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9年·第8期

戰時輿論宣傳斗爭的利器【2】

——對抗戰反攻階段重慶《中央日報》社論的歷史考察

侯茜苑
2019年08月06日08:37 | 來源:今傳媒
小字號

(四)關注民生,指導群眾生活生產

國民政府為適應抗戰新形勢,在金融、時政、文化、衛生方面採取了有力的措施,其中對於物價調整、糧食生產、教育發展、民主政治等方面的言論積極指導著當時群眾的生活生產。

關於經濟問題,《中央日報》社論聚焦調整物價的必要性、限定物價的方案及實施。如“管制物價的三問題”、“徹底管制物價的動向”等。對糧食生產方面如“田賦與糧政的合一”(1995.2.26)“糧食不匱的保障”(1944.3.16)。還對民主政權生活作了宣傳,這些社論折射了人民群眾、軍隊思想的新變化,這些民主政策的宣傳,鞏固了民主根基,團結了愛國人士,讓人民看到了新中國的曙光。這一階段的教育和衛生也成為了社論討論的方向。其中關於教育類的社論篇幅較多、內容較為豐富,足見當時對教育的重視。如“知識青年的楷模”(1994.10.31)、“小學教師之新責任”(1994.3.17)、“兒童福利事業的趨向”(1994.9.21)。《中央日報》的社論在這些方面為科教衛生事業的發展指引了新方向,在輿論引導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四、《中央日報》社論對當今輿論引導的時代價值

(一) 組織策劃新聞評論有利於達成輿論宣傳目標

抗日戰爭反攻階段, 由於國民政府經濟衰退,軍隊明顯不足,美國所援助的大批武器裝備迫切需要知識青年進行掌握使用,此問題直接關系到國民政府兵力問題和武裝力量,因此在1944年開始編組青年遠征軍。這一階段的社論聚焦“青年志願從軍運動”問題,對其進行了專題策劃和系列評述,以支持該政策的執行,

考察《中央日報》的實踐, 可以發現其新聞社論基本上都是國民黨在各個階段積極組織策劃的結果。今天的社會既是信息爆炸的汪洋,也是信息匱乏的荒漠,此時更需要對社論這一重要輿論工具進行組織策劃,比如策劃專題進行系列評述,或者組織新聞活動進行深度闡述,這樣有利於引起大眾普遍且連續的關注,相繼達到共鳴、遍在和積累效應,從而進一步影響他們的認知、態度和行為,使社論的輿論宣傳更貼近宣傳者的目標。

(二)大眾化表達方式有利於提高新聞評論輿論傳播效果

戰時新聞評論斗爭性更加突出,攸關國家民族命運,要求在最短的時間裡將最有價值的信息與群眾見面,以及時引導受眾。這就要求新聞評論成文要快, 內容要新,訴求要直接。盡量貼近受眾實際需要和接受習慣, 實現鮮明訴求與精煉語言的統一, 避免因晦澀難懂而弱化傳播效果。大眾化表達是提高新聞評論傳播效果的重要途徑。語言方面講求通俗易懂,喜聞樂見,意在能打動人、說服人、影響人。在表明觀點和發表意見時,要適當“接地氣”,不僅要以理服人,更要以情動人,用朴實的語言與群眾溝通,引起共鳴。宣傳內容方面要注意言之有物,具體有形。隻有越貼近實際、貼近生活,才能使社論為讀者所感興趣。即使沒有身處戰爭的特殊時期,報刊社論的大眾化表達方式對今天的報刊尤其是黨報的發展仍有很強的現實意義和價值。

(三)綜合運用多種技巧有利於強化新聞評論輿論作用

新聞評論有多種表現手法,包括外在的表現形式和內在論証手法。戰時《中央日報》除社論外,還有不定期發表的專論和短評,實現了新聞評論外在表現多樣化。社論嚴肅官方,專論專業權威,短評精悍有力,他們都通過各自不同的特點為輿論的宣傳引導起到了積極作用。多種論証手法的綜合運用, 主要有立論與駁論, 具體包括例証、引証、喻証等。在多數社論中, 採取立論、駁論交替使用的方法, 既有對己方觀點的闡述,又有對他方觀點的駁斥,相互配合, 有力地証明己方觀點。在更加多元開放的小眾化時代,報刊社論更要重視形式和內容的多樣性,避免千篇一律。應該適當的進行創新和不斷推陳出新,不落窠臼,與時俱進才能在滿足多元需求的同時強化其輿論影響作用。

五、結語

本論文選取了抗戰中的第三個階段,即反攻階段的重慶版《中央日報》進行了歷史考察,並從社論這一小切口切入。《中央日報》作為國民黨中央的喉舌,在戰時反攻這一關鍵階段,綜合運用多種言論手段和方式大力鼓吹抗日,積極鼓舞抗日,既提振人心又震懾敵軍,由這一個小角度大致可見《中央日報》的宣傳策略和目標。在總結和借鑒前人成果的基礎上,進一步分析和解讀其議題設置、輿論作用、當代價值。希望本文能起到一定拋磚引玉的作用,也期待學者們能有更深入的研究。

參考文獻:

[1] 苑銀和.中國抗戰時期“時評”研究(1941—1945)[D].首都師范大學,2006.

[2] 曹炎.抗戰時期《新華日報》《中央日報》《大公報》輿論宣傳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1.

[3] 黎寧.抗戰時期《中央日報》的新聞宣傳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9.

[4] 敦楓.抗戰時期重慶《新華日報》《中央日報》副刊上的文藝論爭[D].重慶大學,2012

[5] 曹雪穎.抗戰時期《中央日報》社論的輿論引導研究[D].重慶大學,2011.

[6] 方漢奇.中國新聞事業史[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6.

[7] 丁法章.新聞評論教程[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2:227.

[8] 魏文華.《中央日報》終刊前后[J].縱橫,2003(11).

[9] 冷冰.南京《中央日報》的經營策略及啟示[J].青年記者,2005(4).

[10]徐思彥.官與民:對《中央日報》《大公報》七七社論的文本分析[J].學術界,2006.

[11]羅自蘇.《中央日報》的沿革和現狀[Jl.新聞與傳播研究,1985(1).

[12]蔡銘澤.論國民黨地方黨報的建立與發展[[Jl.廣州師院學報,1995(1).

[13]楊德亮.《中央日報 平明》研究[D].重慶師范大學,2011.

[14]穆逸群.《中央日報》的22年[M].北京: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1987.

(責編:陳原原(實習)、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