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9年·第8期

互聯網環境下公共危機事件傳播新轉向

徐婕妤   樊傳果
2019年08月05日14:51 | 來源:今傳媒
小字號

摘 要:我國正處於社會轉型期,在經濟和社會快速發展的過程中,社會矛盾日益凸顯,各種公共危機事件層出不窮。互聯網環境下,公眾的信息參與的動機更加強烈,參與行為愈發頻繁。公眾不僅是信息的接收者,更是逐漸成為互聯網環境下公共危機事件傳播新主體。同時,新媒介的產生、互聯網技術的創新逐漸改變了公共危機傳播實踐環境,互聯網環境下公共危機事件傳播呈現出新轉向。

關鍵詞:公共危機事件﹔互聯網環境﹔危機傳播﹔公眾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9)08-0000-03

一、引言

公共危機事件是指一種危及全體社會公眾的整體生活和共同利益的突發性和災難性事件。包括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事件和社會安全事件等【1】。Web1.0時代,危機傳播為傳統的“單向傳播”模式,即政府、紙媒等公共傳播組織負責提供信息、傳達信息,但受眾反饋較難被傳播者獲知,是典型的“官本位”式傳播﹔Web2.0時代,危機傳播開始向“雙向不對稱”模式過渡,借助社交媒體,危機傳播管理者與受眾能夠建立起雙向溝通,但是危機管理者較少考慮受眾的認知和需求,信息發布仍是以管理者的認知為基礎。

與傳統媒體時代相比,在公共危機事件爆發后,公眾的心理及行為發生改變。一方面,信息的“跨階層”屬性日益凸顯﹔另一方面,網絡集群行為開始出現。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在公共危機事件發生時,公共傳播可通過精准分析公共需求和信息參與行為特征,實現“雙向對稱”傳播模式。如今,隨著網民人數的增加及互聯網技術的成熟,愈來愈多的公眾利用互聯網實現信息的生產、交互和傳播,成為危機信息傳播的主要驅動力。

二、公眾:聯網環境下公共危機事件傳播新主體

互聯網改變了公眾認知世界的方式,微博、微信等新媒體以及支付寶、今日頭條等數字平台已經成為公眾生活“必需品”。傳統媒體語境下,公共危機信息幾乎靠傳統媒體送達,公眾所能接觸到的信息大多來自於報紙新聞或電視報道。這些信息來自於權威性較高的傳統主流媒體,信息失真的可能性較小。

隨著互聯網的普及,信息傳遞的渠道日益增多,“信息爆炸”的今天,公眾每天都要接收數以萬計的信息,泛濫的信息流導致公眾目不暇接、難以消化。信息的不確定性,可能會影響公眾對公共危機事件的解讀、判斷和決策,信息在內容方面變得更加多元且復雜。

除了信息的“海量性”,互聯網信息存在明顯的“跨階層性”。面對海量信息,公眾可以跨越階層限制,看到各個領域的豐富信息。但互聯網在虛擬世界中給人的滿足感可能會引起個體在現實世界的無力感。在互聯網環境下,公眾更像是信息的發布者與裁決者,這種虛擬的自我滿足會加劇現實生活的無力感,造成巨大的落差,加劇公眾的孤獨。但相對的,正是這種孤獨感,促使公眾更加頻繁地參與到信息的生產與傳播中,努力地尋找網絡環境中的集體。

公眾心理的復雜性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集群行為的發生。網絡集群行為是指一定數量的、無組織的網絡群體,圍繞特定的現實主題,在一定誘發因素的刺激下產生的,以意見的強化與匯聚為特征的,具有現實影響力的網民聚集【2】。同一個集體中的公眾,為爭奪話語權、或是為某一個共同的利益而臨時的聚集在一起。在互聯網環境下,當一件公共危機事件爆發時,網絡集群行為現象尤為顯著。以2018年“問題疫苗”事件為例。2018年7月中旬爆發了嚴重的“疫苗事件”。

“問題疫苗”事件開始在網絡發酵,且輿論呈現井噴趨勢,各種媒體平台開始報道該事件。公眾們紛紛在各種論壇裡討論該事件,在微博上更是將其頂上了熱搜榜第一。問題疫苗事件之所以能夠引起如此大的社會反響,其中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疫苗關乎到公眾的健康問題,可能會損害公眾的利益。因此,公眾們在網絡上自發地形成一個保護自己權益、討伐“問題疫苗”的群體。

在互聯網環境下,公共可以通過各種新媒體、自媒體平台獲取信息,並且也能夠在獲取信息的同時,對信息進行“再編碼”,實現信息的二次傳播。在某種程度上來說,公眾既是“信源”,又是“新宿”,是聯網環境下公共危機事件傳播新主體。

三、互聯網:改變公共危機傳播實踐環境

傳統媒體環境下,危機事件的傳播主體主要還是政府機構和主流媒體。但隨著技術的不斷更新和發展,互聯網得到了迅速普及。同時,這兩者有機結合,改變了危機傳播的實踐環境。以“三微一端”(微博、微信、微視頻、APP移動客戶端)為代表的新媒體打破了危機傳播的舊模式,創新公共危機傳播渠道。

(一)互聯網環境孕育新的公共危機傳播媒介

在互聯網普及之前,我們常見的公共危機傳播媒體多為傳統媒體,譬如報紙、電視及廣播,這類媒體傳播的信息較為官方化,與公眾少有互動或是互動反饋不及時,反饋意見難以被信息發布者獲知。以2003年非典事件為例,由於當時網絡普及程度較低、網絡媒體發展程度較慢,因此,該危機事件的官方報道路徑多為報紙及電視新聞,公眾基本上隻能通過這幾類媒體獲取最新的疫情訊息。電視、廣播雖然開通了熱線電話查詢功能,但由於通訊技術的不成熟,公眾的反饋意見較難被信息發布者接收,信息的“雙向”傳播較難實現。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最新報告顯示,2018年中國的互聯網普及率為57.7%,中國網民人數已達到8.02億【3】。隨著網民人數的不斷增加,互聯網成為一種新興的傳播媒介。傳播速度快、信息形態多樣、信息內容海量以及信息檢索便利使其風靡全球,給傳統傳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沖擊。傳統媒體的報紙、電視、廣播,受眾反饋難以傳達,因此逐漸被互聯網取代。

互聯網在豐富了媒介形式的同時,也孕育出了以新媒體、自媒體為代表的新型媒體平台。傳統媒體在報道危機事件時通常呈現出單向、線性傳播的特點,且信息大多不可選擇。反之,新媒體的傳播則更賦予流動性及雙向互動性等特點。新媒體、自媒體平台逐漸打破了傳統主流媒體對危機公共事件信息的壟斷,信息傳遞的渠道更加多元化。在信息的傳播過程中,公眾不僅作為公共危機事件傳播中的信息接收者,同時也是信息發布者。信息的“雙向對稱”傳播模式開始建立。借助互聯網和新媒體平台,公眾公開傳播信息的渠道越來越多,每一位公眾都有機會成為公共突發事件的發動者和傳播者。2018年的“問題疫苗”事件除政府回應之外,社交媒體平台意見領袖成為重要信息來源,支付寶等生活服務平台加入應急信息援助,成為傳播主體。可見,新媒體、數字平台具有智能化跨平台內容聚合及受眾參與等特征,危機情境中,公眾通過數字平台參與危機信息的生產、交互及傳播,實現了公共危機事件信息在傳播主體、渠道、形式的多元創新。

(二)互聯網技術創新公共危機傳播形式

傳統公共危機傳播形式較為單一,且缺少受眾的主動參與。互聯網技術創新改變了原有單一的傳播路徑的局面,拓寬了信息傳播渠道。一方面,媒介的發展促使信息呈現形式更加多元,危機事件可以通過文字傳達,也可以通過某些短視頻客戶端直播來呈現。另一方面,隨著媒介融合趨勢的進一步發展,媒介之間的界限逐漸消融,微博、微信等媒介不再受限於發表文字形式的內容,語音、動圖、視頻等形式一應俱全,其自身涵蓋的形式呈現多元化趨勢。

公共危機傳播形式的多元發展給公眾信息參與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智能化的數據推送、互聯網通訊技術的更新都給公眾更高效的渠道了解公共危機事件的進程,新媒體、數字平台的公共危機傳播模式發生改變。一方面,媒介技術發展提高了公眾信息的接收參與程度﹔另一方面,互聯網、新媒體平台通過受眾參與生成危機傳播熱點信息,更好地實現了基於公眾需求的“雙向對等”傳播模式。

1、智能化數據挖掘實現信息精准推送。大數據、雲計算的出現打破了原有用戶主動搜索公共危機事件的局面。新媒體、數字平台通過信息的精准推送,增加了信息的可觸達率,提高傳播效率。如今,數據推送已普遍運用於公眾生活中。《今日頭條》平台基於數字技術,通過收集和匯總新聞信息,劃分各時段的新聞熱點,通過挖掘平台用戶的個人信息、分析用戶偏好、形成用戶畫像,將新聞熱點通過個性化定制的方式推送給每位用戶。智能化的數據挖掘與分析能夠實現信息的精准推送,與此同時,用戶的信息參與行為也能都反作用於新媒體以及數字平台。智能聚合類信息平台中,新聞熱點的產生主要基於公眾信息參與行為,譬如在微博、短視頻APP上給某一內容點贊、評論、轉發及推薦。推薦、評論的用戶越多,該信息被推至熱門的可能性就越大,有利於該信息在各用戶之間進一步擴散、傳播。

2、互聯網通訊技術更新為傳播形式多元化加持。在傳統媒體時代,因技術發展水平較低,公眾接觸的信息傳播形式比較單一。但在互聯網時代,小視頻、直播平台如雨后春筍,迅速的出現在公眾的生活中並且佔領了大部分市場。移動通信系統技術的更新,4G時代甚至是5G時代的到來,無疑能夠為傳播形式的多元化加持。互聯網技術日益發達的今天,公眾可以隨時點開視頻、直播軟件,跟進公共危機事件的最新進展,全方位地了解危機事件的發生及演進。這種實時的視頻化報道有利於公眾以更加直觀的方式去解讀危機事件,視頻中的留言、點贊也能夠加強媒體與公眾之間的互動交流。

四、結語

互聯網環境下,公共危機傳播在主體、路徑、形式中發生了改變。本文基於公眾的心理及行為轉變分析,以及對互聯網新媒介的產生、互聯網技術的進一步探究。互聯網時代,公眾的信息參與行為更加頻繁,公眾逐漸成為互聯網時代公共危機傳播的新主體﹔新媒介、新技術帶來了信息呈現形式的多樣化。不同於傳統媒體時代,互聯網時代,公共危機傳播朝著更加多元化的路徑在轉變。

參考文獻:

[1]郭太生.美國公共安全危機事件應急管理研究[J].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19(6):16-25.

[2]安呈斌.網上群體性事件特點、成因分析及處置對策建議[J].公安研究,2007 (10).

[3]CNNIC:第42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EB/OL].http://www.199it.com/archives/762773.html,2018-08.

(責編:陳原原(實習)、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