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

党报评论创新的"四个维度"

向湘龙
2019年07月10日13:05 |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小字号
原标题:党报评论创新的“四个维度”

  评论,是一种政论性的新闻体裁,是最能体现一张报纸舆论方向的新闻报道方式。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给党报评论报道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作为党报记者,创新评论写作,用更多有看点有力度的评论吸引大众,这是提高党报舆论引导力的需要,也是开展好舆论宣传工作的职责所在。

  提高素养,让评论有高度

  党报新闻记者要写出群众喜闻乐见的评论,首先要提高自身的素质修养,只有具备一定的素养,评论写作才能站得高、看得远。

  知识储备。随着竞争的加剧,现在媒体越来越强调评论的专业性和针对性,那就是评论要有的放矢,不能泛泛而谈。这就对新闻工作者的政治素养和知识素养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新闻工作者只有不断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素养和知识素养,及时了解掌握新政策、新知识,才能针对现实生活中出现的各种现象有话可说,并能说出其所以然。

  勤于思考。评论是写作者深入思考的结果,不是一时冲动的产物。写评论的新闻记者的思维要比一般人更缜密,面对新事物、新现象,在人云亦云的时候,他的思维能够不受外界干扰。现在,很多新闻记者手机上都装载了不少微信公众号和新闻客户端,一早醒来,各种信息就会扑面而来,对这些信息,评论作者不能仅仅停留在普通浏览的层面,而要有意识地去研究、去思考辨析。往往,这种深入研究的结论,就是一篇观点鲜明的好评论。

  善于说理。新闻叙述客观事实,力量在于记者摆出事实;评论发表主观意见,力量在于评论作者说明道理。有些评论作者不善于说理,通篇文章都是“务必”“不能”“禁止”,以说教式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念和思想,这样的评论是不能赢得读者好感的。评论要阐明的道理,有事实可摆时则需摆最有说服力的事实,达到事实胜于雄辩的效果;缺乏事实可摆,就需要旁征博引,比喻说理;对大众暂时还不能理解和接受的道理,评论作者就需要说清、说透,让读者能够看清楚弄明白。

  技巧运用。与其他新闻体裁写作一样,评论稿件写作也是有技巧的,包括标题的制作、结构的安排、论据的选择、语言的运用等等。这些道理看似简单,但要真正恰当而灵活地在评论中使用,则需要平日里多下功夫。我们要经常向一些评论佳作学习,研究其写作技巧,学习其在标题制作、观点提炼、论据运用上的处理方式,这样通过一点一滴地积累,日子久了,也就熟能生巧。

  立意新颖,让评论有亮度

  立意是作者对所评论的事实或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表达自己的见解,也就是文章的论点。

  对于“意”,我国“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有过很好的解释,他说:“天下之事,散在经、子、史中,不可徒使,必得一物以摄之,然后为己用,所谓一物者,意是也。不得钱,不可以取物,不得意,不可以用事,此作文之要也。”“意”,就是文章中统摄“事”,即材料的中心思想,是全文的总基调,也是评论写作全过程中的一个具有决定意义的中心环节。

  党报评论在选定题目后,最重要的就是立意,立意新颖,会让读者有眼前一亮的感觉,立意陈旧,则让读者似曾相识。要做到立意新颖,在立意上就要防止空、虚、旧、偏。空,即立意空洞;虚,即立意虚浅;旧,即立意陈旧;偏,即立意偏颇。要通过广泛调查研究、全面掌握素材、认真比较分析选准立意角度,努力做到立意准确、新颖。

  论证严密,让评论有深度

  所谓论证就是运用论据来证明作者论点的逻辑推理过程,也就是摆事实、讲道理,分析问题的过程。论证是新闻评论写作的重要环节之一,严密充分的论证是实现评论有序展开、论点精彩阐释、结构合理安排、观点论述令人信服的有效途径。思辨科学、论证严密、逻辑合理,新闻评论才有说服力和号召力。

  如获2018年度中国新闻奖报纸评论作品《比起诺奖,我们更需要诺奖级的创新》中写道:“诺奖的价值,既是创立者诺贝尔所希望的那样‘奖励为人类作出卓越贡献的人’,更应在于通过对科学所代表的探求、勇气、耐心等人类美好天性的褒奖,以引领、激励这个世界,始终走在更好的方向上。”该评论作者敏锐把握诺贝尔奖揭晓这一重大题材,提出富有针对性、创建性的观点,有较大现实意义。文章围绕“相比现实的奖项,今时今日的中国,更需要诺奖级的创新”这个主题展开论述,以其科学的思辨和严密的论证,使评论更有深度,更有说服力,从而达到新闻宣传的效果。

  语言贴切,让评论有温度

  毛泽东在《同新闻出版界代表的谈话》中提到,新闻报道写作不要太硬,可以把软和硬统一起来;文章要写得通俗亲切,由小讲到大,由近讲到远,引人入胜。

  新闻评论的目的,就是让受众理解和接受,因此要善于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让受众了解并接受作者的观念。党报记者能否灵活运用评论文章的语言,是评论创新的重要环节。目前,一些党报的评论文章还存有可读性不强、读者兴趣不高的问题。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虽然很多,但不能正确掌握评论文章的语言特点,是影响报纸宣传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要解决这一问题,一是语言要有特色。每个作者在写文章时都有自己的语言风格,这也是作者长期积累的结果,用具有自我风格的语言创作,文章才会新颖、可读性强,读者阅读时不会有千篇一律的感觉。二是语言要接地气。写新闻评论的目的是给广大群众阅读的,并让他们接受新闻评论的正确观点,因此语言运用上一定要是大众化的语言,让群众读得懂,看得明白,容易接受,拉近与读者的距离。三是语言要精练。一篇好的新闻评论,语言必须是精练的,没有套话、废话、空话和大话,作者在写作时要删减到无法再删减的地步,使每一句话每一个词都能达到它的效果。

  许多优秀评论的章节段落都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不少句子更是生动灵活,论理透彻。如获2018年度中国新闻奖报纸评论作品《民生实事莫沉迷于“数字突破”》中写道:“以现实为基、因实干而成的‘数字突破’,尊重规律、经得起检验的‘数字突破’,才是更真实可信、真切可感的成绩,才是更有含金量、更造福群众的成绩。尤其是民生领域的一些新探索、新改革,要循序渐进做‘加法’,切不可患上‘数字焦躁症’,追求所谓‘乘数效应’‘几何级增长’。”品读着该评论铿锵有力的语言,体会着字里行间的厚重情感,这些映射闪光思想的文字,令人感动,令人震撼。综上所述,只要正确掌握评论文章的语言特点,扬长避短,就会不断提高评论文章的质量, 增强报纸的宣传效果。

  (作者单位:湖南怀化日报社)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