安綜藝廣播的發展

陳趙杰
2019年08月02日13:39 | 來源:今傳媒
小字號

摘要:在新時期新形勢下,新媒體的飛速發展,使得廣播作為傳統媒體的地位受到強烈的影響。廣播媒體如何應對激烈的新媒體競爭﹔如何繼續生存和發展,求新求變已成當務之急。廣播作為聽覺傳播媒體,從內容、形式和編排上應該積極融入新鮮元素,不斷滿足當下受眾提出的審美新需求。本文通過探討評書節目在西安綜藝廣播的重要作用和發展的歷程,旨在為傳統媒體創新突破提供一些思考。

關鍵詞:綜藝廣播﹔評書﹔節目﹔創新﹔發展

中圖分類號: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9)07-0000-02

一、引言

評書,也叫評詞,流行於華北、東北、西北一帶,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時期。現在我國北方地區的評書,形成於清代初期。廣播和收音機普及之后,評書便有了極大的生存空間。“聽評書、講故事”的西安廣播電視台綜藝廣播(以下簡稱“綜藝廣播”),從“西安地區首個制播分離的廣播”到“西安及周邊地區的普及和認可”,再到現在“尋求更大的突破和創新”的一個發展歷程。綜藝廣播一直將求新求變作為自己的追求,既要在節目中不斷的尋找與廣大聽眾的平衡點,也要跟上不同時期自身的發展步伐,更要最大限度的滿足廣大聽眾的收聽需求。

綜藝廣播對目標受眾定位的十分明確,即中老年群體和車載移動收聽端的人群為主。但隨著新受眾群體的加入,在當下新媒體強有力的沖擊之下,如何更加凸顯“聽評書、講故事”的這個頻率特色,留住新老目標受眾,就要求在頻率“主干”——評書節目上下功夫,大膽探究新的模式和方法。綜藝廣播也在探索和實踐中,進行了多方面的努力和嘗試。

二、西安綜藝廣播發展舉措

(一)具有廣播頻率的獨有特性,是綜藝廣播發展的堅實基礎

我們深知,廣播讓人們可以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在工作、生活、學習的各種狀態下隨時隨地收聽。同時,廣播的聲音伴隨性的內容,隻需入耳、不需動手,收聽同時不影響做其他事情。另外,綜藝廣播本身就是一個“聽評書、講故事”的廣播頻率,由於評書有其引人入勝的魅力,其獨特的優勢在於聲音真實、辨識度強,受眾有如身臨其境,仿佛將自己置身其中。這是廣播媒體自身很強的吸引力,也創造出了獨一無二的想象空間。

(二)評書節目的主干地位,是綜藝廣播發展的優勢

綜藝廣播是“制播分離”的頻率運營模式,這就需要充分整合有限的節目資源,對“聽評書、講故事”的節目運行內容加以精細的區分,從而充分增強節目的針對性,在節目內容上更加符合綜藝廣播受眾群體的收聽習慣,以此來提高節目的收聽率和頻率的佔有率。

隨著傳統曲藝重回人們的視野,收聽的群體已由中老年擴大到青年甚至少年、兒童,可以說,從評書被搬上廣播開始,一代又一代的人是聽著評書,從少年步入青年,從中年步入老年。隨著評書講述的方式越來越貼合廣播的發展和受眾的需要,評書節目通過內容的故事化,情節的趣味化和演講的口語化,讓其自身十分符合並充分滿足受眾的收聽習慣。這些都是留住現有受眾和發掘新受眾的優勢,也是綜藝廣播穩步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

(三)把握輿論導向,牢記媒體責任

在新形勢下,廣播電台仍是主流媒體,堅持正確輿論導向是不變的責任。對綜藝廣播來說,引人入勝的故事,動人心魄的情節,高潔剛毅的人物形象,在評書大家們的真誠演繹喚起聽眾的不僅僅是記憶和懷念,還有認同與共鳴。綜藝廣播始終圍繞“宏揚愛國主旋律,傳播奉獻正能量”這一主線選播書目。如《許世友》、《賀龍傳》、《一代儒將陳毅》、《辛亥風雲錄》、《林海雪原》等,這些都是宣揚愛國主義、民族精神及聽眾耳熟能詳的“紅色經典”書目。

其實,愛國主義、民族精神不隻體現在一些宏大敘事上,也存在於我們身邊的生活中。當前,越來越多“正能量”的現代故事、小人物故事、紀實文學開始出現在收音機裡。在節目編排中嘗試播出這些評書作品,如《中華好人頌》、《中國母親風採》、《中華小名家》等。這些評書題材符合時代潮流,貼近大家的生活,播出后也獲得了十分好的反響。

(四)始終以保持節目完整性,作為編排的基本原則

綜藝廣播通過對同類型頻率的考察研究,及廣泛征求各界聽眾的意見,使不同時段的評書節目,最大限度地滿足不同受眾的需求。將全天評書節目分為三大時段,即上午9:00—10:00,下午16:00—17:00,晚間19:00—20:00。實踐証明,這樣安排能夠讓評書的收聽效益達到最大化,既讓聽眾都有時間聽到不同主題類型的評書,又不讓聽眾因錯過收聽而遺憾。

當前,綜藝廣播選擇一個小時為單元,作為一部書一天的播出量。每天共有三部評書節目播出,每部評書每天播出兩集。為了確保給與聽眾收聽內容的新鮮化、多樣化,綜藝廣播舍棄了許多同類型廣播“上午首播,下午重播”的方式,因為這樣節目內容會顯得十分單薄,不夠豐富多彩。

(五)緊跟熱點話題,體現綜藝廣播的“新聞式反應”

綜藝廣播始終倡導 “綜藝式編排,新聞式反應”。傳播的“時效性”不隻作用於新聞類頻率,也同樣作用於長書類頻率,這也是作為主流媒體固有的責任。所以,評書節目也需要體現其時效性,就是在對社會熱點話題的把握和表達上。隻有貼合時代潮流,才能與聽眾產生共鳴,從而進一步被認可。

在黨中央全面從嚴治黨、狠抓懲治腐敗下,反腐這一主題成為民心所向。綜藝廣播播出的《清官冊》、《清官於成龍》、《包公案》等作品,就為聽眾講述了中國歷史上的清官典范。還有如大家非常熟悉的傳統評書《七俠五義》,正是因為其中栩栩如生的描繪了包拯與俠客們舉拔年輕清官、彈劾懲處權奸與貪官的情形,也體現了人們群眾為懲治貪腐而點贊。

(六)適應受眾要求,引入“長書短讀”的微評書

隨著新媒體的發展,聽眾的收聽習慣已經向著“短、平、快”的方向發展。隨著篇幅較小的新編中篇書和短篇書的涌現,長篇傳統評書已不佔其固有的主流地位。因為,一部長篇評書能達到四、五百集,需要經過數月才能播完。對於身處快節奏生活中的聽眾來講,無法做到每集必聽,因故事銜接不上,進而對整部評書失去持續收聽的耐心。

綜藝廣播在保留傳統長篇評書的基礎上,將18點至23點作為“長書短讀”的重地,在晚間的評書時段,用“評書連續聽”的微評書形式,播出適合時宜的短篇評書。這類作品看似是“大部頭”,但其中故事獨立成章,相互影響並不大。綜藝廣播播出的《中國古代奇案》、《中國古代帝王史話》、《神探狄仁杰》、《大偵探福爾摩斯》等評書作品,這些“短、平、快”的作品,既能滿足聽眾快節奏的收聽需求,又能讓更多優秀青年評書演員站上舞台,有利於評書這一傳統藝術形式的傳承和發展。

三、結語

隨著當下新媒體的飛速發展,對傳統廣播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傳統媒體已處在十分尷尬的境地。這不僅需要提高節目質量,更需要保持高質量的節目內容和編排形式,讓廣播頻率的內容輸出更加專業化、高效化。

對綜藝廣播來說,求新、求變、求發展迫在眉睫。作為西安地區較有影響力的廣播頻率,必須要調整頻道架構﹔優化節目編排﹔研究受眾所需﹔學習新媒體融合。常變常新在思想,節目優化在行動。傳統媒體向新媒體轉型道路艱難,綜藝廣播既不能忘記自己作為主流媒體的責任,也不能忘記努力創新積極尋求突破,隻有這樣,才能適應新形勢的要求,更勇敢的加入到激烈的媒體的競爭,更有信心的創造出頻率應有的價值。

參考文獻:

[1]中國曲藝家協會編寫.評書表演藝術[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

[2]姚爭.新興媒體競合下的中國廣播[M].北京:中國廣播影視出版社,2014.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