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新聞戰線》>>2019年·第3期

專注思想文化領域,有理有利有節地說理

張 焱 趙明昊
2019年08月20日13:40 | 來源:人民網-新聞戰線
小字號
原標題:專注思想文化領域,有理有利有節地說理

知識分子有觀點有思想,有動員力有影響力,很多時候是熱點話題的“引導者”。作為一張服務於知識文化界,以思想文化為特色的中央黨報,光明日報積極團結、引導、服務這些輿論場上的“關鍵少數”,堅持正確導向,抵制錯誤言論,弘揚了正能量。

(一)

路透社新聞研究所的一項調查顯示,2016年美國報刊訂閱量增幅達9%,2017年以來的報刊訂閱量同比增幅更是達到16%,特別值得振奮的是,這個增幅的主要驅動力來自於年輕群體。

與之形成呼應的是,2017年,中國報業下滑態勢趨緩,在廣告經營、新聞紙用量方面有觸底回升的跡象。分析不難發現,在經歷了2012∼2017年這5年斷崖式下滑后,都市類報紙在報業整個盤子中隻佔很小的份額,黨報、行業報、專業類報紙企穩跡象明顯。

讓我們把視野再放寬,看看目前自媒體的內容生產。除了小部分依然有情懷或者自娛自樂以消遣為主的生產者,大多數自媒體生產者都是以高流量、高點擊量為創作目標,這必然導致在內容生產上的獵奇、實用、逐利傾向。曾讀到一則報道:記者實地走訪了山東一個“新媒體村”,一群初中文化程度的農婦成了自媒體運營者,在一位90后“導師”的指導下,撰寫一些簡單的娛樂內容,然后把文字放到原創文章檢測系統裡,如果沒有違反平台和政府的規定,沒有內容重復,就可以傳送到網絡上,月收入達7000∼15000元。《家裡喜得千金,外公不遠千裡來祝賀,送的禮物讓人佩服》,配上幾張新生兒酒宴的圖片,就能獲得23.8萬的閱讀量。爆款頻出是這類自媒體的日常,運營者也坦言,他們現在對爆款都麻木了,更追求如何變現。

因而,在當下媒體環境中,堅持主流價值觀,宣傳黨的主張,解讀黨和國家政策,體現黨的意志,維護中央權威,黨媒責無旁貸。

通過媒體融合,報業的新聞信息平台、渠道有所增加,報業的傳播能力有所增強,覆蓋面顯著擴大。但我們也感覺到,無論是報紙還是融媒體,對優秀內容的需求越來越強。

(二)

光明日報定位於服務知識文化界,是一張以思想文化為特色的中央黨報,是黨指導知識分子和意識形態的重要陣地。知識分子的重要特點是有思想、有主見、有責任感,樂於並善於對社會熱點問題發表自己獨特的感受和見解。雖然在我國8億多的網民中,知識分子是相對少數,但他們有觀點有思想,有動員力有影響力,很多時候是熱點話題的“引導者”,也是輿論場上的“關鍵少數”。

光明日報從自己的定位和性質出發,在思想文化評論領域敢於發聲、善於發聲,團結、引導、服務這些輿論場上的“關鍵少數”,堅持正確輿論導向,積極開展輿論斗爭,抵制各種錯誤思潮和言論,唱響了主旋律,弘揚了正能量。

以專業化的視角進行專業化的評論。報社領導、部門領導多次在各種場合號召記者、編輯要善於與知識界交朋友。評論部主任蔡闖經常說,評論員和編輯要有擅長的領域,在擅長的領域要有熟悉的專家朋友,當我們遇到一個選題的時候,抄起電話和專家聊一聊,不僅不要說外行話,還要做到有專業性,有時效性。

除了自己寫,我們也邀請國內著名的文藝理論專家點評文藝現象。世界哲學大會后,我們在評論版上刊發了一組“世界哲學大會專家談”,邀請國內一流的青年學者,撰寫了《向日常生活發動“襲擊”的哲學》《人生意義何處尋》《什麼是美好生活》等多篇文章,將在“雲端”的哲學討論引向日常生活,取得了良好的反饋,轉載量非常高。

以共識性立場、建設性方向和開放性討論做文化評論。我們尊崇主流價值,但不能狹隘化理解它,尤其在文化評論上,要尊重多視角的文化觀點,不要動輒就“火冒三丈”“扣帽子”,應體面而有理有利有節地開展討論。

2018年7月,《論壇》欄目登了一組稿件,約請吉林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廈門大學、西安財經學院等幾所高校的教授,就“玩命的高中,快樂的大學”現象進行討論。這個主題源自不久前召開的新時代本科教育工作會議,教育部部長陳寶生提出,中國教育此種不良風氣應該扭轉。對中小學生要有效“減負”,對大學生要合理“增負”,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和專業志趣,真正把“水課”變成有深度、有難度、有挑戰度的“金課”。這個話題迅速成為社會熱議,且因關乎群眾切實利益,引發強烈共鳴。專家們多角度、多層次,既感性又有學理性的論述增強了話題的豐富性。

觀點要明確,但行文恰如朋友面對面商榷。有道理足以讓文章振聾發聵,不必再咄咄逼人,但字裡行間要有邏輯性,用共通的情感激發起讀者共鳴,增強評論文章的可讀性。

2018年我們新開了一個欄目——《亮見》,對思想文化領域的一些不良現象進行批評。《健全監管機制,倒逼注水劇瘦身》《電影別得了票房丟了觀眾》《對抄襲行為不能僅道德譴責》《如何將讀者黏稠度轉化為電影觀眾美譽度》《出版業“大”不意味著“優”》等文章,按照新媒體文風寫作,成文后先在光明日報客戶端和光明網上刊發,隨后上版,作者中有高校教授、社科院專家、行業一線從業者(如導演陸川)等,話題犀利但說理透徹,有可讀性,因而每篇都被人民網、新華網等數十家新聞網站和門戶網站轉載。這一批稿件也拓展了光明日報評論部批評性文化評論的選題角度,一改以往文化評論贊美型偏多、銳度不夠的面貌。

(三)

除了內容優秀外,我們也注意向網絡主戰場的轉移,以評論為突破口推進內容生產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2016年12月20日起,我們著力打造貫通“報”“網”“端”的“評論工作室”。在傳播思路上,既保証光明評論價值立場的統一,又充分遵循“端”“報”“公號”各自的傳播特點,避免以一個標題應對所有傳播渠道、以一種文風應對所有產品的“平移式”內容融合。在持守相同政治導向、價值立場和人文關懷的大前提下,同一篇評論,每發布一個渠道,就進行一次再生產。這種生產,包括標題的修改、文本保留長度、背景信息引入、其他觀點整合、配圖等多個方面。工作室所發評論經由光明日報、光明日報客戶端、光明網以及相關微信公號、今日頭條號、企鵝號發出后,取得了不錯的傳播效果。澎湃新聞、鳳凰網、搜狐網等多家新聞媒體和商業門戶網站經常追蹤轉載相關評論稿件。

眾聲喧嘩的輿論環境中,把言論評論作為媒體引導社會輿論的最直接工具,在思想文化領域,溫和而體面地說理,希望能與各位同行共同努力。

(作者單位:光明日報評論部)

(責編:徐銘遠(實習)、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